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号的前世今生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ver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45年9月12日,一艘船死了。
  这艘船,是当时最好的远洋商船之一,代表着造船业的荣耀。在过去的7年时间里,它完成了2.9999……次跨越半个地球的远航,最后一次,在航行两年半横渡万里大洋之后,就在距离家乡港口仅仅900米的最后一刻,触礁沉没!
  1745年9月12日那天发生的一切都变成幽味的背景,只为衬托一个记忆的亮点。高贵的身份、杰出的成果再加上离奇的死亡,哥德堡号身上具备的戏剧因素,令它如同古典悲剧里的英雄,悲壮的命运变成了永驻人心的传奇。
  
  “她”的那辈子
  
  出生
  18世纪的中国,非常骄傲。当时中国的统治者认为欧洲人肮脏落后,和他们做生意毫无价值可言,更多的是天朝对蛮夷的恩赐,所以仅仅开放了少数几个沿海口岸。广州由于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外贸口岸。
  哥德堡号远航的目的地正是广州。
  当时的欧洲把中国当作文明繁荣的人间天国,上流社会追逐“中国风”,住中国式房间、办中国式舞会、喝中国式饮料——茶,摆中国式家饰——瓷器。
  冒险家坎贝尔看到和中国做生意的巨大利润,大力游说瑞典宫廷权贵,终于获得皇家的特别准许令,得以与中国开展贸易。这是哥德堡号得以诞生的初衷。
  瑞典的天才船舶设计师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的才华和心血,使哥德堡号身姿雄伟,成为当时的超级货船。
  
  远航
  哥德堡号于1738年正式下水,1739年开始了“她”的处女航:驶向遥远、神秘、富饶和加再多形容词也不过分的中国。
  “她”前去时满载着人们的期望,归来时满载中国货物。它具备的最大动力就是人们对巨额利润的向往。
  “她”先后顺利地完成厂两次远洋航行,成为其东家东印度公司的骄傲。
  于是1743年3月14日,哥德堡号再次起航,它航行的目的地同样是:中国广州。
  这次远航的目的同样是:带来中国式宝物。
  远航意味着:离乡背井、疾病、孤独、风浪、海盗和死亡,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和荣誉。
  141名船员随“她”起航,也许船上还躲藏着更多的人:小偷、偷渡客、流浪者。悠扬的音乐响起,哥德堡号被小船慢慢拖离港口,沉重的身体不自觉地表现出依依不舍的姿态,船员们利索地工作着。一路上,哥德堡号带着他们经历了疾病、海盗和风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到了广州,挑选、购买和装载货物又花了3个月的时间,才得以返航。
  
  回家
  1744年的冬天,哥德堡号从广州出发回家。一路上很多船员却因疾病和风暴死去。
  1745年9月12日这天,人们在码头等待着哥德堡号的归来,就像两年半年前目送哥德堡号的离开,人们看见哥德堡巨大的身影从地平线下慢慢浮现起来,禁不住欢呼起来。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哥德堡号如同醉汉一样在再熟悉不过的家门口,偏离了正常航道,驶入礁石区。人们似乎能听到它触礁的巨大声响,眼睁睁地看着它慢慢倾斜,最终倾覆、沉没在海里。附近的船只马上进行援救,把哥德堡号带回来的船员全部抢救上岸。但是船上的货物沉入海底。东印度公司马上进行了打捞,抢救出来的货物卖出后,完全补偿了这次沉船的损失,甚至还有利润可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哥德堡号仍旧是成功返航,而“她”的沉没也从此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
  
  死亡之谜
  
  人们纷纷猜测哥德堡号的触礁原因,航行经验丰富的船长不可能不知道自家门口的那片礁石区,是什么使哥德堡号驶入禁区?为了不让人知道赚取到的巨额利润,东印度公司每次在结束航行后,都会销毁所有的记录和帐目,所以人们没法找到关于沉没原因的片言只字。
  人们只是在猜测:或许哥德堡号设计不合理?或许船长想逃避股东和海关的检查故意让船沉没?又或者船员们因回家而兴奋过度导致操作失当?
  猜测仅仅是猜测,我们还可以如此设想:哥德堡号厌倦了这样的航行,就自己触礁而死!上万斤茶叶就因此留在了海底,有人说:从此这片海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只茶碗。或许因为这样海水才这样苦涩,最为凄惨的是海底的鱼们,它们天天得用这碗浓茶洗脸、泡澡、喝汤。
  
  重生之旅
  
  思念
  死亡之谜一直没有解开,人们也一直怀念着这艘死在这家门口的哥德堡号——虽然“哥德堡11号”早已经造出,结果“她”又沉没在南非附近的某片海域。从上世纪初开始,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哥德堡号的探寻。人们潜水下去,带上来了大量的瓷器和茶叶。这些几百年前烧制的精美的瓷器,从海底捞上来时仍旧保存完好,人们陶醉于瓷器表面美丽的花纹,而那些同样密封良好的茶叶,据说拆封时满屋飘香。
  随着海底宝物越来越多的发掘,人们对沉船的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瑞典人,变成了“古船迷”和“中国文化迷”。人们因而产生想法:为什么不再重建一艘一模一样的哥德堡号!
  人们往往珍惜失去的东西,不管是时光还是具体的物件。重建一艘哥德堡号,就算真的一模一样,它也不可能是最早的那艘哥德堡号,因为“她”已经永远地沉在海底,变成鱼儿们的破败游乐场,新建的永远是“哥德堡III号”。
  
  克隆
  为了实现一些人心中的这个念想,很多人开始为之工作。人们从海底带上来仅存的关于沉船的信息,造船基金会筹集社会各界的捐款,全国各地成千上万志愿者赶来帮忙,设计师开始设计、制造模型、进行实验,造船师傅们需要至少1000棵树的木材、56000枚铁钉和10000只螺栓……他们还努力让自己现代人的头脑变成几百年前的人的头脑,这显然很不容易。当时瑞典造这样的一艘人船,仅仅需要一年半时间,但现代人花了从1993年到2004年整整十年的时间,终于造出了一艘可能跟沉没的哥德堡号一模一样的木帆船。
  当然,一模一样的仅仅是外型。现在这艘哥德堡号,装备厂齐全的现代化电力设备,不过所有的动力系统、海水淡化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都谦虚地躲在底舱,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所以,这是一艘有着古典外型和现代心脏的哥德堡号,它再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我们现代人也可以造木船,而是要让它重走一次哥德堡号几百年前没有走完的路。也可以说,这次造船,是一项手指上的技术工:程,更是一项心灵上的文化工程。
  
  复出
  2005年10月2日,一艘船活了。
  哥德堡号从瑞典正式起航,它将基本按照950多年前的航线,经西班牙,绕非洲好望角,再经印度洋、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雅加达,于?月18日到达广州。一条漫长的航线,不仅仅是空间的漫长,也是时间的漫长。
  这次的重航,将不会是一次一只船在茫茫大洋上的孤独之旅。船上装备了最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和导航设备,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知道它现在正在大洋的哪个角落,人们甚至可以听见风刮在帆布上的声音,可以看到海鸟拖着巨大的翅膀站在甲板上。这是一次地球的航行,更是一场眼球的航行,全球的一部分注意力将被吸引到这里。
  这是一次金钱之旅,文化之旅,也像是一场童话之旅。当我们的境遇有缺憾时,就重新再来一次!这就像时间可以倒转一样,前面那次失败的航行不要紧,中间过去的250多年不要紧,对于我们而言,这就是第一次航行!如同一场奢华的梦。
其他文献
翻遍历史书,想找几个会玩的人,发现要么是昏君,要么是庸臣。这些人“玩”得很疯,但大多玩得粗糙、粗俗,缺少智慧。偶尔几个“会玩”的明君在历史的星空中格外的耀眼。中国的历史文化并不缺少智慧,但却如此缺少“玩”的智慧。  西周的幽王为了博美女褒姒一笑,没事就点烽火台,折腾天下诸侯。最后京城真的来了敌人,再点烽火台,再也没有诸侯赶来救驾,最后西周灭亡,幽王被杀,褒姒也被掳。那么多好玩的不玩,偏偏去玩关系军
期刊
美国作家威廉·杨格曾说,“一串葡萄是美丽、静止与纯洁的,但它只是水果而已;一旦压榨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动物,因为它变成酒以后,就有了动物的生命。”葡萄酒在夜光杯中折射出来的光泽,可能是和灵魂最接近的一种光泽,它的魅力在于能够调动起人们全部的感觉器官。正如法国人常说的一句话,“上帝赐予葡萄,我们用心智把它变成人间佳酿。”正因为葡萄酒是用心智酿成的,所以,才会有更多值得我们品味的东西在里面。也许,葡萄酒
期刊
钧瓷的轻绝、雅绝、艳绝,可以比拟白先勇笔下的“尹雪艳”。白先勇将她那种素到极至的艳描绘得颇见功力,可是毕竟不如这均瓷的艳至骨髓。它无生无死,任是无情也动人了。    一、 “黄金有价钧无价”    “黄金有价钧无价”,钧瓷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产于河南许昌之禹州市神后镇。禹州古称夏禹国,启大会诸侯于钧台,以钧台命名,窑曰钧窑。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所产钧瓷观之如景,叩之如馥磬,瑰丽夺目,浓艳晶莹,加
期刊
夜色妖娆  狂欢的气氛  开始在城中蔓延  酒是夜的精灵  琥珀色的,桃红色的,甘黄色的  微醺的气息在城市的PARTY里流淌,摇曳  谁会错过这个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季节呢  近日,美酒佳酿以华丽的身姿  陆续登场  惊艳    芝华士的断背之旅    今年华裔导演李安导演的电影《断背山》风光大热。眼尖记性好的影迷们,就会记住这样的细节:  他们默不做声地安营扎寨,然后把马牵到坡上去吃草。杰克打开一
期刊
洛兵 藏名扎西茨仁,诗人,音乐人,作家。1967年出生于成都一个艺术家庭。1986年获北大五四文学大奖及未名湖诗歌朗诵会创作一等奖。1993年,诗歌《晚钟》入选《中国诗歌年鉴》。后从事流行音乐,发表作品五百余首。代表作:《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梦里水乡》、《选择坚强》等。数十次获全国十大金曲奖,最佳作词或作曲奖。出版小说百余万字,结集《秋风十二夜》、《绝色》、《今天可能有爱情》3种。2003年,
期刊
爱情开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刹那间,四目相对,电光火石,心潮澎湃,情愫暗涌,而后魂牵梦萦,茶饭不思,衣带渐宽,日渐憔悴……此谓一见钟情是也。另一种则是云淡风情,波澜不惊,日积月累,细水长流,终一日机缘巧合,恍然大悟,情投意合,相见恨晚……此谓日久生情是也。也许爱情并不会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出现,可是我们至少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    吧主:  年少的时候,人总会有过这样的憧憬——希望哪一天就遇上了自
期刊
编者言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华人的情感世界里,离别和重逢是最柔软的两处所在。或许是幸运,今年的7月,我们不但有幸见证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的毕业离别,还有幸见证一场跨越四个世纪的重逢。  哥德堡号,这艘多次出现在中国人话语里的占帆船又回来了。它从大航海时代驶来,四个世纪的变迁并没有让关于它的故事陈旧,反倒是岁月的沉积成就了它经久的魅力和讲不尽的海上传奇。7月18日,这艘古帆船将回到它曾经熟悉的
期刊
海底旅馆Jules'Undersea Lodge(www.jul.com)    取名源自于法国作家Jules Verne的小说《海底三万呎》书名,坐落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著名潜水圣地Key Large的一个泻湖之中。旅客必须先潜入水面六点五公尺以下,才能进入这座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海底旅馆,这座小屋的前身为一个海底生态研究室,从房间的窗子可以看到栖息于波多黎各沿海大陆棚的各种热带鱼类。虽然这座海底旅
期刊
1731年是值得永远记取的一年。  这一年,一艘木制帆船——“哥德堡I号”,劈波斩浪,跨越遥远的时空,把瑞典的哥德堡和中国的广州两座港口城市紧紧连接在一起。  时光流逝。2003年6月6日又是一个富有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哥德堡III号”下水仪式上,传出厂一个令欧洲人魂牵梦萦的航行设想:以“哥德堡I号”为原型的这艘仿古商船,将沿着先人的航海路线,实现欧洲人随船“重返”广州的美好愿望。  在哥德堡
期刊
陶瓷曾是中国人专享的生活器物。它融合了火的热烈、水的清雅和土的敦厚,是自然之灵的结合。它坚硬却又不像金属冷漠,纯净却又不像玉器稀有……是中国式的中庸在物质化生活上的完美演绎。  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哪种创造能像陶瓷这样代表“中国”;而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哪种创造像陶瓷这样走遍“世界”。穿越时间和空间,历史的碎片中积淀的是陶瓷所意蕴着的文化。    中华陶瓷之流变  王之之    历朝历代,陶瓷史上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