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zi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段话的后半句深刻揭示了“手段”对完成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实现德育教育,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手段”。本文以高一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述笔者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手段”的理解。
  一、深入分析教材,寻找德育教育切点
  高一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主题围绕人的“感觉”能力展开,介绍了人的“五觉”并讲述了一个女孩在大雾中得到盲人帮助的故事。就英语学科本身的教学角度而言,本课的目标无非是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述与“感觉”有关的概念,能理解、掌握一种叙述的技巧——构建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当然,必不可少的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而言,在人的“感觉”能力和“盲人”这些教材设定中,不难找到合适的切点——1.关注、帮助残疾人群体。2.培养社会公德意识。3.向身残志坚者学习。
  二、围绕德育切点,渗透课堂教学全过程
  1.从课文出发,在介绍人的“感觉”能力时,可按如下表格组织活动,同时展开语言交流训练和德育教育。
  we dowiththe senseIf disabled, we will...
  seeeyessight
  hearearshearing
  tastetongue/tastebudstaste
  touch/feelhands/feet/skintouch
  smellnosesmell
  (1)通过剥夺学生的某种感觉,如蒙住学生眼睛、塞住学生耳朵,设置一些简单的课堂小游戏,让其感受“感觉”能力的重要性,并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切身思考我们社会中一些真正丧失了某种重要“感觉”能力的人的生活困境。
  (2)继续设置游戏,让学生两两结对,体验“帮助”对失去“感觉”能力者的重要意义并组织讨论。
  (3)结合实际生活,了解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公共服务以及实际情况。提供诸如“盲道”“无障碍通道”等单词,让学生谈谈某些针对残障人士的不文明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2.围绕课文“reading”部分的材料,在前述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那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There may be more people lost today, and I’d like to help them. You see, a fog this bad is rare. It gives me the chance to pay back the help that people give me when it’s sunny. A blind person like me can’t get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help, except in a fog like this.”可展开如下与德育主题有关的讨论。
  (1)老人帮助别人的能力源自什么?
  (2)老人帮助别人的动力源自什么?
  (3)老人的义举从侧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3.紧接前述问题,从“残障人士回馈社会”出发,补充一些在重大灾难中,残障人士作出义举的材料,指出残障人士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一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进一步要求学生讨论和列举古今中外“身残志坚,贡献杰出”的著名残障人士的例子和简要事迹,从而使学生得到另一个角度的德育熏陶。
  三、升华德育教育,回归语言学习本身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和能力外,由于前文环节的设计,也得到了一定的德育熏陶。然而除了帮助学生加深“应当帮助残障人士,学习身残志坚回馈社会者”的品质外,我们从故事中还感受到了什么?很明显答案是那个先抑后扬的情节。从开始时单身姑娘在浓雾中对陌生男子的戒备甚至恐惧,到结尾真相大白时姑娘对盲人的感激和盲人的自我表白,整个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暖流,一种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消除。“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与人的和谐交流对社会和每个人本身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本课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其德育意义不仅仅是尽力帮助残障人士而已,应当关注人与人的交流。语言的学习,其本质也是一种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学会语言。而外语的学习,也有助于我们用一种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欣赏不同的文化,促进更大层面的交流。
  (责任编辑 黄晓)
其他文献
一、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立足于课内阅读,把握技巧,在读书中学写作文,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读细品中学习写作技巧。  课内阅读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来积累素材,教师要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文章就是
中国古代许多诗文中故事的结局大多是女主人公受尽不公正待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们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共同命运: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透过这些悲剧,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悲惨命运是封建时代妇女社会地位、封建家长制、封建夫权造成的。  研读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其中有揭示女主人公被遗弃的《氓》,还有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婚姻的《孔雀东南飞》。这
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画面,犹如两幅工笔国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你看:  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把下至初学喊爸爸的孩子,上至白胡子的老人,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无怪乎,八岁的八儿,在煮腊八粥的这天,“喜得快要疯了”。你看他,既
对初中生而言,背好单词不仅是学好英语的大前提,同时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保证。我们既要让学生牢固地记住考纲所规定的英语单词,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合理掌握单词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分类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初中英语与小学英语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词汇量和词汇难度显著提升,单词的学习速度明显加快,所以在学习和背诵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感到吃力。“分类记忆法”是较
环顾当下的写作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写作教学和平时的写作训练越来越趋于技术性和模式化,都尝试着套用某一篇美文的套路和技巧,写作演变为教师进行方法的传授、技巧的灌输,再由学生模仿着编造“美文”,其结果无异于东施效颦。如此进行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发展,一旦偏离了平时训练的套路,学生就会手足无措,写出来的东西更是不知所云,缺乏条理性和美感。那么,初中写作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
宋代诗人朱熹在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巧妙地用“活水源头”解答了“方塘清澈”的缘由。正如一首歌有序曲、话剧有序幕、小说有序言一样,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有导入。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定不能忽视开课前几分钟的导入教学。  一、课堂导入的几种常见方法  1.复习导入法。这是最传统的一种导入教学法,是在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引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层出不穷,教学方式日新月异,教学理念不断创新。作为教师,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请不要忘记背诵这一简单易行的英语学习方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许多关于学习语言的名言警句说明朗读和背诵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本手段,说明通过朗读和背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学情、讲实效”。  一、重学情  1.分析学生整体情况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各种教学活动设计和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师首先应对自己所教班级全体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或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语言水平、潜能发展、学习要求等方面都有差异。一些名校、重点高中的高二实验班学生和高三学生一起参加高考前模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教师对学生作文技能的传授与学生作文能力的养成之间始终存在差距,为什么在作文教学中知识技能的讲授并没有促成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呢?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素材、作文知识储备不足之外,关键还在于我们的作文训练留给学生思维主动发展的空间远远不足。  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作文教学的目标能力相脱节,从而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形成对作文的抵触心理。因此,我们
千古文章意为先,好文章,第一是立意好。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写文章是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作文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并能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材料。一篇好的文章,读后应该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中心,就是文章的统帅。中心明确,是好文章的首要条件。写好文章必须重视立意。  古往今来,不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