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欧洲中世纪后期的饮食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3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英国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激烈的变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商业化发展扩大,人口数量激增,庄园处于鼎盛时期,城市也开始兴起。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下,通过研究当时庄园制下人们饮食内容的不同,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和不同等级的生活差异。正如费尔南·布罗代在《15世纪到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一书中所写到:“这是物质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知道你吃什么,就能说出你的身份是是什么’,食物是每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也是他周围文化和文明的标志。”[1]
  关键词:中世纪;饮食文化;英国庄园
  可以说在13世纪的末期西欧的庄园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虽然它成形的时间较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国家要晚,但是此时的英国庄园制度可称为是庄园制的典范,这样的典范一直持续到黑死病的蔓延。随后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减少,庄园份地的长期闲置,城市的兴起和人口逃离农村。庄园主们无法从农民身上获得免费的劳动,所以庄园制经济开始走向衰落。但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和农耕器具的改良,使得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庄园的封建主和农民的饮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封建主的饮食状况
  在每个大庄园中封建主每天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基本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一个大庄园基本包括草地、牧地、森林、鱼塘、面包房和酿酒坊几个部分,所以封建主每天的食物基本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庄园中获得。比如,德比的一个伯爵在1561年日常记录中详细地为我们描述了他的庄园可以为他提供绝大部分的食物。“他庄园上的羊群和牛群为其提供了饮食中所需要的牛羊肉;他的园林为他的家庭提供了所需要的鹿肉;庄园中的养殖场和鱼塘为其餐桌提供了禽类和鱼类;拥有酿酒的麦芽是从他自己的地窖中发酵的;啤酒花在自己的庄园上种植,而定量的啤酒由庄园中熟悉酿酒的工人酿制。通常来说,庄园中一个星期的消费大约为一头公牛,一打小牛,二十头羊,十五大桶啤酒以及许多面包、鱼类和禽类。”[2]相对于农民,贵族在黑死病蔓延前后的食品变化并不是很大,它只是单纯在量上又了增长。
  封建主的饮食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奢侈的菜品,尤其是在肉类极少的时期,他们将大量的财富花费在肉类上。14世纪初期,封建主会把自己年收入一半以上花在买肉类上,主要表现为他们在自己的庄园里饲养了大量的牲畜,以方便随时需要进行屠宰,还有一点就是大规模的进行狩猎。值得一提的是鱼类,这类肉制品在中世纪是与猪、牛等肉制品有区别的,因为在教会制定的饮食规定中在大斋期的六个星期,各种重要的节日和每个星期的周五、周六都是禁止使用肉类的,但是肉类中不包括鱼类。这就使鱼类成为了代替猪、牛等肉制品的主要肉类替代品。亨利五世和他的王后就曾在自己的餐桌上摆满了狗鱼、鳗鲡、鳟鱼等我们至今都听到陌生的鱼类。
  中世纪封建主们主要的饮品就是啤酒和葡萄酒,前者有浓淡之分。最初流行的是啤酒,可是后来由于耕地的扩张,气候变暖,组织形态翻新,都促使葡萄的种植面积显著增加。然而,当时的英国葡萄酒是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所以价格十分的昂贵。因此,饮用葡萄酒和酒的味道以及饮酒者的年纪、性别都毫无关系,主要是看饮酒者的社会地位,即饮酒者的财富。无疑的是在当时饮用葡萄酒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1528年亨利八世从法国的波尔多进口了152桶葡萄酒,其中包括干红葡萄酒、红葡萄酒、白葡萄酒,这些酒的总价值在844英镑左右,[3]其价值是一个普通工人一年工资的422倍。所以在从当时的物价来看,这些葡萄酒无疑是一笔相当巨大的开支。
  除了奢侈的食品外,封建主当时饮食开支中比较大的部分就是举办各种宴会。例如,坎特伯雷在1504年为沃汉姆主教就职而举行的宴会的花费事531英镑左右,这大笔的开支包括宴會的各种食物、餐桌、餐具和仆人。[4]尽管在中世纪通信设施不完善,召开宴会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并且花费十分巨大,但是中世纪的封建主们还是希望利用任何事情来举办一次宴会,比如封建主的婚礼、主教的任职日、继承人的诞生、圣诞节、复活节等。我们可以归结为,当时的娱乐活动十分少,而每天无所事事的封建主们通过宴会的方式使自己的生活不再那么的单调无聊。因为宴会需要巨大的开支,所以宴会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炫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有效手段。而宴会的举办也是有许多的讲究意识的。宴会的座位会按照客人的地位来排列,仆人和他的家人们只能坐在离着封建主最远的下等席位。坐在主席的主人和贵宾,会使用从橱柜里取出的锡制、银制或金制的餐具,而仆人们只能使用木盘、木碟以及吃最为普通的菜品。还有的仆人会端着盛满肉的盘子四处走动,让客人各取所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举办宴会的封建主会特别重视自己的餐具。在宴前,他们会将一个放餐具的橱柜摆放在宴会大厅,通过摆放不同质地的餐具来展示自己所具有的财富。所以当时的封建主家庭都会花重金来购买餐具。有时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这些餐具还会被封建主融化重新变成充当货币的金银。不只是宴会的举办,在进行宴会的过程中也已经开始形成了正式的饮食规矩。比如,参加宴会要穿特有的服饰,用餐的过程中咀嚼和喝东西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咳嗽和打嗝,还要端正自己的坐姿,通过这些规矩来使得用餐更加文明得体,和一般的农民、穷人加以区别。
  二、农民的饮食状况
  中世纪一个普通农民之家的食物,通常来自种植产品和服徭役期间得到的配给。其主食是谷物,这些谷物包括大麦、黑麦、燕麦。用大麦和黑麦烘烤出来的面包是最常见的,虽然偶尔会有用小麦烘烤的白面包,但是却极为少见。当时小麦十分稀有,对于普通的农民而言吃白面包是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农民自己也会种植一些小麦,但是这些小麦大部分是以纳租、交税、偿还债务等方式而转移出去了。虽然吃粗面包、喝淡啤酒是农民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和饮料,但是他们或多或少还是会在自己的桌子上放一些其他的食物来做单调主食的补充。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豆类产品,比如豌豆、蚕豆,这些豆类在欧洲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种植出来,因此豆类还有个别致的外号——“穷人的肉类”。除了豆类,还用来作为补充品的就是乳制品,可是出现在农民餐桌上的次数也是极少的。相对于贵族而言,农民的食物构成则要显得相对的单调的多。   从14世纪中期开始农民的饮食开始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由于黑死病夺去了大量人的性命,所以在黑死病结束后农民的生活状况随着人口的减少而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增加,每个农民获得了比先前更多的土地。收入的增加也使得农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具体变现为主食从以大麦、黑麦为代表的谷物开始向鱼类、乳制品和肉类转变,啤酒的浓度也有了提升。一些实例可以形象地证明这是农民饮食结构的变化。比如在14世纪末期诺福克郡的东北部的农民,花费在面包上的钱仅占总花费的16%,而肉的比例则上升到了26%不只是饮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连饮食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新鲜的肉替代了过去的熏肉,小麦面包代替了大麦、黑麦面包,啤酒的浓度上去了,同时还有一种新式的名为苹果酒的酒类十分受到欢迎,烘干或腌制的臭鱼干也被新鲜的鱼肉所代替了,以奶酪为代表的乳制品在农民的餐桌上也逐步成为家常便饭而不再显得那么珍贵了。之前,大麦是用于烘制面包的主要材料,而小麦烘制的面包只占总量的8%,而且只有庄园中的封建主才能吃到稀有的小麦面包。后来随着小麦种植量的增加,到14世纪末期,大麦面包的身影基本上从菜单消失了。虽然小麦有过一段和黑麦掺杂在一起做面包的时间,可是到了14世纪末期以小麦为主料的面包已经确定下来。13世纪的肉类主要是熏肉,而且作为农民只能得到那么可怜的一点点。而到了十四世纪中期,不仅新鲜牛肉的提供数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甚至还出现了新鲜的羊肉和鱼类。值得一提的是,在14世纪中期,鱼类的需求量和供给量超过了牛肉,可能是由于斋戒期的缘故导致鱼类的畅销。即便如此,在14世纪后半期开始牛肉开始作为绝对的主食进入餐桌,来补充由谷物类食物所提供的热量。
  上文提到过贵族是如何举行宴会的,虽然农民不可能会举办宴会,但是此处还是略提一下中世紀时期农民在家中是如何进餐的。农民的家中一般都有一间饭厅,通常它是和厨房相通的。饭厅一般是由铺着劣质桌布的桌子和相配的椅子组成。当饭菜摆到桌子上时,吃东西用手或者借助餐刀。想喝水或者啤酒人的会把嘴直接对着陶瓶口饮用,基本上不会使用杯子。这是由于当时玻璃是奢侈品,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而陶制的杯子拿起来非常笨重。还有一个在今天人看来十分独特的现象,就是女人要伺候男人吃饭。开始吃饭时,通常是成年的男性先开饭,然后其他的家庭成员才能相继用餐。通常男人是不会和家人一起共进晚餐的,以此来显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5]
  三、饮食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
  看似最为普通的饮食不仅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对于庄园农业经济的发展,乃至商业贸易都起着巨大的影响。
  第一,饮食结构的变化对于庄园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上文提到过,从14世纪中期开始,由于农民对于肉类的需求增加,其直接的影响就是饲养牲畜尤其是牛的数量增加,牧场的面积也不断扩大,导致耕地的面积逐步缩小。而谷物的种植则大部分由制作面包转化成为酿酒的原料,到14世纪末,伦敦地区庄园上用于市场出售的谷物一半左右是用于酿酒。谷物的商业化的数量和种类也增多了。
  第二,饮食结构变化使得英国各地的谷物生产布局发生了改变。黑死病之后,随着酿酒工业的兴盛,用于酿酒的谷物种植面积在英国不断扩大,如贝德福德郡、白金汉郡、赫特福德郡和牛津郡。这些地区种植的谷物基本上变为了大麦,而这些大麦基本都是用于酿酒而使用的。
  第三,促进了食品贸易的发展。在农村,浓啤酒的制造已经相当普遍了,每个庄园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酿酒坊。这些酿酒坊酿出的就不仅用于供给给庄园内的人饮用,还会在市场上出售,有的甚至会以慈善的形式捐赠出去。同时城镇居民对于面包需求量的增加,使得庄园内部产出的小麦等农作物大量的贩卖到城市,甚至有些城市中的面包师傅还会把做好的面包再卖给农村。
  通过人们所吃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正如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说的:“说道饭桌,一眼就能看出对峙的两岸:奢侈与贫穷,过剩与匮乏。”[6]但我们可以以黑死病作为一个分界点。不过这个点主要是对于农民而言,因为在黑死病的前后,庄园中的封建主他们一直都非常注重饮食的质量和膳食营养的搭配。而农民则在前后的变化要大得多,虽然他们自始至终的目的主要还是填饱肚子,但是通过上文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黑死病后,不论是食物的质量还是种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是小麦面包占主导地位和浓啤酒的畅销,还有肉类食品所占比重的增加。
  注释:
  [1]费尔南·布罗代尔.15世纪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顾良,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18.
  [2]William Edward Mead,The English Medieval Feast,p.35.
  [3]Alison Sim,Food and Feat in Tudor England,p.59
  [4]William Edward Mead,The English Medieval Feast,p.34.
  [5][英]大卫·尼克尔.中世纪生活[M].曾玲玲,殷小平,张小贵译.希望出版社,2007:117.
  [6]费尔南·布罗代尔.15世纪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顾良,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16.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其他文献
作者簡介:   董烨,西南林业大学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与理论。
期刊
摘 要:苏州园林景观设计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园林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并寄托了人的理想、情感,它不但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绘画的融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的性格、观念和审美,具有文人性。拙政园景点的布置隐含了不少隐逸观念,这更为拙政园增添了几分韵味。文章主要以拙政园及文徵明的文人园林绘画为例,研究拙政园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园林设计;园林绘画;文人性;
期刊
摘 要:文章以生态保护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云南腾冲荷花湾乡村旅游景区的设计分析,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景区设计应遵循生态伦理原则,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强化乡村旅游景区的绿色营建。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获益两者协调共生发展才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生态伦理;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原真性;绿色营建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传统
期刊
摘 要:文章对陕西关中传统村落空间进行了研究,尤其是以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系统的调研。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具有传统的古村落建筑环境、独特环境的风貌以及老街传统的空间布局形式,文章通过介绍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的村落选址与景观环境、街巷格局与风貌特色、民居院落与建筑特色和村落价值等,分析其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关键词:民居村落;文化;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保护;开发  基金項目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从五方面简要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包括“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漏景之美、“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借景之美、“光影斑驳、变幻莫测”的光影之美、“变化与统一”的图案之美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对认识与欣赏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有一定引导作用。  关键词:苏州园林;漏窗;漏景;借景;光影;图案;意境  徜徉于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总有赏不完的景,人们或被其高超的写意艺术手法而吸引,或为其
期刊
作者简介:   牟旭,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理论。  指导教师:   郭晶,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室内装饰行業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期刊
摘 要:为探索湖南益阳禅宗文化发展模式,解析禅宗文化旅游形象结构,文章以益阳白鹿寺风景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游客对白鹿寺旅游景区的表意形象认知、情感认知以及文化认知等因素,为进一步完善白鹿寺文化景区旅游形象的结构模式奠定可靠的数据信息。结果显示:游客对于白鹿寺旅游形象的感知多在于情感认识,对其表意形象认知相对较弱;游客感知所产生的差异性主要受到游客年龄、阅历、文化背景、旅游次数
期刊
摘 要:在科学考察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和影响之后,国际社会对该污染物给予了重视,通过了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为主的一系列国际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是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合作治理最重要的环节,但国际社会在此之前还形成的《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早已对包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有害化学品进行了规定和限制,这些公约最终构成了有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体化合作治理的框架。有鉴于此,将以《斯德哥尔摩公约
期刊
摘 要: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文化自信建设的提出,使得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多停留在制度层面,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保守性举措注定了难以转化为一种更长效的自我保护机制。在传统村落建立生态博物馆,可以以点带面,动态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传统村落,让本地村民自觉产生深厚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动态保护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
期刊
作者简介:   常州工程職业技术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