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ajba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语文教师同行们交流,大多都对古诗词教学非常头疼。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然而,古诗词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权重,低效的教学效率必然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根据20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试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品读方式、以及素养提升三个方面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想法。即:“趣味”“品味”“玩味”。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问题;趣味;品味;玩味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045-02
  一、问题分析
  古诗词教学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文本方面的原因。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现在几乎没有使用价值了,和白话文相去甚远,从词句、语法到平仄都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学生有一种文言文很难学,甚至是没有办法学好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他们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听教师讲解,缺乏主动的思考。
  2.教师教学的原因。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思想,齐背诵[1]。”在这种模式下,不少老师都把教学的时间花在翻译层面上,逐字逐句串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注释上,讲完就要求学生背诵,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体会到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忽略了古诗词的神秘和美丽,令学生对古诗词大感枯燥无味。同时老师也缺少了上课的热情,学生不能体味到古诗词的魅力,课后的背诵也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觉得既难懂又乏味,对古诗词提不起兴趣,甚至反感。
  二、我的观点
  综上分析,要提高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必须从古诗词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源、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品读能力的培养入手,以情感升华为目标,让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充盈悠悠古诗情。让学生在“趣”中探索、“读”中品味。“情”中陶冶,获得经典的赏析、情感的熏陶、文化的滋养和教学的启迪。
  三、古诗文教学的“三味”
  1.趣味——初读诗文当如隙中窥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来切入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提起学生兴趣呢?笔者认为不外乎三个字:“导”、“激”、“吊”。
  如果把古诗词看做是一座美妙花园,那么“导”就是把学生牵引到花园的门外,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因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好多学生不喜欢。这就要我们老师来“激”用导语激趣、诵读激趣、想象激趣等等灵活多变的手段激情、激智,让学生能听到鸟语、闻到花香。
  “吊”就是要制造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悬念是指人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使人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悬念所造成的这种“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尤为旺盛,思维更加敏捷。
  如此隙中窥园般的初读能让学生对古诗文词学习的态度从抗拒走向接受,甚至是强烈的渴求。急切的想要进入古诗文的神秘花园。我们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对于描写春夏秋冬、日月山水、风云雨雪、草木花鸟的诗,宜从意境入手,展开想象和诗人一同步入诗景。比如杨万里的《小池》,我的导语是:“区区一个小池塘,在我看来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是什么触动了诗人情绪而动笔呢?让我们和诗人一同去看看吧。”把学生带入诗中恬静而不失灵动、安逸而又充满生机的美妙意境之中。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则让学生闭眼,听教师配乐慢读,产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象。营造出悲凉气氛、进入一种欲哭无泪的情绪。
  对于抒情、言志的诗。宜从人物和背景或事件入手。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对人物、人物关系的了解是理解他们间深厚情谊的基础。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主动去获得理解古诗的背景基础。
  对于意趣、明理的古诗,比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等,都与儿童生活相关。宜从生活入手。像《村居》就可以用“同学们放学后都做些什么呀?……古代的小孩放学了,会去玩些什么呢?”来切入。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可从生活的经验讨论之中展开。
  关于导、激、吊,老师们各有各的方法和策略。只要根据文本特点,紧贴诗人、诗句的情绪和表达来切入教学,能够达到目的即可。
  2.品味——咬文嚼字当如蜂采蕊露。
  有了兴趣和激情,精读就该咬文嚼字的品味了。古诗词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一字一词之间,只有通过对文本斟词酌句、咬文嚼字才能真正领悟到文字背后深藏着的意境,感受诗句蕴藏着的人物情感,引起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实现与古人的穿越时空对话。“品味”是学习古诗词的最本质方法,也是真正有效提高古文素养的途径。品味古诗文要嚼出古文的意味、韵味。
  嚼出意味:
  嚼字,紧扣诗眼,咀嚼生味。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通过斟酌字、词、句的意思,推敲诗人用字用词精妙,品出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感受古诗词语言文字的精美。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言称王曾多易诗稿,在“绿”字位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再如古诗中常见的生僻字: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字的意思。是睡觉的“床”?是胡床(马扎)?还是井栏?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该读(shuāi)还是(cuī)?等等都可引发学生激烈讨论探究。当然,精确的解读是专家们的事。对于中小学生,能够产生质疑,经历讨论探究激发思维,表达意见就是我们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模糊解读或是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反而更有利于古诗文诗意的内化。   嚼出韵味:
  嚼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入选我们课文的古诗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古文化精品,这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尤其是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古诗文的音律之美。尤其要根据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注意节奏的快慢、声音的轻重、余音的长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蜜蜂采蜜般的细读,古诗的意境、情感、思想学生就会自然的领悟,达到对古诗词鉴赏、审美能力的提升。
  3.玩味——吟哦咏诵当如蝶戏花草。
  完成古诗文的赏析还不该是古诗文教学的终点,动情诵读才可实现学生思想的激励,情感的升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古诗文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情是诗人跳动的心,情是诗歌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诵读古诗要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2]。”学生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美好的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毛诗序》中说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我总是激励学生诵读古诗要动情,在课尾的诵读展现中从不局限学生身体和情绪。可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情绪宜喜则喜、当悲则悲,精神如痴如醉、可颠可狂。如蝶戏花丛一般享受,沉浸在古诗词别样意境之中,感受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空灵、苏轼的坦荡……诵出古诗词的“情味”当是教学古诗词最美妙的境界了。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诗礼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晓秋.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试论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论坛,2014(4):33-34
  [2]黄莉萍,王尚莲.古诗文教学要读出“五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3):36-37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诗辞、谚语以及名言的阅读和理解,产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与空间表达方式的联想。结合传统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运用"通感原理",从哲学和中西方思维
根据传统经济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物质资本是最稀缺的要素,而劳动者则是过剩的要素.因此,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物质资本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只有提高国内资本的积累率.引进外资,
摘要: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学习行为的发生,还影响到学习行为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通过问卷形式对苏州技师学院2011级南理工本科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旨在发现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原因,并期望结合教学实践,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168-02  一
在人类社会即将迈向21世纪之际,世界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设计和设计教育都面临新的形势。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将是21世纪的主
通过历史剧的热播引发关于电视传媒中历史剧对于青少年教育的思考。通过对于历史教育、历史剧概念的界定和历史剧承担的历史教育功能的分析,探讨历史剧真正能承担的历史教育
声乐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声乐歌唱既属于生理运动,又可以纳入物理运动范畴,同时它还包含了一定的心理学因素。声乐教育者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努力提
在中震或大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核心区的开裂和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刚性节点的假定在弹塑性阶段已不能成立,对钢筋混凝土非刚性节点进行初步理论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作者简介:冯辉(1981-),女,汉族,辽宁沈阳,讲师,硕士。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对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各种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中“Task”(任务)标识铺天盖地,课堂教学中多样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presentation”(展示)占据了大量的教学空间。本文从这一现象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入手,对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及初衷进行反
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海船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的新要求,对高职《轮机自动化》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建立相应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黄仕勇(1977.10-),男,彝族,四川凉山美姑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凉山州美姑县大桥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作文。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见解,旨在通过于此,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