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我已经很习惯被人称作X总了。记得第一次被这么称呼时,我几乎要去纠正人家:请叫我X记者就好。合伙人事后严肃地提醒我,人就是一个范儿,装也得装出。果然,装着装着,我就不觉得别扭了。我现在很适应我的双重身份,在电视台里,我是记者;在外面,我就是视频创业公司的总监。游走在两者之间,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可能也是很多广电基层员工的生活方式。
曾经荣耀
2004年,我硕士毕业进入省电视台的一个地面频道,成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从来没有想过,记者这个职业会带给我这么大的荣光。那正是民生新闻的黄金年代,我们的舆论监督拥有巨大的能量。我的镜头、剪辑、出镜主持无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我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骄傲。
与此同时,记者生涯也给我带来了不错的收入。那段时间正是媒体的黄金期,比起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更有“钱景”。而且,我所在的民生新闻栏目“XX直播”当时是省内标杆,收视率常年第一,工资、稿费加上各种名目的奖金足以维持我在省会城市里体面的生活。 20多岁的我,遥遥领先于在那些机关或者小企业工作的同学,我以为这会是我一辈子的常态。
2009年,微博出现了。没有想到啊,我们跑选题的方式就这样被改变了。以前是我们接到线索,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网络追在我们身后;一夕之间,我们变成了网络的跟屁虫,同城网友发个微博,我们才知道有个突发新闻。我们的民生新闻好像失去了时效性优势,我感觉到一丝不对劲。
不过那时,我的收入并没有受到影响,虽然职业自豪感有点儿下降,但出去了,“XX直播”的记者还是很受人尊重的。
危机初现
我第一次感到有压力是在2013年,那年风向标开始变了!我们地面频道的广告费锐减,原因很简单,国家八部委联合整治医院广告,大量的客户被整没了。到了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出台,卫视首当其冲。
这几年,卫视的购剧成本不断增加,几家视频网站的联合炒作,更是让电视剧单价水涨船高。像我们这样的二三线卫视本就无力购买头部资源,只能蹭一线卫视的边角料或者几个台联合购买才能在优质电视剧的首轮播出中分得一块肉。
“一剧两星”要求一部电视剧最多只能同时在两家上星频道播出。此令一出,大卫视从此更加占尽资源,我们这样的卫视则更无力竞争。缺少了头部电视剧的支撑,收视越来越差,广告经营就更难了。唇亡齿寒,当卫视在走下坡路的时候,我们地面频道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有些时候还要用我们的资源去贴补卫视。
收入出现了不升反降的趋势,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第一次想到了离职。
马云说过的一句话,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最主要只有两点:第一,钱没给到位;第二,心受委屈了。可广电员工的离职并非那么简单。
前途无望
2014年,是我工作的第十年。进入事业单位,或者考上公务员的同龄人,工作10年会是怎样的?不是副处也是正科吧。可是,电视台记者的职业曲线却不是这样的,有点儿高开低走的意思。基层岗位多,制片人少,领导职务更少。如果不能升职,那一辈子就是拿那份收入,刚毕业时看起来丰厚,可随着通货膨胀,随着成家生子,逐渐显得不怎么够用了。
工作10年,我也谋求转型,试图做管理岗位。我一直觉得,在业务部门大家各凭本事吃饭,所以当台里举行栏目制片人竞聘时我信心满满。但最终我输了,输给了一个在业务上大家都看不上的人。我知道,她后台够硬。虽然在台里早已见惯了种种斗争,但当这些事情切实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真的难以接受。
与此同时,这几年的电视圈都不“太平”。郎永淳、赵普、张泉灵、闾丘露薇、哈文等重量级电视人纷纷离职,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当一个行业不断流失高水平人才,它可能已经不是朝阳行业了。
反过来,行业的没落更让我对难以晋升的事耿耿于怀。整个行业都已经出现危机了,电视台还依旧按照多年前的老規矩选人干事,前景能好吗?
几重原因叠加在一起,我有些坐不住了。可是,在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我已经爱上了这份职业背后的荣誉感,我能轻易离开吗?离开后,能适应吗?
我还没有下定决心,家人的阻力已经出现了。首先是父母,他们无法理解离开电视台去外面私企上班的举动,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其次是妻子,她虽然支持我,但话里话外能感觉到她的担心,怕我在外面会混得不如现在,毕竟我是家里赚钱的主力。
走,还是不走,成了我不断纠结的问题。
还是留下了
就在此时,我的一位已经辞职的老同事劝说我和她一起开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帮外面的企业做视频,这方面你轻车熟路啊,拉业务、找渠道我来负责。”她说。
似乎暂时也没有别的选择,我本着先挣点儿外快的想法,开始了创业之路。其实我做的事很单纯,主要负责招聘及视频内容产出,其他的事情都是老同事在跑。别看她是娘子军,可去外面找意向公司、投标,乃至后来拓展渠道做户外广告、户外大屏处处都有她的功劳。她的营销加上我的内容,我们竟意外地做起来了。不仅收入增加,我感觉自己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比在电视台的10年积累还丰富。意外的,我没有当成电视台的栏目制片人,却成了公司的“总监”,接触了更广阔的领域。
再看电视台这边,2016年,作为行业的老大湖南卫视广告创收超110亿,可在同一年,香港亚视停播了。电视台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加上视频网站逐渐壮大,二三线卫视前景越发艰难。到了2017年,我在电视台的收入只相当于2010年的一半。强烈的不安全感开始在电视台员工中弥漫。我则感到庆幸,早早留了一条后路。
台里其他人也不是傻子,有点儿本事的都在找出路。很多人像我一样,有新闻通气会就去,有热线分配的任务就安排实习生或者摄影记者跑跑,空出时间,搞自己的公司。人心散了,台里的节目质量自然越来越差。
有时候,我也愧疚。曾经,我是一个非常有专业操守的广电人,一直坚信我有自己的信念。如今,我却成了一根彻头彻尾的“老油条”。
上周我去采访一个本城的热点新闻,一家不如我们的地面频道派出了一名90后小记者,人群拥挤,他被挤出圈外,着急之下大喊:“我是XX媒体的记者,请接受我的专访!”我突然有些震动。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背弃了曾经信仰的一切。我又一次想到了辞职。
可我又一次放弃了。
我自己的公司现在确实经营得很好,可市场发展这么快,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不能保证它会永远好下去。我如果丢掉这份稳定的工作,一旦公司出问题,我就没有退路了。
我知道,时代已经变了,稳定不应该是第一选择。可是,我们这群处于变革之中尴尬中年广电人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在夹缝中,选择一种对自己更好的生存方式吧。
曾经荣耀
2004年,我硕士毕业进入省电视台的一个地面频道,成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从来没有想过,记者这个职业会带给我这么大的荣光。那正是民生新闻的黄金年代,我们的舆论监督拥有巨大的能量。我的镜头、剪辑、出镜主持无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我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骄傲。
与此同时,记者生涯也给我带来了不错的收入。那段时间正是媒体的黄金期,比起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更有“钱景”。而且,我所在的民生新闻栏目“XX直播”当时是省内标杆,收视率常年第一,工资、稿费加上各种名目的奖金足以维持我在省会城市里体面的生活。 20多岁的我,遥遥领先于在那些机关或者小企业工作的同学,我以为这会是我一辈子的常态。
2009年,微博出现了。没有想到啊,我们跑选题的方式就这样被改变了。以前是我们接到线索,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网络追在我们身后;一夕之间,我们变成了网络的跟屁虫,同城网友发个微博,我们才知道有个突发新闻。我们的民生新闻好像失去了时效性优势,我感觉到一丝不对劲。
不过那时,我的收入并没有受到影响,虽然职业自豪感有点儿下降,但出去了,“XX直播”的记者还是很受人尊重的。
危机初现
我第一次感到有压力是在2013年,那年风向标开始变了!我们地面频道的广告费锐减,原因很简单,国家八部委联合整治医院广告,大量的客户被整没了。到了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出台,卫视首当其冲。
这几年,卫视的购剧成本不断增加,几家视频网站的联合炒作,更是让电视剧单价水涨船高。像我们这样的二三线卫视本就无力购买头部资源,只能蹭一线卫视的边角料或者几个台联合购买才能在优质电视剧的首轮播出中分得一块肉。
“一剧两星”要求一部电视剧最多只能同时在两家上星频道播出。此令一出,大卫视从此更加占尽资源,我们这样的卫视则更无力竞争。缺少了头部电视剧的支撑,收视越来越差,广告经营就更难了。唇亡齿寒,当卫视在走下坡路的时候,我们地面频道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有些时候还要用我们的资源去贴补卫视。
收入出现了不升反降的趋势,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第一次想到了离职。
马云说过的一句话,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最主要只有两点:第一,钱没给到位;第二,心受委屈了。可广电员工的离职并非那么简单。
前途无望
2014年,是我工作的第十年。进入事业单位,或者考上公务员的同龄人,工作10年会是怎样的?不是副处也是正科吧。可是,电视台记者的职业曲线却不是这样的,有点儿高开低走的意思。基层岗位多,制片人少,领导职务更少。如果不能升职,那一辈子就是拿那份收入,刚毕业时看起来丰厚,可随着通货膨胀,随着成家生子,逐渐显得不怎么够用了。
工作10年,我也谋求转型,试图做管理岗位。我一直觉得,在业务部门大家各凭本事吃饭,所以当台里举行栏目制片人竞聘时我信心满满。但最终我输了,输给了一个在业务上大家都看不上的人。我知道,她后台够硬。虽然在台里早已见惯了种种斗争,但当这些事情切实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真的难以接受。
与此同时,这几年的电视圈都不“太平”。郎永淳、赵普、张泉灵、闾丘露薇、哈文等重量级电视人纷纷离职,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当一个行业不断流失高水平人才,它可能已经不是朝阳行业了。
反过来,行业的没落更让我对难以晋升的事耿耿于怀。整个行业都已经出现危机了,电视台还依旧按照多年前的老規矩选人干事,前景能好吗?
几重原因叠加在一起,我有些坐不住了。可是,在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我已经爱上了这份职业背后的荣誉感,我能轻易离开吗?离开后,能适应吗?
我还没有下定决心,家人的阻力已经出现了。首先是父母,他们无法理解离开电视台去外面私企上班的举动,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其次是妻子,她虽然支持我,但话里话外能感觉到她的担心,怕我在外面会混得不如现在,毕竟我是家里赚钱的主力。
走,还是不走,成了我不断纠结的问题。
还是留下了
就在此时,我的一位已经辞职的老同事劝说我和她一起开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帮外面的企业做视频,这方面你轻车熟路啊,拉业务、找渠道我来负责。”她说。
似乎暂时也没有别的选择,我本着先挣点儿外快的想法,开始了创业之路。其实我做的事很单纯,主要负责招聘及视频内容产出,其他的事情都是老同事在跑。别看她是娘子军,可去外面找意向公司、投标,乃至后来拓展渠道做户外广告、户外大屏处处都有她的功劳。她的营销加上我的内容,我们竟意外地做起来了。不仅收入增加,我感觉自己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比在电视台的10年积累还丰富。意外的,我没有当成电视台的栏目制片人,却成了公司的“总监”,接触了更广阔的领域。
再看电视台这边,2016年,作为行业的老大湖南卫视广告创收超110亿,可在同一年,香港亚视停播了。电视台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加上视频网站逐渐壮大,二三线卫视前景越发艰难。到了2017年,我在电视台的收入只相当于2010年的一半。强烈的不安全感开始在电视台员工中弥漫。我则感到庆幸,早早留了一条后路。
台里其他人也不是傻子,有点儿本事的都在找出路。很多人像我一样,有新闻通气会就去,有热线分配的任务就安排实习生或者摄影记者跑跑,空出时间,搞自己的公司。人心散了,台里的节目质量自然越来越差。
有时候,我也愧疚。曾经,我是一个非常有专业操守的广电人,一直坚信我有自己的信念。如今,我却成了一根彻头彻尾的“老油条”。
上周我去采访一个本城的热点新闻,一家不如我们的地面频道派出了一名90后小记者,人群拥挤,他被挤出圈外,着急之下大喊:“我是XX媒体的记者,请接受我的专访!”我突然有些震动。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背弃了曾经信仰的一切。我又一次想到了辞职。
可我又一次放弃了。
我自己的公司现在确实经营得很好,可市场发展这么快,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不能保证它会永远好下去。我如果丢掉这份稳定的工作,一旦公司出问题,我就没有退路了。
我知道,时代已经变了,稳定不应该是第一选择。可是,我们这群处于变革之中尴尬中年广电人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在夹缝中,选择一种对自己更好的生存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