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妇罹患产后抑郁的纪律相对较大,不仅对孕妇身心健康产生危害,还会危及其母婴联结,甚至会产生自伤自杀事故,也正因此,产妇产后抑郁俨然成为社会重点关注问题。而通过分析研究后发现,产后抑郁的产生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需要通过高质量心理护理来达到缓解产妇产后抑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产后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及其心理护理进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产后抑郁;心理护理;社会心理因素;精神状态
产后抑郁(PPD)最主要特征为患者情绪持续性低落,属于精神障碍。女性在怀孕、生产期间,其自身生理与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当改变程度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会导致产妇精神状态出现病理性变化,表现为心烦、焦虑、自责、易怒、自卑、强迫等症状,并且会伴随疲劳乏力、身体疼痛等现象的产生。如若产妇病情持续加剧,极易导致幻觉现象的产生,进而发生自杀、自伤等事故。也正因此,针对产后抑郁的心理护理逐漸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要点,通过开展合适心理护理措施以期产妇预防和消除产后抑郁障碍。
1产后抑郁产相关心理社会因素
遗传、心理社会因素、内分泌等因素都是导致产后抑郁病发的主要因素,而其中心理社会因素所占据的比重较大。个体的人格直接决定了人的习惯倾向、生活方式、态度观念等,并对个体心理社会性应激源的认知、生理反应以及情绪产生影响[1]。而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女性精神压力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依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女性受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抑郁程度,其受教育水平越高,自身所具备的正性情感越多,负面情绪的产生就越少,女性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与此同时,人际关系匮乏、社会支持缺失以及孕期焦虑就都是产妇滋生产后抑郁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负性事件的产生也会导致产后抑郁障碍发生几率的增大。PDD产妇负性事件相对较多,并且产妇发生负性事件次数越多,其病发产后抑郁障碍的几率就越大。其意外怀孕、低收入、缺乏配偶、就业问题、缺乏家庭支持的孕妇自身罹患产后抑郁障碍的几率就越大[2]。此外,如若存在流产、死胎、堕胎、死胎等现象,产妇发生产后抑郁障碍几率越大。
2产后抑郁心理护理进展
2.1心理支持疗法
在孕妇怀孕期间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孕妇正确认知孕期,促进孕妇用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去面对分娩,以积极的心态对面对分娩过程中所产生的疼痛。在实际宣教过程中,进行孕妇学校的开设,采取电视播放、投影播放等形式开展接种授课,为孕妇提供相关健康资料,为孕妇进行孕期生理、妊娠分娩、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介绍,依据孕妇实际情况开展产前心理调整,引导孕妇诉说自己的问题和疑问,与孕妇进行积极互动交流,以此帮助患者进行心理问题的消除。与此同时,进行当面咨询的开设,通过对孕妇内心深处的了解,结合对孕妇给与理解和支持帮助孕妇树立良好心态。在分娩期间,应给予充分的陪伴,以此缓解产妇在分娩期间产生的恐惧、焦虑等心理[3]。针对产妇分娩不适、产妇情绪管理、婴儿出生后家庭格局变化、抚养孩子担忧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为产妇进行产后抑郁障碍病因、药物治疗、症状表现等内容进行讲述阐述,进而达到降低产妇发生PDD的几率。此外,医院利用电话随访、家庭随访等方式为产妇定期介绍关于婴儿护理、保健以及产妇自身护理保健知识,以此提升产妇应激能力,避免产妇出现情绪紊乱的现象。
2.2认知行为干预
有人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因素是受到认知的干扰,加之错误观念思维的影响所产生的心理偏差。个体会以自动思维的形式进行认知模式的表达,而如若个体出现抑郁情绪,主要是在错位思维观念下对相关中性、积极处境产生认知偏差,进而表现出负性的自动思维。而PDD产妇一般表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会采取自责、回避的方式[4]。针对认知行为干预治疗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患者负性自动思维的减少,缓解产妇消极应对情况,以此帮助患者勇于面对困难和问题,激发自身内动力,引导患者学会找到问题解决方式,进而帮助患者进行抑郁情况的有效改善,提升产妇的实际应对能力。目前,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方式的应用已经得到权威认证,起到有效减少产妇负性自动思维、改善产后抑郁情况的有效作用,并避免产妇因药物治疗而产生的毒副作用。基于此,现阶段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将心理护理与认知行为干预治疗进行有机结合,并依据对PDD产妇心理情况的掌握,进行心理护理方案的科学制定,以此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出现。
2.3聚焦解决模式
聚焦解决模式在现阶段心理干预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治疗原则是对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最大化激发出个体潜能,为个体树立自信心。相较于传统模式的应用,此模式的应用可以提升产妇的依从性[5]。在具体实施中,孕妇会受到相关医护人员的充分肯定和尊重过,自身自信心可以得到有效树立,并且孕妇在此模式下更愿意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达到改善产妇心理状态的目的。此外,音乐治疗、团体心理治疗以及放松训练治疗模式的应用也取得一定治疗效果,帮助产妇促进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减轻产妇内在压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针对产妇产后抑郁障碍的治疗,心理治疗方式的结合应用实现治疗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并为产妇未来的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PDD心理因素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针对心理护理的开展其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受到其标准体系缺乏标准、规范的操作方法,导致其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受到限制。相信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未来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会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李丽君, 胡卫疆, 高雅坤, et al. 产后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7(05):23-25+29.
[2]程丽, 李莉. 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94):316-316.
[3]籍冬梅, 张英, 于丹洋, et al.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8(42):41-42.
[4]罗辉. 产后抑郁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2):349-350.
[5]陈军. 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心理的社会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6):297-297.
关键词:产后抑郁;心理护理;社会心理因素;精神状态
产后抑郁(PPD)最主要特征为患者情绪持续性低落,属于精神障碍。女性在怀孕、生产期间,其自身生理与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当改变程度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会导致产妇精神状态出现病理性变化,表现为心烦、焦虑、自责、易怒、自卑、强迫等症状,并且会伴随疲劳乏力、身体疼痛等现象的产生。如若产妇病情持续加剧,极易导致幻觉现象的产生,进而发生自杀、自伤等事故。也正因此,针对产后抑郁的心理护理逐漸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要点,通过开展合适心理护理措施以期产妇预防和消除产后抑郁障碍。
1产后抑郁产相关心理社会因素
遗传、心理社会因素、内分泌等因素都是导致产后抑郁病发的主要因素,而其中心理社会因素所占据的比重较大。个体的人格直接决定了人的习惯倾向、生活方式、态度观念等,并对个体心理社会性应激源的认知、生理反应以及情绪产生影响[1]。而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女性精神压力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依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女性受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抑郁程度,其受教育水平越高,自身所具备的正性情感越多,负面情绪的产生就越少,女性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与此同时,人际关系匮乏、社会支持缺失以及孕期焦虑就都是产妇滋生产后抑郁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负性事件的产生也会导致产后抑郁障碍发生几率的增大。PDD产妇负性事件相对较多,并且产妇发生负性事件次数越多,其病发产后抑郁障碍的几率就越大。其意外怀孕、低收入、缺乏配偶、就业问题、缺乏家庭支持的孕妇自身罹患产后抑郁障碍的几率就越大[2]。此外,如若存在流产、死胎、堕胎、死胎等现象,产妇发生产后抑郁障碍几率越大。
2产后抑郁心理护理进展
2.1心理支持疗法
在孕妇怀孕期间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孕妇正确认知孕期,促进孕妇用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去面对分娩,以积极的心态对面对分娩过程中所产生的疼痛。在实际宣教过程中,进行孕妇学校的开设,采取电视播放、投影播放等形式开展接种授课,为孕妇提供相关健康资料,为孕妇进行孕期生理、妊娠分娩、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介绍,依据孕妇实际情况开展产前心理调整,引导孕妇诉说自己的问题和疑问,与孕妇进行积极互动交流,以此帮助患者进行心理问题的消除。与此同时,进行当面咨询的开设,通过对孕妇内心深处的了解,结合对孕妇给与理解和支持帮助孕妇树立良好心态。在分娩期间,应给予充分的陪伴,以此缓解产妇在分娩期间产生的恐惧、焦虑等心理[3]。针对产妇分娩不适、产妇情绪管理、婴儿出生后家庭格局变化、抚养孩子担忧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为产妇进行产后抑郁障碍病因、药物治疗、症状表现等内容进行讲述阐述,进而达到降低产妇发生PDD的几率。此外,医院利用电话随访、家庭随访等方式为产妇定期介绍关于婴儿护理、保健以及产妇自身护理保健知识,以此提升产妇应激能力,避免产妇出现情绪紊乱的现象。
2.2认知行为干预
有人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因素是受到认知的干扰,加之错误观念思维的影响所产生的心理偏差。个体会以自动思维的形式进行认知模式的表达,而如若个体出现抑郁情绪,主要是在错位思维观念下对相关中性、积极处境产生认知偏差,进而表现出负性的自动思维。而PDD产妇一般表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会采取自责、回避的方式[4]。针对认知行为干预治疗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患者负性自动思维的减少,缓解产妇消极应对情况,以此帮助患者勇于面对困难和问题,激发自身内动力,引导患者学会找到问题解决方式,进而帮助患者进行抑郁情况的有效改善,提升产妇的实际应对能力。目前,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方式的应用已经得到权威认证,起到有效减少产妇负性自动思维、改善产后抑郁情况的有效作用,并避免产妇因药物治疗而产生的毒副作用。基于此,现阶段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将心理护理与认知行为干预治疗进行有机结合,并依据对PDD产妇心理情况的掌握,进行心理护理方案的科学制定,以此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出现。
2.3聚焦解决模式
聚焦解决模式在现阶段心理干预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治疗原则是对个体给予充分的尊重,最大化激发出个体潜能,为个体树立自信心。相较于传统模式的应用,此模式的应用可以提升产妇的依从性[5]。在具体实施中,孕妇会受到相关医护人员的充分肯定和尊重过,自身自信心可以得到有效树立,并且孕妇在此模式下更愿意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达到改善产妇心理状态的目的。此外,音乐治疗、团体心理治疗以及放松训练治疗模式的应用也取得一定治疗效果,帮助产妇促进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改善产妇心理状态,减轻产妇内在压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针对产妇产后抑郁障碍的治疗,心理治疗方式的结合应用实现治疗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并为产妇未来的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PDD心理因素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针对心理护理的开展其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受到其标准体系缺乏标准、规范的操作方法,导致其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受到限制。相信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未来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会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李丽君, 胡卫疆, 高雅坤, et al. 产后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7(05):23-25+29.
[2]程丽, 李莉. 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94):316-316.
[3]籍冬梅, 张英, 于丹洋, et al.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8(42):41-42.
[4]罗辉. 产后抑郁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2):349-350.
[5]陈军. 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心理的社会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6):29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