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命运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01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不安定,又怕热闹,没过过生日。五十、六十,都没庆祝。今年满七十那天,很偶然地,在桑塔菲附近的高山上度过。寥寥长风,莽莽奇景,感到是最好的庆祝。和小雨谈起一些往事,我说,假如我现在是一个婴儿,或者是一个婴儿的病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或自己死后孩子所面临的如此人生,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恐惧。现在都过来了,能不感激命运?
  何况除了活着,还有更多。更多之一,是意义的追寻化作了文字。早年冒这个险,是因为心灵需要。窒息感迫使我用手指在墙上挖洞,以透一点儿新鲜空气;空虚感迫使我竭尽心力,想偷回一点儿被夺去的自我。机会很少,“作品”更少。那个年代,字迹是“赃物”、“罪证”,保存比写作更难,少而往往失去,常不得不从头来起。能有这些残余,确是命运的恩赐。
  但是,只是我个人的幸运。许多比我优秀的人们,已经消失在风沙荒漠里面。尸骨无存,遑论文字?遑论意义?从他们终止的地方开始,才是我对于命运之神的最好答谢。但是走到这一步,脚下已没了路,一切又回到零度。
  十几年来,漂泊无定居。海洋郡日夜海风松涛,烦透了古典主义的宁静;偶住纽约,受不住钢骨水泥森林里那份现代主义的机械、效率以及结构性的刚硬与冷峻;拉斯维加斯红尘滚滚,白天黑夜,理性非理性,大街上和高楼里都很难分清。无数流动交织的边缘,叠现出后现代主义模糊的面影。但是解构的语境,解不开“轻”的沉重。总是在寻找意义,看到的却只有霓虹。烟花万重后面,是荒凉无边的太空。
  十几年来,眼看着人类失去好几百种语言,地球失去好几万种生物,新世纪与第三波恐怖主义同来;眼看着同情心、爱和被爱的需要、对自由、正义和更高生命价值的渴望等等,也在和森林草原冰川矿脉等等同步萎缩;眼看着专制政权黑帮化知识分子宠物化文艺学术商业化生化核弹普及化……我只有惊讶。
  瞪着惊讶的眼睛(显出智力的限度),看世事如魔幻小说。看自己的过去,也觉得像是梦游。历史的原因,由于我的全部经验、知识和观点,都局限在一个狭小闭塞的范围,没有书籍,没有信息,没有朋友,独钻牛角。在许多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如因果律、质量不灭定律、历史不会倒退、真理只有一个,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等等一再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以后,还在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还在“以为真理在手,不由别人分说”(某人的批评,现在我认同),非梦游而何?无知是内在的黑暗,引导我在外在的黑暗中摸索,非梦游而何?
  梦醒时分,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混沌,知道了我借以呼吸的“有序”很可能是自欺欺人的童话。在核恐怖平衡的钢丝绳上,随着无数人类从未经验的事物如反物质、隐秩序、基因工程和所谓“文明的冲突”等等进入“视野”,我发现自己由于定向思维的宿疾,有一种结构性的软弱急需克服。面对无序的世界,又感到呼吸困难,不在矿井下,不在上访村,也还只是我个人的幸运。孤篷绕天涯,无力正乾坤,到底总是一份,不能忍受之轻。
  写作《寻找家园》,又像是在墙上挖洞。这次是混沌无序之墙,一种历史中的自然。从洞中维度,我回望前尘。血腥污泥深处,浸润着蔷薇色的天空。碑碣沉沉,花影朦胧,蓝火在荒沙里流动……不知道是无序中的梦境?还是看不见的命运之手?毕竟,我之所以四十多年来没有窒息而死,之所以烧焦了一半的树上能留下这若干细果,都无非因为,能如此这般做梦。真已似幻,梦或非梦?果真无序,哪有命运?我依旧惘惑,只能听从心灵的呼声。
  听从心灵的呼声,是不问收获的耕耘。不问不是不想,凡事不可强求。现在和同龄人沟通都难,遑论与E世代新新人类?遑论从难友们终止的地方开始?在这网路眼花缭乱,声、光、色、影像飞旋,“文化消费”市场货架爆满的年代,在这信息滔滔,文字滚滚,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样漫过市场的日子里,我一再嘱咐自己,要写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
  想不到《寻找家园》能在国内出版(要感谢徐晓女士和林贤治先生的努力),想不到虽然经过删节,还能得到那么多陌生的知音,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知音。“自由鸟永不老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孩子”……都是莫大鼓励。最使我感动的是余世存的两句话:“原来高尔泰就是我呀,或者说我们都是高尔泰。”奴隶没有家,我早已无分天涯。团体使我恐惧,我宁肯选择孤独。在国外的十几年之后,听到遥远故土新生代的这些话语,我依稀触摸到了“祖国”一词的深层含义。也许焦土下还有普世价值的地脉?也许其浸润所至无不是沟通的渠道?
  尽管如此,朋友们建议我结集旧文出个集子,我仍然有些犹豫。且不说参照系已几度更换,旧文也有其本身的问题。1957年发表的两篇,是我的地狱之门,改变了我的一生。但毕竟太不成熟,翻出来做什么?五七年后的写作,都是偷偷摸摸的勾当,匆忙而潦草。后来发表时,穿靴戴帽绕来绕去,擦边球打得云山雾沼,谈何文章?例如写了篇《关于人的本质》,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主体不是工具。两万多字的形而上,进去了找不着北。《美是自由的象征》、《异化现象近观》……都有这个问题。那种说了像是没说的文体,本应当和那个产生它的时代一同消失,翻出来做什么?
  一位台湾诗人来访,说要收集评论出本书,给我庆祝七十。不值当,我谢绝了。翻印旧文如果是为了存档,也同样的不值当。现在查资料易如反掌,无需送货上门。书是给人看的,可看才值得出。旧作有上述问题,但还是有可看之处。读那份灵魂的颤抖,自己有一份珍惜。本想趁这次重印全部删改一遍,但没时间,只动了一部分,就感到吃不消了。(例如《美是自由的象征》一文,是一个简单的三段论式:1.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2.人的本质是自由;3.美是自由的象征。前两段在《关于人的本质》文和《异化现象近观》文中都说过了。重复的地方很多,一经删除,就只剩下三分之一了)。动的只是文字,观点一如既往。太不成熟的、“过火”的(如《答〈当代文艺思潮〉社问》、《和温元凯的对话》等,发表在相对宽松的时期,现在已显得过火)就不收入了,收入的,也只能是老样子了,和海外发表的部分(散文《寻找家园》)放在一起,风格迥异。一位朋友说,前者“咬牙切齿”,后者“云淡风轻”,像“换了个人”。
  这是事实,但只是事实的一面。在海外发表的其他文章,如《拒绝遗忘》、《音调不定的号角》、《民族主义——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事实的另一面。这方面八九万字,很想收入。出于其他的考虑,这次暂不收了,能放弃的,至多也只是文字。那些从我们这一代人生命深处生长出来的东西,已没有可能连根拔起。
  我们这一代人好像是被仇恨喂大的。刚一出生,就遇上日本侵华,还没长大,又受到暴政奴役。人为刀俎我为魚肉的生态,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命运,在在为我们提供能源,使我们燃烧如火。这火在超高压下凝固,在超低温下冻结,干硬如铁,支撑着我们的脊梁和膝盖,使我们得以在非人的处境中活得像个人样。但是像个人样,也就是同非人的处境——我们的故乡——的疏离。在那之前很久,我早已在内在漂流的途中,把一切都看做了异乡。
  出国之前,曾到我的出生地高淳看望姐姐。在那个安置拆迁户的公寓里,她指着邻家堆满破烂杂物的阳台上一个晒太阳的老人,告诉我那就是五八年监管“阶级敌人”的民兵队长,直接虐杀我父亲的凶手。可能睡着了,歪在椅背上一动不动。看不清帽沿底下阴影中的脸,只看见胸前补丁累累的棉大衣上一滩亮晶晶的涎水,和垂在椅子扶手外面的枯瘦如柴的手。但是仅仅这些,已足以使我对这个人的几十年的仇恨一下子失去支点。同时,我也更远地漂离了,那片浸透了血与泪的厚土。“云淡风轻”,无关价值判断,更不是宽容妥协。宽容妥协是强者的特权,弱者如我无有。
  出书的事一拖再拖,让我的朋友和代理人徐晓着急,我很抱歉,也很不安。摊子收不起来,只能就这么交给她了。具体如何安排,一概由她处理。书稿能由如此杰出的作家和编辑徐晓来处理,也是我的一份幸运。
  总是幸运,感激命运。
其他文献
追思会上,透过泪水眺望你  遥远的形象,像一幅印象派画作  原本瘦削的面容,显现  发自你内心的光感,向曾经的  学子投射久别的温暖  你在天堂令人牵挂,只不过你  早就从天堂般的家乡姑苏  走进圌山之麓的乡间。古庙  改成的中學课堂上,你让我  懂得:美,才是生活的神  金陵随园的书香里,你曾是  陈之佛、傅抱石、秦宣夫他们的  弟子,却将农家子弟命运的改变  视为自己一生的传世作品  你沉醉的
袁世凯是一个极重享食并将其与自己的仕途挂钩的人。清同光年间,宫内的食制是:皇帝每餐四十八味,称“全份”;皇后吃半份,二十四味;妃子四分之一份,十二味;其余以次递减。照例,王公重臣有机密要事进见的,也赐“半份”,但多不敢领受,一方面是出于谨慎,另一方面是吃后付不起赏钱,所以才会宁肯挨饿。那时的“宫门费”是怎样的?《清朝野史大观·清宫大贿赂场》中记了这么一段:“慈禧时,宫中贿赂风行,为历史罕见。皇帝每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着上开心魔法作文课。可是大家等啊等,也不见光头老师的踪影。班长徐文浩到办公室找了几趟,都没找到光头老师,莫非……  正当大家胡乱猜测的时候,教室的窗外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有人正探头探脑地往教室里张望,正是光头老师!  光头老师走了进来,没看脚下的路,被讲台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他整了整西装,显得有点儿尴尬,结结巴巴地说:“闹钟坏了,我起床晚了,再加上堵车
孙越  俄罗斯文学翻译前辈蓝英年先生请我小酌。酒过三巡,蓝老感叹俄苏文学翻译家星光灿烂的时代已逝。他说,汝龙、满涛、蒋路、戈宝权、力冈、高莽和草婴等人,曾使新中国的俄苏文学翻译殿堂尽显辉煌。  蓝老的话使我想到,文化繁荣往往从世界文学名著翻译和出版开始。布尔什维克建政之初,图书出版主要靠世界文学名著翻译支撑。作家高尔基1918年奉列宁之命在彼得格勒成立“世界文学出版社”,出版社大旗下汇集了勃洛克、
打开专记春秋史事的古典史学名著《左传》,读着读着就觉有一股酒气袭来,愈读愈浓,有的段落竟有些浓得化不开了,让人陶醉,让人扼腕,让人拍案叫绝,让人长歌当哭。其间,尤以田敬仲完与齐桓公、栾 与子重、寿子与急子间的三杯酒最富人文情怀,也最为感人。  田敬仲完与齐桓公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公元前672年春季的一天,齐国大臣田敬仲完在家中请齐桓公饮酒,正喝到兴头上,天却黑了下来,齐桓公命田敬仲完点起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深刻说明了修志和学习方志的重要意义。族谱当属方志一类,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精神文明,有着独特的历史作用。  近读由武汉大学前校长、资深教授陶德麟题写书名、陶德友先生编著的《族踪》新作,无比欣喜。该书由《家族图谱》、《徜徉桑梓旅》、《典范夙昔》、《忆往怀旧》、《参与公益》五部分组成,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文字朴实优美,情感纯厚绵长,有很强的可读性;每
[摘 要]测量几何体的各种数据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千篇一律的测量方式和公式套用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要想在体积测量,尤其是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教学中体现数学趣味,就必须做到在公式化的“排水法”中找到新意,并引导学生学会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测量体积;排水法;溢水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82-02  【
一、“灰皮书”  去新疆旅游,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  比较辛苦,那就要带一本书在途中消磨时间。飞机、大巴、铁路各种交通工具都要用到,新疆是那么大、那么广袤,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几乎快相当于走马观花的时间。伊宁又在新疆的最西部,如果要带一本书,带什么书呢?  站在书柜前,苦思冥想,忽然灵光一动,但自己都不免哑然失笑。去一个与苏联关系复杂且深厚的城市——伊宁,首选当然是“灰皮书”。除了“灰皮书”,还能
刘剑梅老师的新散文集《彷徨的娜拉》的内容分为四辑,每一辑虽未署上小标题,但看完还是让我意识到,第一辑是女性主义之思,第二辑是生活状态之悟,第三辑是文学记忆之感,第四辑是对《霍乱时期的爱情》和贾平凹的《带灯》的学术评论。整本书装满对文学、电影、绘画和戏剧等的独到见解,学理沛然,打开了我的眼界,也丰润了我夏天以来随着阳光渐渐盛开的心灵。  刘老师的文章,不仅仅是知性与感性兼具的学者散文,在《彷徨的娜拉
1938年11月13日凌晨燃起的长沙大火整整烧了五天,酿成千古浩劫,史称“文夕大火”。长沙原有居民四十二万人,至11月12日已疏散百分之九十,而火灾的罹难者仍达三千余人;全市一千一百多条街巷,全部焚毁的有六百九十条,幸存房屋不到五栋的有三百三十多条,损毁程度合计超过百分之九十。著名古建筑如经历两千多年的贾谊故居和定王台,明代城墙上耸立的天心阁和明朝吉王府牌楼,清朝的巡抚衙门和布政使衙门,左宗棠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