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而“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积极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热烈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教学互动性再创造。在此,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让学生提问做了一些探讨。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存在两种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目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鼓励表扬。因为任何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都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杜绝在语言上、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其实,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只要教师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二)激励学生,让学生乐问
许多学生对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惰性心理较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对这种现象,教师一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名人、伟人、科学家有关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提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如讲述“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的故事。
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想问“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问 。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比赛“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好?”对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提了问题的学生也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慢慢地有了提问题的兴趣,渐渐地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培养“双心”,让学生多问
(一)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好奇心。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教师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去观赏鸟的天堂的”“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鸟的天堂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随即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引导学习理解课文。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二)敢于质疑,让善问
创新来源于“怀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忌讳因循守旧,要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怀疑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如一次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在学完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理解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当学生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回答后,另一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这十万枝箭明明是诸葛亮骗来的,为什么课题却叫‘草船借箭’,而不叫‘草船骗箭’?”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赶紧肯定这个学生的提问有价值,有深度,立即引导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还是应该叫‘草船借箭’。因为‘借’字用得巧妙,突出了诸葛亮巧妙取得十万枝箭,从容不迫,神机妙算。”许多学生也跟着附和。提问的学生立即反驳:“有借必还,如果叫借箭,那么诸葛亮什么时候把箭还给曹操呢?”不少学生也跟着点头,话音刚落,又有学生站起来说:“这一点也不难,下次打战的时候,把箭射向曹兵,不就把箭还给他了吗?”教室里立刻发出一阵赞同声。发问的学生一时无语,虽然还未被说服,但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我继续引导:“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精彩。还有不同的见解吗?”沉默了片刻,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也认为应该叫‘草船借箭’,因为‘借’在这里含有褒义,而‘骗’则含贬义。课文的中心是赞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以应该叫‘草船借箭’。” 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掌声。我激动地称赞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问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適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进行质疑:“这句话你能多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吗?”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四周黑洞洞指什么。”“谁会碰壁?”……
(二)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小学语文课文里,有许多讲述人们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故事。如《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跳水》、《捞铁牛》、《将相和》……教学诸如此类的课文时,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还有其他办法解决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三)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
逆向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逆向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落花生》一文中的点睛之笔:“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在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写法的匠心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更好吗?”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质疑提问开始,又在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从而学到知识的。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重视学生的提问,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挥,在发挥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存在两种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目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鼓励表扬。因为任何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都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杜绝在语言上、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其实,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只要教师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二)激励学生,让学生乐问
许多学生对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惰性心理较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对这种现象,教师一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名人、伟人、科学家有关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提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如讲述“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的故事。
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想问“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问 。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比赛“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好?”对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提了问题的学生也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慢慢地有了提问题的兴趣,渐渐地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培养“双心”,让学生多问
(一)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好奇心。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教师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去观赏鸟的天堂的”“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鸟的天堂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随即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引导学习理解课文。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二)敢于质疑,让善问
创新来源于“怀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忌讳因循守旧,要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怀疑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如一次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在学完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理解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当学生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回答后,另一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这十万枝箭明明是诸葛亮骗来的,为什么课题却叫‘草船借箭’,而不叫‘草船骗箭’?”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赶紧肯定这个学生的提问有价值,有深度,立即引导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还是应该叫‘草船借箭’。因为‘借’字用得巧妙,突出了诸葛亮巧妙取得十万枝箭,从容不迫,神机妙算。”许多学生也跟着附和。提问的学生立即反驳:“有借必还,如果叫借箭,那么诸葛亮什么时候把箭还给曹操呢?”不少学生也跟着点头,话音刚落,又有学生站起来说:“这一点也不难,下次打战的时候,把箭射向曹兵,不就把箭还给他了吗?”教室里立刻发出一阵赞同声。发问的学生一时无语,虽然还未被说服,但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我继续引导:“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精彩。还有不同的见解吗?”沉默了片刻,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也认为应该叫‘草船借箭’,因为‘借’在这里含有褒义,而‘骗’则含贬义。课文的中心是赞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以应该叫‘草船借箭’。” 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掌声。我激动地称赞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问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適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进行质疑:“这句话你能多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吗?”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四周黑洞洞指什么。”“谁会碰壁?”……
(二)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小学语文课文里,有许多讲述人们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故事。如《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跳水》、《捞铁牛》、《将相和》……教学诸如此类的课文时,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还有其他办法解决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三)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
逆向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逆向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落花生》一文中的点睛之笔:“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在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写法的匠心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更好吗?”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质疑提问开始,又在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从而学到知识的。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重视学生的提问,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挥,在发挥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