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Xchen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高考作文来说,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长短结合,整散交错,锤炼出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无疑能最大限度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比喻,神采奕奕
  1.巧用比喻,画龙点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则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让标题吸引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就是根据特定的语境和文体内容,巧妙地使用比喻,以做到生动形象和新颖别致。比如有考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为题,将“诚信”“坚持”“毅力”“坚强”等优秀品质比作“青松”,不觉令人赞叹。
  2.妙用比喻,增添文采。在记叙类文章中,考生灵活运用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能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在议论类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化繁为简,变深奥为浅显,不仅便于人们深入理解,而且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如《父亲的哲学》中的一段文字:
  年少的记忆里,父亲在家言语不多,像一头永不疲惫的牛,在家里家外忙碌。
  作者将父亲比作“一头永不疲惫的牛”,形象地勾勒出了父亲老实巴交、任劳任怨的特点,文采斐然,读来备感亲切。
  3.巧借博喻,气势磅礴。考生若将内容相关、结构相近、语气连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句串联起来,用以抒情,则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用来议论,则大气磅礴不容置辩。如《找回童年》中的一段文字:
  童年是那一剂良药,沉淀苦涩后的幸福是那样的甘甜润心;童年是那一曲老歌,积淀平淡后的余音是那样的耐人寻味;童年是那道难解的方程式,揭开谜团后的欣喜是那样的回味无穷……
  作者巧用博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渴望找回童年的心情,令人不禁动容。
  4.巧用比喻,发人深省。若考生在文章结尾恰当地使用比喻,会使文章更加含蓄蕴藉,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温润的记忆》这篇文章的结尾:
  温暖、思念、疼痛,如纷飞的雪花,散落了一地……
  作者融情于景,将“温暖、思念、疼痛”比作“纷飞的雪花”,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二、巧用排比,增加底蕴
  1.巧用排比,先声夺人。在文章开头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便于抒发感情,聚焦文章中心,而且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会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自立+依靠=成功!》这篇文章的开头:
  小草依靠顽强的意志,赢得了广袤的原野;雄鹰依靠强健的翅膀,赢得了辽阔的苍穹;水滴依靠不断的积累,成就了浩渺的海洋……离开了阳光的呵护,离开了雨露的滋润,离开了沃土的滋养,就没有荷花之高洁,梅花之馥郁;就没有翠竹之秀丽,杨柳之婀娜;就没有兰草之幽香,菊花之傲骨;自然也就没有五谷之丰登和百姓之安乐!
  作者先从正面入笔,强调成功都需要依靠自身努力,随后从反面进行排比论述,大气磅礴,富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2.巧用排比,丰厚底蕴。在论述的过程中,如果考生巧妙地将名句嵌入排比句中,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气势,而且能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给人以厚重之感。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一段文字:
  坚持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壮;坚持是苏武牧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仰;坚持是土尔扈特部族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回归祖国的执着……
  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入手论述,事例信手拈来,潇洒自如地诠释了坚持的力量和伟大意义,文化底蕴之丰厚令人叹为观止。
  3.假设排比,有的放矢。考生倘若在开篇时运用假设性排比起兴,从自然界写起,由物及人,更能强化自己的观点,增强论述的针对性。如《走好自己的路》中的一段文字: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也可以长成一片新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翱翔苍穹,你也可以在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也可以在山间自由流淌。生为人,也不要过度羡慕别人,要做好自己,绽放出别样的美丽。
  作者由“小草”“麻雀”“小溪”写到人,鲜明地亮出“要做好自己,绽放出别样的美丽”的观点,针对性极强。倘若在文章末段巧妙运用“如果”模式构成假设性排比,则能照应前文,大气磅礴地强化文章观点,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
  4.段落排比,条分缕析。在议论文中,若考生用三个分论点总起,构成段落排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容易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如《挺立的傲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三个分论点,“(一)站起来,在逆境中迸发生命的坚强;(二)站起来,在不屈中迸射永恒的光芒;(三)站起来,丰富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品位。”构成排比,旗帜鲜明地阐释了精神的巨大作用,条分缕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巧用名句,含蓄隽永
  1.巧用名句,语出惊人。古典诗文和名言警句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时时绽放着耀眼的光芒。考生适当采撷一些诗文名句,既能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又能打造出秀美的“凤头”,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惭愧也是一种美德》中的一段文字: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说:“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人都会做错事,只要会内疚,会惭愧,就是一种美德。因为,会产生惭愧之心的人,一定有一颗崇善之心。
  作者由狄更斯的话巧妙地引出自己的观点,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能彰显文化底蕴,可谓一箭双雕。
  2.借名句说理,透辟而悠远。经过岁月的淘洗,名言警句往往透着深邃的智慧的光芒,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巧妙借用名句说理,不仅能使文章摇曳生姿,底蕴醇厚,而且能使说理透辟,韵味悠长。如《血性》中的一段文字:
  什么是血性?血性是刘和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从容淡定;血性是霍去病“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赤胆忠心;血性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一往无前……
  作者巧借名句说理,以一当十,意蕴悠远。
  3.旁征博引,异彩纷呈。在论述的过程中,倘若考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旁征博引,就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作文潜能,张扬其炼字炼意的能力。如《给欲望套上缰绳》中的一段文字: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如若不能驾驭欲望的野马,任凭他纵横驰骋,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古往今来,多少人“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周易·颐》),最终却自食其果,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结局之凄惨,令人不寒而栗……
  作者旁征博引,既充实了论据,异彩纷呈,又增添了文化底蕴。
  四、整散结合,充满诗意
  整句是指运用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手法,将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组合成形式整齐的句子。整句的形式整齐,音节匀称,气势贯通,念起来朗朗上口,给人深刻的印象,常用于铺陈,渲染气氛,增强文势。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它的形式灵活多变。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能使语言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参差错落,引人入胜。如《挺立的傲骨》中的一段文字:
  身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龙章凤质”,才貌超群,本可一展鸿志。不幸碰上司马昭乱政。如果骨头酥软一点,也许还有可能像钟会那样飞黄腾达!但嵇康却高昂起不屈的头颅,安心在自家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下埋头打铁。虽然家园破败,但他有酒、有药、有高朋满座,有清洁如玉的精神生活!
  作者不仅运用灵活多变的句式,长短结合,整散交错,而且充分发挥想象,诗意地再现了嵇康高昂起不屈的头颅,在那棵大树下埋头打铁的高洁生活,读来令人不觉为之赞叹。
  总之,深邃的思想总离不开精美的语言,高考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在锤炼语言上下苦功,而灵活运用比喻、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运用灵活多变的句式,不仅能彰显个性,而且能迅速烹调出“语文味儿”,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其他文献
【写作指导】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串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要以中心为依据。写作的“中心”源于题干要求,但应该更凝练,更“明确、正确、准确”。“明确”就是表达“中心”的句子要清晰明白,贯串始终,所在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著,最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正确”就是中心观点要健康、积极;“准确”就是对题目、材料的把握要不偏不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
期刊
我们初学作文的人,应该甘心作庸人,应该用气力去作文章。应该先想好了再写。  所谓先想好了再写,就是一个作文的人,在下笔之先,对于这篇文章应该有一个“中心思想”。有了中心思想然后设法把这个中心思想发挥出来。这如何发挥的法子,古人叫作“布局”,今人叫作“结构”(Construction)。  怎样才算是结构呢?  结构的意义,就是组织,或是编织。有了中心思想的人,应该想如何用文字把这个中心思想写了出来
期刊
如果把智慧比喻为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那么勇气就是温暖明静的阳光,花儿只有在阳光的沐浴下才能开得灿烂,开得耀眼。智慧遇到了勇气才能缔造出绚烂的人生。  中国明代有个喜欢异想天开的人,名叫万户,他坐在椅子上,手擎着两个大风筝,身上捆绑着47支火箭,企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力量来翱翔天空。他的想法和做法在当时人们的眼里真是愚蠢可笑极了。最终,他失败了,并且为之丢了性命。然而几百年后,人类终于实现了在天
期刊
我曾经遇到一个小男孩,他每天下午6点会准时到他爸爸的小推车那里,他的爸爸是卖煎饼的。我经过那个地方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小男孩,他茫然地看着人来人往的街道,眼里总闪烁出一般孩子所没有的孤独。他偶尔在旁边的树下玩小草,偶尔趴在一张塑料凳上写作业。晚上9点多的时候,他困了,就枕着小书包睡在爸爸手推车旁的一块硬纸板上。我经过他身边的时候总是看着他,他也看着我,然后我对他眨一下眼睛,他却马上看向别处,仿佛害羞一
期刊
许多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中心”位置,追求聚光灯下的闪耀,又有多少人甘愿去做一个旁观者,静静品味着秋叶的静美,春花的绚烂?  用旁观者的姿态面对世界,静候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会发现月圆是画,月缺是诗,会发现另一番美景。  苏轼与客人的那一次赤壁泛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将“自我”的位置置于万物之上,一切不过是一瞬,但若以旁观者的眼光去观察万物,便会发现我们已拥有了世间最美好的一切,“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期刊
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共同见证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习近平与马英九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两岸领导人时隔66年的首次会面。尽管这次会面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很多细节都值得回味:两人长达70秒的握手,习近平在致辞中提到的“打断骨头连着筋”,两位“先生”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以及马英九送给习近平的“台湾蓝鹊”和“马祖老酒”。这些打动人的细节有何寓意?  70秒的握手  70秒!这是习近平和马
期刊
【热点引入】  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5”第四季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于2015年11月26日揭晓,从11月20日起网民通过几十万张选票,选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草根英雄”。这些“草根英雄”都很普通,但正因为他们的普通简单,其事迹才更感人肺腑。他们用切实的行动、无悔的选择,诠释着人间的善良与至美。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人性的光芒,更会发现被光芒照耀着的自己。  【素材展示】  “守望生命”长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
期刊
“自我意象”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发现。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  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那“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是没出息、没有长进”之类负面的讯息,然后感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那么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成功人士,你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
期刊
【编者按】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实践充分证明,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交流合作增进感情融合,增加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2015年11月7日下午,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第一次握手,举行会面,坦诚交谈,就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推进两岸交流等问题交换意见。他们一致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