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为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理论框架,各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业方向,明确定位,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本文提出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培养模式,从入学生源、人才质量、培养过程等方面探讨适合翻译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MTI;应用型;职业化;现代技术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教学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借鉴各国职业译员培养的成功经验,正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经济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需要和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2007年3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理论框架,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业方向,明确定位,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
优秀的翻译人才应该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我们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的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理念应该体现以下5点:入学来源的多样化、人才质量的规格化、培养过程的实践性、翻译产品的规范化和翻译技术的现代化。
一、入学生源的多样化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各个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担负着译介国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沿成果的艰巨任务。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商业行为和对外传播活动也使翻译人才市场出现巨大缺口。这呼唤着大量不同专业的人才凭借娴熟的专业水准和良好的翻译技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显身手。英国各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大都实行“宽进严出”,即对研修翻译专业课程的学生的第一学历不作严格要求,但是对第二语言水平有一定要求。只要学生对第二语言的掌握达到一定水平,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毕业后可以在专业领域从事翻译工作。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从各个专业选拔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来参加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为各行各业培养出高级翻译人才。
二、人才质量的规格化
生源的多样化有利于各个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但可能会出现毕业生良莠不齐的状况。人才的质量怎样保证,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检验和提高翻译人才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王立弟认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将翻译能力的测评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翻译服务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公平的行业准入机会,为翻译能力的测评提供公开、公正和有效的机制,同时也有利于规范翻译服务行为,保证翻译服务质量。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与专业资格考试挂钩可以推动翻译人才培养与评价工作的发展,保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培养质量,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翻译人员队伍,同时也为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职业化要求。课程设置方面,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必修课之外,应当设计必要的应试指导类选修课,提高学生对于该测试的重视程度,督促学生通过准备考试增强对翻译职业的了解,从而保证培养出规格严格的翻译人才。
三、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方案》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模式上重视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这对培养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实践性应该体现在以下4个层次中。
1.目标定位。
据德国翻译教学专家高立希(Kautz)撰写的《笔译与口译教学手册》附录2统计,德国目前有13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培养目标都定位在职业翻译。各校为突出各自特色,均侧重某一专业方向,如科技、商务翻译。课程分为基础阶段和职业阶段,采取基础之后的Y型分流模式。实践表明,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该紧密贴近市场需求,模拟未来职业生涯的实践。
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过程式教学法,训练学生译前、译中、译后的操作技能,并关注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行为表征、决策过程、策略运用等活动。也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法,按照翻译公司运作的模式进行日常训练,如选择项目负责人及成员,接受翻译纲要、分配任务、并最终检验校对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翻译实践的整体理念。
3.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是真正提高翻译能力的最佳时机,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操练的机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绍山教授曾作为教育部专家在我校指出,实践教学应被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通畅、稳定、制度化的实习基地,而非随机式的实践活动。我校自2007年开始与黑龙江省政府的门户网站东北网合作建设英语频道,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还可以通过和企业的合作扩大实习基地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4.毕业设计。
《方案》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提供了几种选择,如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给各校以灵活操作的空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实践值得借鉴。学校提供两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供学生选择,即MA Project和MA Thesis。第一种模式是文章翻译,设计包括介绍、译文和解释,学生可以实践职业翻译的全过程。第二种模式则允许学生进行翻译理论研究。
四、翻译产品的规范化
中国标准化协会2003年7月19日通过了《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針对翻译行业制定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之后《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和《翻译服务规范第2部分口译》的发布为翻译市场规范化和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化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翻译产业与国际接轨。翻译教师应该始终引导学生把握翻译市场的脉搏,熟知各项服务规范和质量要求。
欧盟笔译硕士课程首要的科目就是《翻译行业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翻译行业运作方式、培养学生明确的专业身份。翻译课程中融入翻译行业的从业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宏观了解,有助于学生培养扎实、严谨的职业作风,从而产出规范、高质量的翻译产品。
五、翻译技术的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开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翻译行业提升效率、提高质量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全球知名的企业如西门子、大众、佳能等均采用Trados等翻译辅助工具提高质量和效率;很多翻译公司招聘人才时也要求申请者熟练使用翻译软件。翻译市场的变化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产生深刻影响。翻译教学应该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建立适应翻译市场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欧盟笔译硕士课程设有《翻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讲解“电子文档的处理、翻译管理系统、互联网信息源、搜索工具、电子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具和机器翻译。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翻译工具和技术,并学会使用技巧”。柯平和鲍川运介绍了多个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翻译技术的先例。例如,英国伦敦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等均设有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硕、博体系中也包含了计算机与翻译和机器翻译选修课。
因此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设置专业和课程,强调现代技术能力,与就业市场接轨。
中国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于培养卓越的后备力量,目前国内十几家试点难以满足翻译的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各高校应该借此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的契机,整合现有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探索适应市场发展的完整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过程中,注重自身特色,注重翻译专业人才的应用型、职业化和科学化培养,为翻译行业提供合格的职业译员,推动翻译事业不断发展。
注:本研究得到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改项目(09D144)资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蔡进宝,梁洁. 英国双语翻译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启示——以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硕士培养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贺显斌. “欧盟笔译硕士”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9(1).
[3]柯平,鲍川运. 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上)[J].中国翻译,2002(7).
[4]王京平. 浅谈硕士翻译专业的课程框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8(2).
[5]王立弟. 翻译资格考试与翻译培训[J].中国翻译,2003(11).
编辑/刘文捷
关键词:MTI;应用型;职业化;现代技术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教学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借鉴各国职业译员培养的成功经验,正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经济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需要和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2007年3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理论框架,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业方向,明确定位,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
优秀的翻译人才应该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因此我们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的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理念应该体现以下5点:入学来源的多样化、人才质量的规格化、培养过程的实践性、翻译产品的规范化和翻译技术的现代化。
一、入学生源的多样化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各个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担负着译介国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沿成果的艰巨任务。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商业行为和对外传播活动也使翻译人才市场出现巨大缺口。这呼唤着大量不同专业的人才凭借娴熟的专业水准和良好的翻译技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显身手。英国各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大都实行“宽进严出”,即对研修翻译专业课程的学生的第一学历不作严格要求,但是对第二语言水平有一定要求。只要学生对第二语言的掌握达到一定水平,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毕业后可以在专业领域从事翻译工作。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从各个专业选拔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来参加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为各行各业培养出高级翻译人才。
二、人才质量的规格化
生源的多样化有利于各个行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但可能会出现毕业生良莠不齐的状况。人才的质量怎样保证,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检验和提高翻译人才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王立弟认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将翻译能力的测评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翻译服务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公平的行业准入机会,为翻译能力的测评提供公开、公正和有效的机制,同时也有利于规范翻译服务行为,保证翻译服务质量。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与专业资格考试挂钩可以推动翻译人才培养与评价工作的发展,保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培养质量,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翻译人员队伍,同时也为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职业化要求。课程设置方面,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必修课之外,应当设计必要的应试指导类选修课,提高学生对于该测试的重视程度,督促学生通过准备考试增强对翻译职业的了解,从而保证培养出规格严格的翻译人才。
三、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方案》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模式上重视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这对培养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实践性应该体现在以下4个层次中。
1.目标定位。
据德国翻译教学专家高立希(Kautz)撰写的《笔译与口译教学手册》附录2统计,德国目前有13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培养目标都定位在职业翻译。各校为突出各自特色,均侧重某一专业方向,如科技、商务翻译。课程分为基础阶段和职业阶段,采取基础之后的Y型分流模式。实践表明,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该紧密贴近市场需求,模拟未来职业生涯的实践。
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过程式教学法,训练学生译前、译中、译后的操作技能,并关注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行为表征、决策过程、策略运用等活动。也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法,按照翻译公司运作的模式进行日常训练,如选择项目负责人及成员,接受翻译纲要、分配任务、并最终检验校对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翻译实践的整体理念。
3.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是真正提高翻译能力的最佳时机,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操练的机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绍山教授曾作为教育部专家在我校指出,实践教学应被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通畅、稳定、制度化的实习基地,而非随机式的实践活动。我校自2007年开始与黑龙江省政府的门户网站东北网合作建设英语频道,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还可以通过和企业的合作扩大实习基地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4.毕业设计。
《方案》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提供了几种选择,如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给各校以灵活操作的空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实践值得借鉴。学校提供两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供学生选择,即MA Project和MA Thesis。第一种模式是文章翻译,设计包括介绍、译文和解释,学生可以实践职业翻译的全过程。第二种模式则允许学生进行翻译理论研究。
四、翻译产品的规范化
中国标准化协会2003年7月19日通过了《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針对翻译行业制定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之后《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和《翻译服务规范第2部分口译》的发布为翻译市场规范化和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化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翻译产业与国际接轨。翻译教师应该始终引导学生把握翻译市场的脉搏,熟知各项服务规范和质量要求。
欧盟笔译硕士课程首要的科目就是《翻译行业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翻译行业运作方式、培养学生明确的专业身份。翻译课程中融入翻译行业的从业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宏观了解,有助于学生培养扎实、严谨的职业作风,从而产出规范、高质量的翻译产品。
五、翻译技术的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开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翻译行业提升效率、提高质量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全球知名的企业如西门子、大众、佳能等均采用Trados等翻译辅助工具提高质量和效率;很多翻译公司招聘人才时也要求申请者熟练使用翻译软件。翻译市场的变化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产生深刻影响。翻译教学应该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建立适应翻译市场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欧盟笔译硕士课程设有《翻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讲解“电子文档的处理、翻译管理系统、互联网信息源、搜索工具、电子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具和机器翻译。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翻译工具和技术,并学会使用技巧”。柯平和鲍川运介绍了多个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翻译技术的先例。例如,英国伦敦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等均设有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硕、博体系中也包含了计算机与翻译和机器翻译选修课。
因此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设置专业和课程,强调现代技术能力,与就业市场接轨。
中国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于培养卓越的后备力量,目前国内十几家试点难以满足翻译的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各高校应该借此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的契机,整合现有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探索适应市场发展的完整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过程中,注重自身特色,注重翻译专业人才的应用型、职业化和科学化培养,为翻译行业提供合格的职业译员,推动翻译事业不断发展。
注:本研究得到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改项目(09D144)资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蔡进宝,梁洁. 英国双语翻译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启示——以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硕士培养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2]贺显斌. “欧盟笔译硕士”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9(1).
[3]柯平,鲍川运. 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上)[J].中国翻译,2002(7).
[4]王京平. 浅谈硕士翻译专业的课程框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8(2).
[5]王立弟. 翻译资格考试与翻译培训[J].中国翻译,2003(11).
编辑/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