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姿多彩的自然资源以及内涵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幼儿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幼儿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当地的乡土资源内涵,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魅力,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提高美术创新能力。借助乡土资源开展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美术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资源、废旧材料制作美工作品,体验创造的乐趣。基于此,本文以河源地区为例,立足幼儿美术教育实际,探讨如何利用客家乡土资源开展美术教学,实现资源优化,切实提高幼儿美术教学效率。
【关键词】:幼儿 乡土资源 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潜能以及创造力的开发都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其所具备的教育价值已被广泛认可。因此,要善于借助和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价值与内涵,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提炼、加工以及改造等手段,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促进幼儿美术感受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的提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乡土民俗元素,激发艺术畅想
根据《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发展目标,结合幼儿当前的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选择幼儿熟知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有教育价值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为载体,将美术创作与乡土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完善的幼儿美术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与领域的有效衔接,促进幼儿全面、个性化发展。对此,幼儿园美术教学可以立足河源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民俗习惯、食物特色,构建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客家风情馆”课程,设计三种不同的美术主题区域,并投放相应的乡土材料,如在“梨花屋舍”中有木桩、树枝、竹子等物品;在“客家早茶”区域中投放有形状不一的鹅卵石、竹筛、鸡公碗、陶泥等;在“万绿谷”中投放了幼儿常见的稻草、松果、玉米、笋壳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美术活动中选择喜欢的区域,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着色、绘画以及粘贴等进行自主探索、尝试。同时,在课堂中也会组织开展“制作客家特色小吃”“客家钵仔早餐”等活动,让幼儿进行简单的艺术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并且在美术活动教学中渗透健康领域理念,引导幼儿从小养成健康早餐的生活方式。
二、植入乡土自然风光,滋养艺术灵感
《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多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此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丰富多彩的乡土自然资源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最好学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十分丰富的乡土物产资源,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幼儿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例如,以自然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的主题活动《小花草大世界》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就组织幼儿到户外,让幼儿在客家公园的草丛、树下等地方搜集各种自然材料,比如松果、银杏叶、三叶草、狗尾草、花瓣、鹅卵石等,然后进行分类搜集,并自由选择舒适的地方进行自由创作。有的孩子将竹筒当做花瓶,用松果作为花朵进行粘贴;有的孩子将三叶草、花瓣组合成为一幅独具创意的作品;还有的小朋友将形状各异的鹅卵石摆放出阵容庞大的石头花圃。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幼儿的眼见,还能够提高幼儿对美术创作的认识,借助大自然风光,不拘一格,大胆创新。
三、利用传统节日资源,积累美术素材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地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风格,如河源地区元宵节制作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清明节吃艾草粄、扫墓、踏青;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等。每一个民俗节日都是对历史的传承,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资源,积极带领幼儿创新美术教学内容。比如在元宵节可以组织幼儿利用竹签、线筒制作花灯,在端午节组织幼儿用竹叶、苇叶、荷叶进行包粽子比赛,并要求幼儿根据自己制作的粽子进行临摹。此外,还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各种民俗活动视频,激发幼儿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与喜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幼儿的创作欲望,为美术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利用乡土资源创新美术教学时,还可以借助家园共育,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元宵节,我园就邀请幼儿家长与幼儿共同利用竹子编制花灯,在活动中家长们仿佛也回到了童年时代,大家都玩得很尽兴,通过亲子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园的辐射与指导作用。
四、整合资源,构建乡土课程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对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要进行捕捉,特别是对本土资源的利用,让其成为一种有利于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对本土文化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并使其变为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喜爱的教学内容,是当前开展创新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3]。基于此,我园首先将美术教学与游戏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重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特点,制定了不同主题的教学课程。比如,在《万绿河源》的主题游戏活动中,我园积极与河源当地各社区联系,实现共享游戏区域从园内向园外拓展,带领幼儿到当地具有民俗气息的苏家围村落开展拓展游戏,了解古镇、乡村的历史;品尝客家特色美食,感受家乡独特的饮食文化;组织观看河源的手擎木偶戏文化节目,让幼儿在看一看,尝一尝,玩一玩的主题拓展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并组织幼儿通过绘画形式记录活动中的所见所想。
结语:总而言之,通过借助乡土民俗元素,为幼儿创造无拘无束的美术创作环境,植入当地乡土自然风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利用傳统节日资源,实现美术创作素材的积累,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实现美术教学与游戏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子媛.幼儿园绘画活动中乡土资源的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2018(5):71-71.
【2】易玉娥.农村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8.
【3】陈亚芳.让山区乡土资源融入幼儿的美术活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9).
【关键词】:幼儿 乡土资源 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潜能以及创造力的开发都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其所具备的教育价值已被广泛认可。因此,要善于借助和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价值与内涵,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提炼、加工以及改造等手段,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促进幼儿美术感受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的提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乡土民俗元素,激发艺术畅想
根据《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发展目标,结合幼儿当前的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选择幼儿熟知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有教育价值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为载体,将美术创作与乡土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完善的幼儿美术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与领域的有效衔接,促进幼儿全面、个性化发展。对此,幼儿园美术教学可以立足河源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民俗习惯、食物特色,构建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客家风情馆”课程,设计三种不同的美术主题区域,并投放相应的乡土材料,如在“梨花屋舍”中有木桩、树枝、竹子等物品;在“客家早茶”区域中投放有形状不一的鹅卵石、竹筛、鸡公碗、陶泥等;在“万绿谷”中投放了幼儿常见的稻草、松果、玉米、笋壳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美术活动中选择喜欢的区域,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着色、绘画以及粘贴等进行自主探索、尝试。同时,在课堂中也会组织开展“制作客家特色小吃”“客家钵仔早餐”等活动,让幼儿进行简单的艺术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并且在美术活动教学中渗透健康领域理念,引导幼儿从小养成健康早餐的生活方式。
二、植入乡土自然风光,滋养艺术灵感
《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多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此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丰富多彩的乡土自然资源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最好学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十分丰富的乡土物产资源,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幼儿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例如,以自然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的主题活动《小花草大世界》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就组织幼儿到户外,让幼儿在客家公园的草丛、树下等地方搜集各种自然材料,比如松果、银杏叶、三叶草、狗尾草、花瓣、鹅卵石等,然后进行分类搜集,并自由选择舒适的地方进行自由创作。有的孩子将竹筒当做花瓶,用松果作为花朵进行粘贴;有的孩子将三叶草、花瓣组合成为一幅独具创意的作品;还有的小朋友将形状各异的鹅卵石摆放出阵容庞大的石头花圃。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幼儿的眼见,还能够提高幼儿对美术创作的认识,借助大自然风光,不拘一格,大胆创新。
三、利用传统节日资源,积累美术素材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地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风格,如河源地区元宵节制作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清明节吃艾草粄、扫墓、踏青;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等。每一个民俗节日都是对历史的传承,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资源,积极带领幼儿创新美术教学内容。比如在元宵节可以组织幼儿利用竹签、线筒制作花灯,在端午节组织幼儿用竹叶、苇叶、荷叶进行包粽子比赛,并要求幼儿根据自己制作的粽子进行临摹。此外,还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各种民俗活动视频,激发幼儿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与喜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幼儿的创作欲望,为美术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利用乡土资源创新美术教学时,还可以借助家园共育,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元宵节,我园就邀请幼儿家长与幼儿共同利用竹子编制花灯,在活动中家长们仿佛也回到了童年时代,大家都玩得很尽兴,通过亲子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园的辐射与指导作用。
四、整合资源,构建乡土课程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对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要进行捕捉,特别是对本土资源的利用,让其成为一种有利于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对本土文化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并使其变为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喜爱的教学内容,是当前开展创新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3]。基于此,我园首先将美术教学与游戏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重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特点,制定了不同主题的教学课程。比如,在《万绿河源》的主题游戏活动中,我园积极与河源当地各社区联系,实现共享游戏区域从园内向园外拓展,带领幼儿到当地具有民俗气息的苏家围村落开展拓展游戏,了解古镇、乡村的历史;品尝客家特色美食,感受家乡独特的饮食文化;组织观看河源的手擎木偶戏文化节目,让幼儿在看一看,尝一尝,玩一玩的主题拓展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并组织幼儿通过绘画形式记录活动中的所见所想。
结语:总而言之,通过借助乡土民俗元素,为幼儿创造无拘无束的美术创作环境,植入当地乡土自然风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利用傳统节日资源,实现美术创作素材的积累,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实现美术教学与游戏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子媛.幼儿园绘画活动中乡土资源的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2018(5):71-71.
【2】易玉娥.农村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8.
【3】陈亚芳.让山区乡土资源融入幼儿的美术活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