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识到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实际水平的培养策略与活动。数学认知活动中要尽可能的呈现一些能够积极引发幼儿兴趣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来构建对知识的认知。重视生活中数学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幼儿感知数学是有用有趣的。利用区角的操作材料丰富对知识的建构与认知。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小班;数学认知;操作;感性体验
在教育领域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和建构的过程,进而数学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幼儿的创造性数学活动,重视促进幼儿数学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分为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个方面。数学认知方面目标如下:
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每条目标中,针对小班的发展指标共有8条,这是要通过一学年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这8条发展指标,实际上就是对《指南》精神的落实与研究。接下来,我来谈谈本学年我在小班数学认知领域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正确把握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只有清楚认识到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实际水平的培养策略与活动。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是:
1.幼儿的数学认知是从动作开始的;
2.幼儿的数学认知最初要建立在具体实物的基础上;
3.幼儿学习概念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4.幼儿数概念学习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5.幼儿数学认知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丰富幼儿的感性体验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智力来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要表现在幼儿对客观材料的动手操作上,这是他们思维运算结构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认知活动中要尽可能的呈现一些能够引发幼儿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来构建对知识的认知。
重视生活中进行数学认知的培养
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关键,所以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因此在一日生活中,我时刻注意这些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渗透与建构。例如:早上点名字是我总是从左向右逐一摸着孩子的头来点名,最后再说出幼儿的总数,帮助幼儿建立从左向右点数的意识,知道最后点名的数字就是幼儿的总数;户外活动中让幼儿比较一排小树的粗细、高矮;认识户外玩具的颜色、形状;观察地砖颜色的排列规律;带幼儿认识班级名字的排列顺序;吃小蕃茄时请幼儿说一说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再数一数一共拿了几了?吃了×个后还剩下几个?进餐时请幼儿根据小椅子数量一一对应的发勺子等等。同时有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及时提醒家长,在家生活中配合渗透的一些数学知识,如: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几层,门牌号码是多少?从哪里可以看出超市物品的价格?散装的物品要称重,购物小票上写的都有些什么内容?观察红绿灯上的数字变化;公交车上有数字;钟表上的数字排列有规律等等。通过这些家园合作的数学认知能力渗透,不仅让家长有效的了解到幼儿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也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真切的体验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
利用区角发展幼儿的数学认识能力
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掌握,主要依靠幼儿自身的建构,是幼儿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所建构起来的。区角活动,正是充分满足幼儿这一需要的场所。所以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与数学学习心理特点,我们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随意、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操作内容、操作方式和伙伴。例如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瓶盖,分阶段分层次投放,并适时提高难度,如下图表:
类似于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投放的玩具材料还有:穿衣服(比较大小、高矮、胖瘦)、小刺猬背果果(按数取物)、坐电梯(认识序数、方位从下到上)、拧螺丝(配对、认识形状、颜色)、宝宝吃饼干(认识形状、大小)等。这些成品、半成品和废旧材料进行有机的组合与创新的,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通过幼儿动手操作更有效丰富了其感性经验,也为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进一步的操作与探索空间。
小班是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最初培养阶段,我想我们要给予幼儿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其对数学认知的兴趣,知道这些数字、形状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也很有趣,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动作操作中感受到快乐,并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认识。我想这就为中班的数学认知学习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
关键词:小班;数学认知;操作;感性体验
在教育领域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和建构的过程,进而数学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幼儿的创造性数学活动,重视促进幼儿数学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分为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个方面。数学认知方面目标如下:
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每条目标中,针对小班的发展指标共有8条,这是要通过一学年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这8条发展指标,实际上就是对《指南》精神的落实与研究。接下来,我来谈谈本学年我在小班数学认知领域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正确把握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只有清楚认识到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实际水平的培养策略与活动。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是:
1.幼儿的数学认知是从动作开始的;
2.幼儿的数学认知最初要建立在具体实物的基础上;
3.幼儿学习概念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4.幼儿数概念学习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5.幼儿数学认知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丰富幼儿的感性体验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智力来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要表现在幼儿对客观材料的动手操作上,这是他们思维运算结构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认知活动中要尽可能的呈现一些能够引发幼儿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来构建对知识的认知。
重视生活中进行数学认知的培养
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关键,所以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因此在一日生活中,我时刻注意这些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渗透与建构。例如:早上点名字是我总是从左向右逐一摸着孩子的头来点名,最后再说出幼儿的总数,帮助幼儿建立从左向右点数的意识,知道最后点名的数字就是幼儿的总数;户外活动中让幼儿比较一排小树的粗细、高矮;认识户外玩具的颜色、形状;观察地砖颜色的排列规律;带幼儿认识班级名字的排列顺序;吃小蕃茄时请幼儿说一说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再数一数一共拿了几了?吃了×个后还剩下几个?进餐时请幼儿根据小椅子数量一一对应的发勺子等等。同时有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及时提醒家长,在家生活中配合渗透的一些数学知识,如: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几层,门牌号码是多少?从哪里可以看出超市物品的价格?散装的物品要称重,购物小票上写的都有些什么内容?观察红绿灯上的数字变化;公交车上有数字;钟表上的数字排列有规律等等。通过这些家园合作的数学认知能力渗透,不仅让家长有效的了解到幼儿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也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真切的体验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
利用区角发展幼儿的数学认识能力
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掌握,主要依靠幼儿自身的建构,是幼儿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所建构起来的。区角活动,正是充分满足幼儿这一需要的场所。所以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与数学学习心理特点,我们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随意、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操作内容、操作方式和伙伴。例如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瓶盖,分阶段分层次投放,并适时提高难度,如下图表:
类似于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投放的玩具材料还有:穿衣服(比较大小、高矮、胖瘦)、小刺猬背果果(按数取物)、坐电梯(认识序数、方位从下到上)、拧螺丝(配对、认识形状、颜色)、宝宝吃饼干(认识形状、大小)等。这些成品、半成品和废旧材料进行有机的组合与创新的,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通过幼儿动手操作更有效丰富了其感性经验,也为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进一步的操作与探索空间。
小班是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最初培养阶段,我想我们要给予幼儿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其对数学认知的兴趣,知道这些数字、形状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也很有趣,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动作操作中感受到快乐,并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认识。我想这就为中班的数学认知学习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