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材编排、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视角阐述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落实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思想性在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人文性在于把握教材的开放性,张扬学生个性,落实实践性在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行为习惯 个性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83-01
现行思想品德课程与原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相比较,教学内容上有增、减和共有三种情况,而新课程对共有和新增的内容则表述得更为详细具体,在教材每个单元教学中都有机贯穿了课程的性质,即更具体了思想性,突出了人文性,注重了实践性。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对“三性”作了探讨。
一、落实课程的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落实它,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的思想性是它的根本性质,是学科的灵魂,一切思想品德都必须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内心体验和行为习惯上,这样才算真正落实了思想品德课程引导人和塑造人的基本理念。
二、落实课程的人文性
新课程改革,各学科都非常注重突出人文性。思想品德课程人文性最显著的特点是:“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这一特征符合中学生心理、生理和认知规律。在教材编排上,整套教材用“孟杰和他的伙伴们”为故事引导,以单元形式一路向同学们反映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从一个侧面看,“孟杰和他的伙伴们”的成长就是同学们的成长。在这个意义上说,“故事引导”打破了原思想政治课程编排的传统格局,它就非常具有人文性。因此,让学生理解“故事引导”模块内容就是落实人文性的一种具体做法。其二、思想品德还突破了原思想政治僵硬的原理说教局面,加强了教材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体验和内化原理与生活实例的最佳结合。教材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承认了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性,从这一点上说,把握好了教材的开放性,就是落实好了课程的人文性。如教学第七单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总是创设一系列层次不同的问题情景和学生可操作性活动,如“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试一试”、“列举”、“搜集”、“写心得体会”、“写调查报告”等多种活动方式,把学生置于开放的空间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在体验中完善人格,张扬个性,从而落实人文性。
三、落实课程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本课程更加关注这一点。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性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在教学中,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教学第八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时,我结合课文精选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有机穿插进课堂,在案例中让学生体验法治。其次,结合时事热点就地取材,把地下“六合彩”赌博活动编成小品,让学生自导、自演,在演艺中体验地下“六合彩”赌博活动的欺骗性、诱惑性、危害性和非法性。再次,结合电视和当地新近发生的违法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如央视的 “今日说法”、“法制在线”、“ 焦点访谈”,当地的“打黑扫黄”和“打假”等生活素材充实课堂。教学案例活生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是落实实践性的重要手段。
新旧教学评价有显著的不同。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从功能、内容、技术、主体、角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为切实落实“实践性”打下了坚强的后盾。纸笔测试不能把“人品”和“思想”考出来,即使能把它考出来,那考出来的“人品”和“思想”也不可靠。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历练出一个人的“人品”和“思想”。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思想品德不用纸笔测试,而是說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测试,完善测试,用哪些办法可弥补测试的不足,这才是真正落实“实践性”的关键之所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六法”来弥补笔试的不足。第一是“品”。根据学生身边接触的人和事设置问卷,让众口说一人,众事评一人。第二是“观”。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等,并记录在《学生日常行为信息表》,为教育引导学生及学生品德成绩评定提供依据。第三是“励”。用描述性的评语,以“信心单”的形式记录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第三是“谈”。与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谈话,捕捉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第五是“评”。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设置《项目评价表》,让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第六是“记”。帮助学生设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尤其是进步的表现,树立学生的自信,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能力。新课改中,实践性是很多学科追求的目标。在评价方面,我认为思想品德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应更多地关注实践性。这样做,一是真正落实了学科的思想性,二是真正区别了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性,突出了学科的本位特征。
教学中,只有把学科的思想性融入学生的言行,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实践,让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落实思想品德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韩震主编:《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年8月第1版。
[2]王南勋主编 :《思想品德教学参考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关键词】行为习惯 个性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83-01
现行思想品德课程与原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相比较,教学内容上有增、减和共有三种情况,而新课程对共有和新增的内容则表述得更为详细具体,在教材每个单元教学中都有机贯穿了课程的性质,即更具体了思想性,突出了人文性,注重了实践性。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对“三性”作了探讨。
一、落实课程的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落实它,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的思想性是它的根本性质,是学科的灵魂,一切思想品德都必须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内心体验和行为习惯上,这样才算真正落实了思想品德课程引导人和塑造人的基本理念。
二、落实课程的人文性
新课程改革,各学科都非常注重突出人文性。思想品德课程人文性最显著的特点是:“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这一特征符合中学生心理、生理和认知规律。在教材编排上,整套教材用“孟杰和他的伙伴们”为故事引导,以单元形式一路向同学们反映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从一个侧面看,“孟杰和他的伙伴们”的成长就是同学们的成长。在这个意义上说,“故事引导”打破了原思想政治课程编排的传统格局,它就非常具有人文性。因此,让学生理解“故事引导”模块内容就是落实人文性的一种具体做法。其二、思想品德还突破了原思想政治僵硬的原理说教局面,加强了教材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体验和内化原理与生活实例的最佳结合。教材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承认了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性,从这一点上说,把握好了教材的开放性,就是落实好了课程的人文性。如教学第七单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总是创设一系列层次不同的问题情景和学生可操作性活动,如“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试一试”、“列举”、“搜集”、“写心得体会”、“写调查报告”等多种活动方式,把学生置于开放的空间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在体验中完善人格,张扬个性,从而落实人文性。
三、落实课程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本课程更加关注这一点。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性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在教学中,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教学第八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时,我结合课文精选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有机穿插进课堂,在案例中让学生体验法治。其次,结合时事热点就地取材,把地下“六合彩”赌博活动编成小品,让学生自导、自演,在演艺中体验地下“六合彩”赌博活动的欺骗性、诱惑性、危害性和非法性。再次,结合电视和当地新近发生的违法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如央视的 “今日说法”、“法制在线”、“ 焦点访谈”,当地的“打黑扫黄”和“打假”等生活素材充实课堂。教学案例活生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是落实实践性的重要手段。
新旧教学评价有显著的不同。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从功能、内容、技术、主体、角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为切实落实“实践性”打下了坚强的后盾。纸笔测试不能把“人品”和“思想”考出来,即使能把它考出来,那考出来的“人品”和“思想”也不可靠。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历练出一个人的“人品”和“思想”。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思想品德不用纸笔测试,而是說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测试,完善测试,用哪些办法可弥补测试的不足,这才是真正落实“实践性”的关键之所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六法”来弥补笔试的不足。第一是“品”。根据学生身边接触的人和事设置问卷,让众口说一人,众事评一人。第二是“观”。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等,并记录在《学生日常行为信息表》,为教育引导学生及学生品德成绩评定提供依据。第三是“励”。用描述性的评语,以“信心单”的形式记录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第三是“谈”。与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谈话,捕捉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第五是“评”。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设置《项目评价表》,让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第六是“记”。帮助学生设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尤其是进步的表现,树立学生的自信,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能力。新课改中,实践性是很多学科追求的目标。在评价方面,我认为思想品德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应更多地关注实践性。这样做,一是真正落实了学科的思想性,二是真正区别了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性,突出了学科的本位特征。
教学中,只有把学科的思想性融入学生的言行,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实践,让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落实思想品德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韩震主编:《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年8月第1版。
[2]王南勋主编 :《思想品德教学参考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