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恩来的一个特点是牺牲个人、维护组织,这个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那么周恩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尼克松对他有过一段评价。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问中国,曾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有过接触。尼克松说:“毛泽东是一团烈火,周恩来是一个控制火势的人。”
在党内,周恩来大量组织协调工作的实质其实就是“高度聚焦”。他的地位无人可替代。
长征之初,博古是中共中央总负责人,长征之前,毛泽东曾给博古写了一封信,称自己不想走。信中,毛泽东主要提出这么几点:首先,他与第一、三军团的领导交换过意见,第一、三军团的部分领导都同意留下来,和他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其次,要求红九军团留下一个师,这样他带着第一、三军团的少部分领导人和红九军团的一个师坚持苏区斗争;最后,欢迎中央再回来。这就是在长征最初的时候,毛泽东表示他留下来不走的原因。
那么后来怎么样?是谁说服了毛泽东跟着部队一起走?这个人,就是周恩来。
当时,身为中央总负责人的博古非常年轻,大约28岁,看见这封信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便直接去找周恩来,他说:“老毛提出不走,你看怎么办?”周恩来迅速看完信,跟博古讲了一句话:“我去找他谈。”当天,周恩来就骑马从中央所在地瑞金赶到了毛泽东的住地,找他谈话,核心就是劝他跟着走。
谈话持续了一个晚上,至于那天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之间究竟谈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
第二天凌晨,周恩来骑马返回瑞金,见到博古,他只讲了一句话:“他同意跟着走了。”这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句话。
当然,组织协调工作不光是周恩来一个人做的,但是周恩来是党内最杰出的组织协调工作者。
周恩来在长征前那个晚上与毛泽东的谈话,其结果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命运。
在长征的过程中,周恩来与博古还有过一次重要谈话。
当时,博古是党内很年轻的领导者,出任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时,他还不到25岁,长征时也不过二十八九岁的样子。这样一位年轻的领导者,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思虑当然还不够周全。因此,在指挥反“围剿”的过程中和指挥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博古有过一些失误。
到了遵义会议的时候,党内面临一个领导权更换的问题。博古在当时已经不太适合继续担任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了,需要做一个调整。当时,倾向于由张闻天来负责,但是还没有完全明确。因此,遵义会议开过之后,中央的两个挑子,一个是中央的印章,一个是中央的文件,都还跟着博古。从内心上来说,博古还是有些疙瘩没有解开,思想上还存在着问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遵义会议开过20天之后。
1935年2月5日,在云南威信地区一个叫“鸡鸣三省”的地方,中央常委讨论分工问题,正式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担任党中央书记,在党内负总责。那天晚上,周恩来在那里与博古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由于那次谈话令他印象至深,他把这个谈话的内容告诉了潘汉年,潘汉年也做了一些记录,后来才流传下来了。
那天晚上,周恩来没有一句批评博古的话,他完全用现身说法启发博古,“你我都是吃过洋面包的,你是留俄的,我是留日留法的。吃过洋面包的人都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对中国的国情不是那么了解。”周恩来说,“自从我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后,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吃过洋面包的人领导不行,我们要找一个真正懂中国的人,这个人才有资格领导中国革命,而且他才能够把革命搞成功。老毛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你我都当不成领袖,老毛行,我们共同辅佐他,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事情搞成。”这就是周恩来推心置腹地跟博古的谈话。
第二天一早,博古就把中央的印章和中央的文件全部交出来了。后来,博古在党内一些重大问题的斗争中,也都坚决地站在中央这边,比如与张国焘的分裂倾向的斗争。
牺牲前,博古曾多次回忆过周恩来与他那天晚上的谈话,可见这段谈话对他影响之深。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里复杂的组织协调工作中,周恩来作出了无人能取代的独特贡献。就像小平同志讲的那样,毛泽东思想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在这个智慧结晶背后一次又一次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人,就是周恩来。
尼克松对他有过一段评价。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问中国,曾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有过接触。尼克松说:“毛泽东是一团烈火,周恩来是一个控制火势的人。”
在党内,周恩来大量组织协调工作的实质其实就是“高度聚焦”。他的地位无人可替代。
长征之初,博古是中共中央总负责人,长征之前,毛泽东曾给博古写了一封信,称自己不想走。信中,毛泽东主要提出这么几点:首先,他与第一、三军团的领导交换过意见,第一、三军团的部分领导都同意留下来,和他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其次,要求红九军团留下一个师,这样他带着第一、三军团的少部分领导人和红九军团的一个师坚持苏区斗争;最后,欢迎中央再回来。这就是在长征最初的时候,毛泽东表示他留下来不走的原因。
那么后来怎么样?是谁说服了毛泽东跟着部队一起走?这个人,就是周恩来。
当时,身为中央总负责人的博古非常年轻,大约28岁,看见这封信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便直接去找周恩来,他说:“老毛提出不走,你看怎么办?”周恩来迅速看完信,跟博古讲了一句话:“我去找他谈。”当天,周恩来就骑马从中央所在地瑞金赶到了毛泽东的住地,找他谈话,核心就是劝他跟着走。
谈话持续了一个晚上,至于那天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之间究竟谈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
第二天凌晨,周恩来骑马返回瑞金,见到博古,他只讲了一句话:“他同意跟着走了。”这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句话。
当然,组织协调工作不光是周恩来一个人做的,但是周恩来是党内最杰出的组织协调工作者。
周恩来在长征前那个晚上与毛泽东的谈话,其结果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命运。
在长征的过程中,周恩来与博古还有过一次重要谈话。
当时,博古是党内很年轻的领导者,出任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时,他还不到25岁,长征时也不过二十八九岁的样子。这样一位年轻的领导者,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思虑当然还不够周全。因此,在指挥反“围剿”的过程中和指挥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博古有过一些失误。
到了遵义会议的时候,党内面临一个领导权更换的问题。博古在当时已经不太适合继续担任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了,需要做一个调整。当时,倾向于由张闻天来负责,但是还没有完全明确。因此,遵义会议开过之后,中央的两个挑子,一个是中央的印章,一个是中央的文件,都还跟着博古。从内心上来说,博古还是有些疙瘩没有解开,思想上还存在着问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遵义会议开过20天之后。
1935年2月5日,在云南威信地区一个叫“鸡鸣三省”的地方,中央常委讨论分工问题,正式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担任党中央书记,在党内负总责。那天晚上,周恩来在那里与博古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由于那次谈话令他印象至深,他把这个谈话的内容告诉了潘汉年,潘汉年也做了一些记录,后来才流传下来了。
那天晚上,周恩来没有一句批评博古的话,他完全用现身说法启发博古,“你我都是吃过洋面包的,你是留俄的,我是留日留法的。吃过洋面包的人都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对中国的国情不是那么了解。”周恩来说,“自从我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后,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吃过洋面包的人领导不行,我们要找一个真正懂中国的人,这个人才有资格领导中国革命,而且他才能够把革命搞成功。老毛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你我都当不成领袖,老毛行,我们共同辅佐他,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事情搞成。”这就是周恩来推心置腹地跟博古的谈话。
第二天一早,博古就把中央的印章和中央的文件全部交出来了。后来,博古在党内一些重大问题的斗争中,也都坚决地站在中央这边,比如与张国焘的分裂倾向的斗争。
牺牲前,博古曾多次回忆过周恩来与他那天晚上的谈话,可见这段谈话对他影响之深。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里复杂的组织协调工作中,周恩来作出了无人能取代的独特贡献。就像小平同志讲的那样,毛泽东思想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在这个智慧结晶背后一次又一次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人,就是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