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字用法知多少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a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且”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一,用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连词
  1.表示并列或同时,用在两个形容词中间可以翻译为“而且”、“又……又……”,用在两个动词之间可以翻译为“而且”、“一边……一边……”。例如: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表示递进,一般连接分句与分句,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并且”。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②公语之故,且告之悔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3.表示让步,可以翻译为“况且”、“尚且”、“再说”。例如: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②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司马迁《报任安书》)
  4.表示转折,可以翻译为“但是”、“然而”。例如:
  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二、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以后发生,用在动词之前,可以翻译为“将”、“将要”。例如:
  ①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2.表示数目接近,用在数词之前,可以翻译为“将近”。例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愚公移山》)
  ②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战国策·齐策三》)
  3.表示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可以翻译为“姑且”、“暂且”。例如: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怒吟留别》)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牛刀小试】
  说说下列句中“且”字的用法。
  1.驴一呜,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柳宗元《黔之驴》)
  2.后燕王卢绾复反,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汉书·匈奴传》)
  3.人且饥死,而必得谷。(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且置是事,略叙近怀。(白居易《与微之书》)
  5.既老而衰且病。(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6.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7.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8.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参考答案
  1.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以后发生,用在动词之前,翻译为“将”“将要”。2.副词。表示数目接近,用在数词之前,翻译为“将近”。3.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将要发生,用在动词之前,翻译为“将”、“将要”。4.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翻译为“姑且”、“暂且”。5.连词。表示并列,用在两个形容词中间,翻译为“而且”、“又……又……”。6.表示并列或同时,用在两个动词中间,翻译为“而且”、“又……又……”。7.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翻译为“姑且”、“暂且”。8.连词。表示递进,一般连接分句与分句,翻译为“而且”、“况且”、“并且”。
其他文献
对于散文来说,比较突出的表达方式就是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表达特色的考查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本考点在散文考查中一直属于必考考点之一,区别只在于有的省市从某一个方面来考查,如只考修辞手法,或只考描写方式,这种考法相对容易。有的省市是综合考查,要求考生回答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这样考难度相对较大。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
期刊
【考点揭密】  关于“有文采”,《考试说明》有四点具体要求:(1)用词贴切。每一件事物,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每一个动作,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每一种状态,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这就是福楼拜著名的“一词”说。所以我们要能在词汇的海洋里淘金,找出最恰当的一个词语。这就得有洗练语言的功夫。(2)句式灵活。指在作文时能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并取得较好的效果。(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指能
期刊
不久前,颜晓川应邀接受了《新高考》编辑顾俊、钱静的专访。他着重结合自己在中美两国的经历,谈了一些高中同学在紧张的学习备考生活中容易忽略的,但对以后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内容:不够宽广的视野和经历,在国内养成的标准答案式思维方式,可能会对中国学生学业、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带来负面影响。他谈的内容可能对参加高考的直接帮助不大,不过对高考以后同学们的专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一定有所启发。  新高考:你的功课那么好,就
期刊
咏物言志散文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具体描述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向的一类散文。这类散文的构思往往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物仅仅是依托,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物象就是为了表现人的品格、人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理解。这类文章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手法彰显主旨。  高考现代文阅读对这类文章的考查主要指向对文中所托之物特征的概括,对作者情感脉络的把
期刊
高考作文多采用网上阅卷。网上作文阅卷,主要采用“双评制”,个别采用“三评制”,极个别采用“仲裁制”。评分系统将一位考生的作文发到两位老师的电脑上,由两位阅卷老师分“内容”、“表达”、“特征”三项打分,然后阅卷系统自动合成一个总分。如果两位阅卷老师所给分数差在误差允许区间内,系统就取两人所打分数的平均值,该平均值就是考生作文所得分数,这就是“双评”。如果两位阅卷老师所给分数差超出许可区间,系统会把考
期刊
【例文一】  生无所息  朱晶晶  (点)仲尼有言日“生无所息”,其意为生命没有停息。可见,古人就已经对生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理解并挖掘“生无所息”的内涵。那么,“生无所息”究竟包含哪些深意,又对我们有些什么要求呢?  (正)生无所息,不能仅狭义理解为生命没有停息,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唐代的韩干,在千百次磨炼之后,已然
期刊
文言文主观表述题区分度高,能有效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应引起2015年高考备考的高度重视。考生答题时要谨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谓“三大纪律”是指:审读题干,主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三大纪律”涉及阅读的思维流程及答题的规范,它应贯穿于文言文阅读及答题的始终,本文主要谈谈这一题型命题的“八项注意”,那么,针对不同的文本,命
期刊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对于此类作文中涉及关系稍微复杂的材料,有的同学感到无从下手。如何才能审透题意,提炼出材料的主旨呢?请首先阅读下面的材料,为
期刊
【作文题】  在自然界中,色深艳丽的花儿往往香味很淡,而越是色浅朴素的花儿香味却越浓。  材料展示了一个自然现象,这现象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以“花至朴处自芬芳”为题作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中关键句是“越是色浅朴素的花儿香味却越浓”,它与文题“花至朴处自芬芳”相对应,大大减小了审题的难度,没有在审题上难为考生。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
期刊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选材丰富、题型多样、常考常新而较难把握,使考生复习时毫无头绪、应考时难以下笔,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类试题又成为其中的难点之一。这种题型着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并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按照思考及整理答案的过程,我们需要按部就班、条分缕析,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答案区域  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