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同志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p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中国卫生部门在世界艾滋病日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中国目前的男同性恋有500到1000万人,占全国男性总人口的1%到2%, 他们的艾滋病毒感染率为1.35%。
  新华社援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位官员的话说:在中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当中,男同性恋占第二位,仅次于吸毒人群。
  中国人幸而没有强烈的宗教感。但这个庞大的群体,仍然被形象地称为“柜中人”:作为一个长期游走在传统道德边缘的弱势族群,他们曾永远无法“出柜”,只能躲在黑暗中,与沉默相伴。
  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不仅是由于暗流汹涌的艾滋病正变成令所有人惊惧的现实威胁,而且,这实在是一种健康、无害他人的人道主义理念。
  哪怕你憎恨、抗拒、或不喜欢,同性爱,不是病,也不是错误,也许只是他们自己都不得不痛苦接受的生活方式。
  以下这组专题文章,包括了个案调查、报道和专家访谈,由于可以想见的理由,有些人物无法以真实面貌与读者见面。
  
  虽然被提醒要回避对他的外貌描写,但是我敢说,在我们见面的这个酒吧里,有一半以上的男人看上去比他更像一名同志。不过,这位北大博士生想告诉我的正是这样一点——他,或者他们,其实如此普通。
  我们要了一壶茶,小Q端起杯子,缓慢地饮尽,也缓慢地讲述他的故事。
  小Q:小时候,五六岁吧,家里有两个姐姐,她们的朋友也都是女孩子,我经常和她们玩,就和这些女孩子玩女孩子的游戏。慢慢地就好像受了影响。
  人物周刊:你是不是心里不自觉地充当女性角色?考虑过变性手术?
  小Q:不,角色是不确定的——和什么人在一起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身份。跟有些人在一起,希望照顾他,跟有些人在一起更希望被他照顾。
  手术绝对没有考虑过,因为我觉得那些人是心理与生理错位,就算“变性恋”吧,不是真正的同性恋。同性恋是没有错位的。
  人物周刊:那你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子?
  小Q:初中的时候流行小虎队,我就喜欢那种眉清目秀的。后来上高中,看到很多人都在谈恋爱,也想找一个女生谈,可是被拒绝了。
  人物周刊:能说说你最早的有意识的同性身体接触吗?
  小Q:怎么说呢?其实我的经历挺复杂。从初一开始,我就看A片了。当时家里面有录像机,我偷偷翻出来我爸我妈收藏的录像带看。看的时候,我主要看男人。
  人物周刊:你说你直到研究生时期,才真正开始了解,然后有了同性性行为?
  小Q:怎么说呢……刚才不是说初一就开始看A片了么?看完就学会了自己用手。我有个邻居,跟我一般大,经常一起玩,后来我就教他手淫。
  然后初中、高中、大学,我的感觉其实越来越淡。觉得这条路不可能,坚决不可能。所以大学时又开始设法喜欢女生。当时最喜欢的是系里面的一个女生,到现在我还挺喜欢她。她当时有男朋友,我们就做了好朋友。
  人物周刊:如果有一天她说喜欢你呢?
  小Q:已经晚了,因为我已经彻底地变过来了。
  那时是研二的上学期。我经常一整天呆在宿舍里上网,有天我无意间发现一个服务器在清华的网站,里面全是同志。这是我一个转折点——因为我发现自己原来并不孤单。后来,聊得多了,也开始见一些网友,不过从来不见我们学校的,因为怕尴尬。也怕一旦闹翻了,被他抖出来。你知道,这个圈子的关系往往很脆弱。
  人物周刊:为什么?你发现了同伴,不应该高兴么?
  小Q:那时候,是在挣扎——对自己的身份的挣扎,到底能不能走这条路?心里好难受。
  那年冬天,我大学喜欢的那个女生来北京玩。我想跟她说,因为她几乎是我惟一想到的朋友。我原来设想是那样的环境:我抱着她,说我大学的时候喜欢你,她可能很惊讶,然后我说,告诉你一件更让你惊讶的事——我变成另外一类人了……
  我们去了圆明园。但我设想的情形完全没有出现。她仍然只是好朋友,而且她已经结婚了。
  失败了,我就更难受了。也就不想那么多了,疯狂地见网友。
  这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北师大的研究生。因为都是学生么,很单纯,就好像大学的男生女生一样的恋爱。那时候,其实我们关系还没确定,不过经常一起玩。我很高兴地把他介绍给我别的同性恋朋友。有一个北邮的,他们认识才几天,突然对我说,他们两个已经在一起了……
  那时候,是我心里最郁闷的时候。寒假在家没待几天就回了北京,有过几次“419”(for one night)之后,我认识了一个中央台的。
  2002年10月,我们第一次。之后他大概每个月来找我一次,完全是肉体关系。有时候做完就走,有时候还会吃个饭。但是我喜欢他,没有再找别人,只是每个月好好待在学校学习,等他来。
  2003年2月,情人节的那天晚上,他来找我。完事之后,他说他喜欢上别人了,这时候,我知道自己没戏了。
  人物周刊:这算是第二次恋爱?
  小Q:嗯。而且我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肉体关系是跟他。
  人物周刊:之后呢?
  小Q:之后在校园网认识了一个女孩。她似乎对我有意思。我当时心里很烦,就匿名发过一个贴子,说现在有两条路,谁选我,我就走哪一条。
  后来那个女孩子对我表白了。可是我发现,我没得选——只剩一条路了。关系最好的时候也就拉拉手,轻轻抱抱, 她想吻我的时候我都想办法躲开。她很失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我对不起她,但也要谢谢她,帮我遮掩了一下耳目。那时候,我开始觉得,已经完全变过来了。再然后就越来越排斥女生。
  今年2月26日,一个人加我的QQ为好友。他一直看我在网上写的日记,说我跟他原来的朋友很像。3月27日,见面,去他家。
  两天之后,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他喝多了,让我过去。我放下电话,出门就跑。坐公车,再打车,20多块就到他家了。
  那天之后,我好像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他的男朋友。他在IBM,上班很累。我经常去给他收拾屋子。每次去,就会要求跟他做爱。有时候他说第二天还要上班,就草草了事。他是那种典型的工程师,人很老实。
  人物周刊:你会跟他一直在一起?
  小Q:不会。他以后会结婚生子。
  人物周刊 :那你就完全压抑自己?
  小Q:谁知道呢?反正我现在遇到的30岁以上的,全是结了婚的。趁老婆不在家时出来偷。
  不过我不想结婚,也不会找个拉拉(女同性恋)假结婚。我不能想象和女人生活在一起,如果家里问,我就说不想结婚。我就这么一直扛着吧,但是我想,老了怎么办?一直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怎么办?这些都想不明白。
  我现在就想出国。因为我很小资,外面的生活好些;离家远些,父母更没法管我了。外国环境也宽松些吧。
  人物周刊:在美国加州,同性恋可以结婚,然后你再领养个孩子……
  小Q:不知道,都不知道,等我能毕业再说吧!
  
  中国公开同性恋身份名人录
  张国荣
  香港电影明星,歌手。“哥哥”很早便已坦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是大众心目中的男同性恋者的典范。
  蔡康永
  台湾作家、金牌主持。代表节目有《康熙来了》等。出道以来从不讳言自己的性取向。近来蔡康永与其男友的恋情更是有公开化趋势。
  关锦鹏
  香港著名电影导演。1996年,关锦鹏借纪录片《男生女相》首度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代表作品有反映大陆同性恋者情感生活的电影《蓝宇》、《阮玲玉》、《胭脂扣》等。
  崔子恩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编剧。编剧并出演过同性恋题材电影《男男女女》。1991年,他坦白了自己的同志身份。随后被校方撤消了讲师资格和降薪一级,此后10年不得授教。当时,校方命他进入医院,但他拒绝承认同性恋是一种病态。
  秦士德
  青岛医科大学教授,皮肤科专家。
  (实习记者 彭超整理)
其他文献
富国者,富民也。  中国真正的强大,是万千百姓都富裕起来的时候。关于财富,是过去26年,也是将来更长时间,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打破常规、跳跃发展的时代,媒体往往把重心放在那些叱咤风云的企业英雄和政经高官身上,因为他们掌握着财富扩张的航向。但是,在他们身后,那些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河。  那些工人、农民、政府职员、城市白领、小业主、高校教师,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像大河一样吸
期刊
抗日老兵,那是他们曾经的身份。  这个身份,意味着枪林弹雨,与日本鬼子面对面的真刀真枪的厮杀;意味着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捡回来一条性命;意味着忍饥受寒,赤脚千里,炮火连天中转战疆场;还意味着远离爹娘,流落他乡,与故乡、与亲人生死两茫茫。  现在,他们其实就是农民,是一位又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农民。  他们祖祖辈辈原本就是农民,生活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或者生活在云贵川的崇山峻岭之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成
期刊
1930年代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开始在《大公报》上频频露面,并藉此声名鹊起。其研究问题之深入,分析之剀切,影响力之广,使得正在庐山避暑的蒋介石都虚心求问,特意邀请他上山。  这是1934年的事,这个年轻人叫王芸生,当时的《大公报》资料员,以后做到了赫赫有名的总编辑。他的文章后来编成了厚厚的《六十年来的中国和日本》,影响深远。他研究的六十年中日关系史,下抵当时,上起1870年日本侵占我国台湾的硫球
期刊
1944年5月11日,重新集结的中国远征军打响滇西大反攻。  以卫立煌为总司令的国民党第11、第20两大集团军,14个步兵师16万余官兵,强渡怒江,全线压至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腾冲、松山、龙陵、平戛等处战场,与日军决一死战。  16万官兵中,有面对国恨家仇、临阵入伍的义勇青年,但更多的是从全国各地征来的壮丁。  其中有老兵,如106岁的老军医傅玉德。老兵们大都参加过芦沟桥、台儿庄、长沙、武汉、广西
期刊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十余年致力于慰安妇研究,在海外机构的帮助下,他一直资助幸存的中国慰安妇老人。    苏智良真是很“平”的一个人:穿着平常、面部平和、语气平淡。  如果不知道他所研究的项目、他正从事的事业,那么他与其他学者呈现给人的惟一不同就是拍照时很会摆姿势,更讲究背景色彩。  可是,有的人就像泡在杯中的接骨木花,在沉浸中香气慢慢散发,而且越发浓郁。  显然,苏智良就是这样的人。 
期刊
她是滇西地区唯一健在的抗战女兵;她深居简出,不为人知;她拒绝媒体采访,拒绝记者拍照,两次扔掉记者送来的礼品;她又是虔诚的佛教徒,日常家务之余,双手合掌,念佛经做“功课”。    张炳芝,女,83岁,腾冲县文辉女子中学毕业,大理干训团第19期学员,原国民党71军28师政治部中尉宣传干事。抗战胜利后在小学任教。1958年起,先在造纸厂烧锅炉,在化工厂造肥皂,后来长期在公路养护段做道班护路工人,直至19
期刊
了解自己的特长    要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天赋,培育它并进而发展别的长处。如果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事,他们就都能在某个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先弄清自己的秉赋属于什么种类,然后将其发扬光大。大多数人盲目地滥用自己的才智,结果在什么事情上都一事无成。      心随精英,口随大众    自认为别有高见 等于是侮辱别人,意味着你宣布别人的看法是错的。明达之人既避免被人反驳,也避免反驳他人。
期刊
看着我时,父亲的眼神绝望而忧伤。有时本想和我说话,沉吟良久,却什么也没说;枯枝般的手指,在我面前晃一下,就垂了下去,再也没有抬起……  母亲还是经常说起父亲的优秀,父亲还是常常出现在她的梦里。但父亲从没在我的梦里出现过。他留给母亲的最直接的遗产,就是一颗浑浊的眼泪,滑过母亲那张满是皱纹而苍老的脸    父亲死于6月,5年前的今时,时年45岁。在我故乡有这样一句俗语:有福之人5月生,无福之人6月死。
期刊
以前国家强大的象征是军舰、枪炮,未来有可能是计算机、通讯、宽带网络,我们需要把握现在的机会,不再重复那段屈辱的历史。    除非迫不得已,现在田溯宁很少在公开场合使用英文,这一度是他的工作语言,无论在德克萨斯大学、亚信还是网通公司,他都这样,有人认为这是他刻意标榜自己“海归”身份的标签,但田溯宁说这是他的习惯。改变习惯并不容易,来到网通集团任职之后,他意识到这种转变的必要性——这里不同于他曾主导的
期刊
向“肉喇叭”说再见!     革命这两个字,过往被赋予太多色彩,只要一说起革命,至少会联想到暴力。但其实,革命也可以是很开心,很个性,很张扬以及很浪漫的。“超级女声”的拔地而起,被视之革命,很是典雅。   电视媒体迎来了个性传播的新时代。在此之前,由于传播形式和表现方式的一律化和一致性,有些言辞犀利的人,就把这种千篇一律的激越和高亢,称之为“肉喇叭”现象。   “超级女声”的脱茧而出,本身就是对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