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条身世不凡的蚕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嗨,大家好!我是“鎏金铜蚕”,来自享有秦巴明珠美誉的陕西安康。别看我身板小,我也是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者之一,而且还被习近平主席点过名呢!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提到:“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这番话,让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我一下子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那么,我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习近平主席也如此珍视呢?

我是历史的见证者


  我呢,其实是一件来自汉代的铜质艺术品,通体鎏金,因此专家把我叫作“鎏金铜蚕”。你知道什么是鎏金吗?简单来说,就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后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着在铜器表面而不脱落的技术。
  我身材小巧,长度只有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和真实的蚕宝宝同样大小,首尾9个腹节都保存得很完整,连腹部的凹痕都清晰可见。你看我昂首吐丝的样子,是不是栩栩如生呢? 我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铜器制作工艺的高度发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西汉时期,蚕桑生产已经十分常见,人们熟悉蚕的生理结构,才能将我做得如此逼真。我是国内首次发现的“鎏金铜蚕”,因为兼具艺术性和历史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作为一条汉代的“蚕”,人们一见到我,自然就会想起蚕丝,想起丝绸,想起丝绸之路。可以说,我就是丝路文化的历史见证者!

我的前世今生


  说起我被发现的过程,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
  1984年12月,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的一位农民谭福全在河边挖了一个两米多深的“金窝子”淘取沙金,想不到他真在沙坑里发现了我这酷似真蚕的“金蚕”。这下全家人可高兴了,对我视若珍宝,还专门做了个木匣子,用红布包裹起来小心收藏。消息传开了,县里的领导看后认为我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要联系省里专家进行鉴定。谭福全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如果我真的是文物,就立即捐献给国家。
  在等待消息的日子里,不断有文物贩子来家里开出高价要收购我。谭福全严词拒绝:“这是国家的东西,我哪能卖到外国去!”为免夜长梦多,1985年9月, 谭福全在县领导的指引下,怀揣着我搭车赶往西安,将我捐献给了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直到此时,他才松了一口气说道:“交给国家我就安心了。”

独家放送


  虽然这是我国首次出土的“鎏金铜蚕”,也是现存两件“鎏金铜蚕”之一,但是在很多史料中都有金蚕的记载。例如晋代史籍《邺中记》中就曾提到齐桓公墓里有金蚕,南朝梁代的文集《述异记》中记载吴王阖闾(hé lǘ)夫人墓中发现了金蚕,北宋典籍《太平御览》中也提到秦始皇陵里有金蚕。不过这些史料中所提到的“金蚕”究竟长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一直到这件“鎏金铜蚕”出土才算有了实物佐证。专家们根据史籍和考古等多方面研究,推测这件“鎏金铜蚕”有可能是一件陪葬品,喻示着重生, 也有可能是西汉时期皇帝奖励地方官或养蚕大户的奖品,用于祈福和庆祝蚕桑的丰收。

我是偶然被制作出来的吗


  大家一定还有疑问, 为什么汉代会出现我这样的器物呢?为什么我是在陕西省石泉县被发现的呢?这一切仅仅是偶然吗? 别急,一起来了解一下我背后的蚕桑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sāo)丝和纺织丝绸的国家,是世界上公认的“丝绸之国”。汉代时我国的养蚕制丝业达到了高峰。据记载,那时都城长安的大型手工业作坊中,从事织造的工人可达数千人。汉代的丝绸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不仅让当时的达官贵人喜爱有加,而且还通过“丝绸之路”行销西亚和欧洲,蚕种和养蚕方法也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根据史料记载和文物考证, 石泉县兴桑养蚕的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石泉县就是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要产区,是闻名天下的“丝路之源”。石泉县境内的子午古道和西域丝绸之路是相通相连的, 通过这条沟通秦岭南北的古道, 将石泉县及汉江流域的蚕丝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長安,再从长安经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各国。
  如今石泉县依然是西北地区的蚕桑大县。2018年,石泉县被中国蚕学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的称号,“石泉蚕丝”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今的石泉县还以我———“鎏金铜蚕”作为招牌,着手打造金蚕小镇,推广以蚕桑、农耕、丝路文化等为内涵的金蚕文化。可见,我的出现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的身材小巧,并不引人瞩目,但我却是中国千百年来先民桑蚕耕织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见证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织品贸易在汉代中西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少年天才的外交传奇  首先,我将带你了解一位天才少年政治家的故事,他的传奇近乎神话。  战国时期,秦国有位名将叫甘茂,他的孙子甘罗从小就聪明过人,祖父甘茂去世时他才十二岁,却担任了相国吕不韦的家臣。  当时,燕国的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吕不韦要派遣一位叫张唐的官员去燕国做相国,可是张唐曾经率兵攻打过赵国,去燕国要路过赵国,张唐害怕被赵国报复,不敢赴任,吕不韦非常不高兴。  关键时刻,小小少年甘罗毛遂
期刊
成都 潇潇 11岁:成为一名优秀的博物馆志愿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你知道吗,1985年的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随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志愿者服务已悄然走进博物馆,积极影响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博物馆里,志愿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讲解、宣传教育、开放服务、摄影等志愿者经常进入我们的眼帘。虽然没有任何
期刊
看,这就是甲骨文里各种各样的“蜀”字,你能分别找到每个字里面的“大眼睛”和“蚕宝宝”吗?爬进“蜀”字里的蚕宝宝  在进入成都博物馆之前,我们还需要提前了解一个重要的汉字——蜀,来到成都的你会经常看到它。蜀是什么意思呢?人们为什么将四川称为蜀地呢?其中的奥秘就藏在蜀宇的甲骨文中。甲骨文的蜀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只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下面则是一只蠕动的蚕宝宝,表示眼睛看着蚕宝宝。相传,远古时代蚕丛氏在桑
期刊
館长寄语  两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那个时期,蜀地(现四川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汉代陶石艺术就是那个时代、那片沃土孕育出来的艺术奇葩。  走进四川博物院,石刻、陶塑、画像砖这3种形式的文物形象地展示了蜀地汉代陶石艺术的精华,再现了2000多年前蜀地人的衣、食、住、行,表现了汉代时蜀地“水旱从人”“物华天宝”的繁荣景象和陶石艺术的辉煌风采。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川博
期刊
上期我们学会了用1/2发掘法来挖灰坑,今天就让我们接著干完剩下的活儿吧!  小件:考古发掘出土及遗址采集的较为完整的各类遗物。
期刊
红薯跟山芋是同一种东西吗?  地瓜的学名是甘薯,地瓜只是它的别名之一。要知道,甘薯的别名多到你无法想象,除了地瓜,还有番薯、山芋、番芋、红苕、白薯、朱薯、红薯、金薯、甜薯等,说的通通都是甘薯这种草本植物。多到数不清的名字数量,显示了甘薯在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些地方的人甚至会误会不同的名字说的是不同的食物呢!  甘薯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很小,喜欢高温强光,它的块根富含淀粉,我们食用的就
期刊
馆长推荐  作为海关人,我不止一次被人问:海关是不是都设在海边?海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海关都有哪些职能?为什么我国第一套邮票由海关发行?一名合格的海关“汪星人”是怎样“炼”成的……当你走进中国海关博物馆,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迎刃而解,你还可以了解更多。  中国海关博物馆副馆长 李海勇  你可能听过齐、楚、燕、韩等六国与秦国在函谷关交战的历史故事,也可能读过“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句,
期刊
早在汉代,我国便有了完整的休假制度:每年的夏至、冬至,朝廷都要給官员放假若干天;此外,官员每上五天班,可以轮休一天,叫作“休沐”,因为汉代官员上班,食宿都在“政府机关”大院内,大概当时也没有什么公共浴室,所以每隔五天,便要放官员回家洗澡、省亲。  到了唐代,休假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凡是传统节日、节令,如春节、元宵节、清明、夏至等,国家都要给官员放假,其中春节与冬至各休假七天。你看,唐代人其实可以享受
期刊
原来,“规”和“矩”是我国古代工匠常用的两种工具,规用来画圆,矩用来画方,在许多古代绘画以及画像砖、画像石中都能看到它们的样子。就以这件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为例吧,画中的一男一女,是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他们的手中一个拿的是一个微微撑开了两足的规,一个拿的是直角的曲尺,现在,咱们很多同学书包中的圆规和三角板,不就是这图中规和矩的现代版产品吗?《伏羲女娲图》 新疆维
期刊
鸡蛋、鸭蛋、乌龟蛋……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生蛋?悄悄告诉你,会生蛋的动物在几亿年前就存在了,可以说没有蛋,就没有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让我们随着生命进化的脚步,看看蛋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吧!蛋是动物进化的需要  蛋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羊膜卵,通过羊膜卵来繁殖的动物就是羊膜动物。今天地球上所有的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都是羊膜动物,包括人类在内。8周大的胎儿在羊膜之中  等一下,我们人类也是羊膜动物?  沒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