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文言文主观表述题八项注意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tt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主观表述题区分度高,能有效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应引起2015年高考备考的高度重视。考生答题时要谨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谓“三大纪律”是指:审读题干,主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三大纪律”涉及阅读的思维流程及答题的规范,它应贯穿于文言文阅读及答题的始终,本文主要谈谈这一题型命题的“八项注意”,那么,针对不同的文本,命题人可能的命题视角有哪些呢?
  一、探究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创新示例】(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章望之字序
  欧阳修
  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日:“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予为之字日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子所以异乎众人者,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其动作容貌皆可以表于民也。……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岳渎,天下之望也。故君子之贤于一乡者,一乡之望也;贤于一国者,一国之望也;名烈著于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德被于后世者,后世之望也。孝慈友悌达于一乡,古所谓乡先生者,一乡之望也。春秋之贤大夫,若随之季良、郑之子产者,一国之望也。位于中而奸臣贼子不敢窃发于外,如汉之大将军;出入将相,朝廷以为轻重,天下系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其人已殁,其事已久,闻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夔、龙、稷、契是也。其功可以及百世,其道可以师百王,虽有贤圣莫敢过之者,周、孔是也。此万世之望,而皆所以为民之表也。
  (笔者注:因字数限制,本文引用时文本有删节,下同)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解析]序言分为书序和赠序,本文显然属于后者。赠序往往就某一方面对后生晚辈进行鼓励,如《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亦如是。文章开头“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一句,开门见山,交代了作序意图,下文具体阐释取字用意,关键是要理解“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一句中“勖”的含义,即“勉励”,教材中有“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篇者勖”(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答题时要善于联想,联系课内外相关知识点。
  [参考答案]阐释取字用意,并借此勉励章望之。
  二、概括主要情节
  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创新示例】(江苏省无锡市2015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韩愈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日:“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日:“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日:“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日:“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日:“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日:“足矣!”以女与王氏。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
  [解析]题干强调用自己的话概括,即不能照抄原文。王适奇在“怀奇负气”,未通达时“不肯随人后举选”;时来运转,他“缘道歌吟,趋直言试”,虽然“对语惊人”却未中第;落第后,卢从史遣客邀其出来做官,王适却以“狂子不足以共事”拒绝;最后叙写他抬高虚拟自己的身份“骗娶”得意中人。
  [参考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②应考时边走边歌咏,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③拒绝“狂士”征召为官;④虚拟官人身份骗婚。
  三、概括形象(性格)特征
  形象和性格不可截然而分。性格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如提供的是群像(多人合传),则要辨析出对象的同中之异。
  【创新示例】(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
  曾
  巩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
  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家故寒也。学为士,自君始。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璃无罪释之,类如此。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   ★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解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要弄清文中写了相关人物的哪些事件。筛选要力求全面,以免挂一漏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其对友情的珍视。第二段侧重叙写李君作为干吏的相关史实。或直接叙写,或侧面烘托,突出李君独到的施政能力。
  [参考答案]①喜欢交友(或珍视友情);②为政灵活,便宜行事;③多谋善断,秉公断案。
  四、提炼作者观点
  文言也好,白话也罢,对于议论类文章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创新示例】(江苏省扬州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答刘正夫书
  韩愈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日:“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加以概括。
  [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共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才远。
  [参考答案]①学习对象应以古圣贤为师;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五、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
  【创新示例】(江苏省苏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解析]文章第一段写寒门之士得志后衣锦还乡前后景况的对比,亦即“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然后点明“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接着从他的出生、仕途、志向等角度进行阐述,得出“非夸一时而荣一乡”的结论。
  [参考答案]①出身名门,世代仕宦,本不是寒门之士;②少年得志,仕途通达,天下闻名已久;③志向远大,报效国家,心怀天下苍生。
  六、概括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创新示例】(江苏省南通市2015届高三期中调研测试)
  送方希则序
  欧阳修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成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竞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
  ★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哪些情感态度?请作简要概括。   [解析]方希则以茂才人官,作者与之“形忘乎外,心照乎内”,然而三举进士不利,作者感慨其“命乎数奇”,“数奇”即“不偶”,即命运不好,命途多舛,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数奇,终身未得封侯。方希则落第后,“缙绅议者咸伤冤之”,而“君方澹乎冲襟”,说明方希则轻去就,看淡功名利禄。最后一段是赠序的常规内容,表达对晚辈的奖掖、勉励、祝愿、安慰、期盼等。
  [参考答案]①对方希则命途多舛、仕途不顺的感慨;②对方希则看淡得失、胸襟豁达的赞赏;③对方希则一展所学、志气得伸的期盼(祝愿、安慰)。
  七、鉴赏语言艺术
  与现代文一样,文言文也是很讲究语言表达技巧的,其成熟程度一点也不逊于现代文,然而,由于高考指挥棒的“负能量”(高考不考)影响,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言艺术”日渐被冷落,几乎与文言文教学绝缘了。随着高考题型的变化,在常态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合理地融入和强化对语言艺术的赏析。如各种描写艺术(包括语言、动作、肖像、情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等)、修辞艺术(包括比拟、比喻、夸张、象征、排比等)、表达技巧(包括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化典、侧写、虚实辉映、动静结合、想象联想、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小见大等)等,应引导学生用现代眼光进行审视,从而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能量。
  【创新示例】(笔者原创)
  代滕甫辩谤乞郡书
  苏轼
  窃伏思宣帝,汉之英主也,以片言而诛杨恽。太宗,唐之兴王也,以单词而杀刘洎。自古忠臣烈士,遭时得君而不免于祸者,何可胜数。而臣独蒙皇帝陛下始终照察,爱惜保全,则陛下圣度已过于宣帝、太宗,而臣之遭逢,亦古人之未有。日月在上,更何忧虞。但念世之憎臣者多,而臣之赋命至薄,积毁销骨,巧言铄金,市虎成于三人,投杼起于屡至,傥因疑似,复致人言,至时虽欲自明,陛下亦难屡赦。是以及今无事之日,少陈危苦之词。
  晋王导,乃王敦之弟也,而不害其为元臣;崔造,源休之甥也,而不废其为宰相。臣与反者,义同路人,独于宽大之朝,为臣终身之累,亦可悲矣。凡今游宦之士,稍与贵近之人,有葭莩之亲,半面之旧,则所至便蒙异待,人亦不敢交攻。况臣受知于陛下中兴之初,效力于众人未遇之日,而乃毁訾不忌,践踏无严。臣何足言,有罪天眷。此臣所以涕泣而自伤者也。
  ★苏轼代滕甫辩谤并非直言其事,非常讲究语言的艺术,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等文言篇章中的外交辞令、高超的语言艺术至今令人击节赞叹。苏轼代友辩谤,面对拥有生杀予夺之最高皇权,语言稍有不慎,不但不能实现代友辩谤的目的,甚至可能危及自己。因而揣摩皇帝心理,给足皇帝面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关重要。苏轼正是这样达成了预期的目的。
  [参考答案]作者擅于揣摩神宗心理。先以杨恽、刘洎被杀为例,称颂宋神宗的度量超过汉宣帝、唐太宗;接着说明自己虽是直臣,但因憎恶自己的人多,众口铄金,终会至三人成虎而混淆圣听;最后以王导、崔造不因亲近犯法而获罪为例,称颂神宗的宽大之政,而自己怀抱忠义之心竟遭毁谤,将使朝廷蒙羞。
  八、勾连前人点评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文选》每篇选文后都附有大量后人对选文的精当点评,只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对此视而不见,仅仅从应试角度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翻译一些所谓的重要句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文本的艺术匠心、思想精髓、人文价值几乎很少涉及。笔者以为,命题时如引入前人评点,引导考生在解读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才是八大家文选研读的真义。
  【创新示例】(笔者原创)
  《王平甫文集》序
  曾巩
  平甫自少已杰然以材高见于世,为文思若决河,语出惊人,一时争传诵之。平甫之文能特见于世者也。世皆谓平甫之诗宜为乐歌,荐之郊庙;其文宜为典册,施诸朝廷,而不得用于世。然推其实,千岁之日不为不多,焦心思于翰墨之间者不为不众,在富贵之位者,未尝一日而无其人,彼皆湮没而无传,或播其丑于后。平甫乃躬难得之姿,负特见之能,自立于不朽,虽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贵,人亦莫得而掩也。则平甫之求于内,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其于诗尤自喜,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故诗尤多也。
  (选自《曾巩文集》)
  曾巩,字子固,南丰人。幼警敏能文,甫冠,名闻四方。登嘉祐二年进士第。巩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为文章,上下驰骋,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时鲜能过也。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故不大用云。
  (选自《曾文定公本传》,有删改)
  ★明代茅坤认为本序作者借作序与王平甫“以诗文相感慨”(《唐宋八大家文钞》),请结合以上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清代张伯行先生评点本文时说:“迅笔疾书,在子固集中别具一格。”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作者与王平甫有着类似的人生际遇,惺惺相惜,借为其文集作序,抒其自身之悲愤也。明乎此,只要从文中找相关依据佐证茅坤的观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两人文学经历相同,都以文名世,惺惺相惜。王平甫“少已杰然”而“以文能特见于世”;曾巩“幼警能文”,“甫冠”即“名闻四方”;②两人政治际遇类似,都不用于世(不得志),英雄同悲。王平甫“不得其志”(怀才不遇)而借诗抒发自己的愤懑;曾巩“偃蹇不偶”(仕途不顺),遭吕公著谗言而不获重用。
  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主观表述题赋分一般设定为3分或4分,考生要根据赋分值揣摩答案要点,答案力求精练,平时在自主阅读文言文本时有意识地从以上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自己组织答案,如此方能决胜高考,笑傲群雄。
其他文献
平日写记叙文,不少同学也会尝试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来使文势曲折。比如说悬念法、误会法、渲染法、巧合法等。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同学虽经精心构思谋划,但写出来的文字拖沓,文章缺乏表现力与感染力。在关键的地方不能进行准确细致的描写;所刻画的人物性格不丰满;缺乏联想与想象;不能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没有使得这短短的800多字涵盖更多内容的技法呢?  这就让人联
期刊
在古诗词鉴赏中,有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围绕着某一观点、结论,通过分析诗句来证明。仿佛一则简短的议论文,有观点,有材料,又有论证的过程;又像几何学上的一道证明题,有求证结论,亦有已知的条件和求证的过程。我们姑且把这一类题目叫做“古诗词鉴赏中的证明题”。  一、题干既提供观点,又提供论据的证明题  此类题,命题者往往在题目中,既亮出自己的观点,又提供相应的诗句,然后让考生结合诗句分析阐述这一观点,如2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华盛顿邮报》曾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请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著名小提琴家约夏·贝尔在华盛顿朗方广场地铁站里,用一把制造于1713年、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先后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其间1097人经过,只有6个人停了一会儿,约20人给了钱,但多数是边走边扔给他,总共收到了32美元,待演出结束时,无人鼓掌、无人理会。可就在两天前,他在波士顿一家剧院
期刊
鉴赏,简言之即鉴定欣赏;古诗词鉴赏,就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相关技巧,对古诗词进行感受、理解、分析和评判。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些思维活动反映在答案文字中,使得答案必将具备较强的主观色彩与个性特点。而计分总得有个标准,主观文句中总会体现出一些客观的内容,所谓关键词句就是这些客观内容的载体。譬如题目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管答案如何表述,客观性的内容——该诗的主要
期刊
对于散文来说,比较突出的表达方式就是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表达特色的考查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本考点在散文考查中一直属于必考考点之一,区别只在于有的省市从某一个方面来考查,如只考修辞手法,或只考描写方式,这种考法相对容易。有的省市是综合考查,要求考生回答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这样考难度相对较大。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
期刊
【考点揭密】  关于“有文采”,《考试说明》有四点具体要求:(1)用词贴切。每一件事物,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每一个动作,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每一种状态,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这就是福楼拜著名的“一词”说。所以我们要能在词汇的海洋里淘金,找出最恰当的一个词语。这就得有洗练语言的功夫。(2)句式灵活。指在作文时能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并取得较好的效果。(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指能
期刊
不久前,颜晓川应邀接受了《新高考》编辑顾俊、钱静的专访。他着重结合自己在中美两国的经历,谈了一些高中同学在紧张的学习备考生活中容易忽略的,但对以后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内容:不够宽广的视野和经历,在国内养成的标准答案式思维方式,可能会对中国学生学业、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带来负面影响。他谈的内容可能对参加高考的直接帮助不大,不过对高考以后同学们的专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一定有所启发。  新高考:你的功课那么好,就
期刊
咏物言志散文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具体描述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向的一类散文。这类散文的构思往往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物仅仅是依托,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物象就是为了表现人的品格、人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理解。这类文章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手法彰显主旨。  高考现代文阅读对这类文章的考查主要指向对文中所托之物特征的概括,对作者情感脉络的把
期刊
高考作文多采用网上阅卷。网上作文阅卷,主要采用“双评制”,个别采用“三评制”,极个别采用“仲裁制”。评分系统将一位考生的作文发到两位老师的电脑上,由两位阅卷老师分“内容”、“表达”、“特征”三项打分,然后阅卷系统自动合成一个总分。如果两位阅卷老师所给分数差在误差允许区间内,系统就取两人所打分数的平均值,该平均值就是考生作文所得分数,这就是“双评”。如果两位阅卷老师所给分数差超出许可区间,系统会把考
期刊
【例文一】  生无所息  朱晶晶  (点)仲尼有言日“生无所息”,其意为生命没有停息。可见,古人就已经对生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理解并挖掘“生无所息”的内涵。那么,“生无所息”究竟包含哪些深意,又对我们有些什么要求呢?  (正)生无所息,不能仅狭义理解为生命没有停息,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唐代的韩干,在千百次磨炼之后,已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