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感物美学》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_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10月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基本理论的著作.作为中国古代具有原创性的美学理论,感物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存在着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蕴含着极其丰厚的理论内容.感物兴情、托物寓情是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类型,虚静、神思、应感、妙物、物化等是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方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方式,在文学艺术的形象创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古德曼的观点是,符号指称的方式有两种,即指谓和示例:指谓是作为标签的符号指向物体,示例则是作为符号的示例者具有标签或被标签所指谓;示例解释了抽象作品如何行使符号功能,表现被视为隐喻性的示例.古德曼的示例理论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值得中国学界研究和借鉴.
本书立足从书写—印刷文化向数字文化变革这一千年巨变的社会文化现实,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生产媒介理论资源,提出文艺的媒介系统生产思想,阐释媒介生产对文艺语言符号意指实践的覆盖和提升等基本理论;聚焦人工智能文艺、数字交互艺术、虚拟现实电影、自媒体艺术短视频、"SCP基金会"文艺现象、新媒介时代文学写作等新媒介文艺活动,分析新媒介文艺生产中存在的智能化、场景化、身体实践、媒介神话性、超文本集体叙事、主体中心位移等突出现象和深层问题; 研讨新媒介生产推动下的批评变革及文艺观嬗变,提出创构新媒介文艺合作式批评模式
Launched in 1980 and published bimonthly,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ISSN 0257-0254),a most highly recognized peer-reviewed journal in China,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in Chinese or English in arts and humanities,especially literary studies.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9月《空间性》(Spatiality, 2013)通过探究文学研究中空间性的不同方面,向我们呈现了:对文学理论领域空间转向的回顾,从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到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关于空间性研究的重要理论家的介绍,包括吉尔·德勒兹、米歇尔·福柯、亨利·列斐伏尔、戴维·哈维、爱德华·苏贾、埃里希·奥尔巴赫、格奥尔格·卢卡奇、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等;关于空间性的重要观点的讨论,如文学绘图、文学地理、地理批评、认知绘图、游牧思想、存在焦虑、地方感、游荡者等.
期刊
《文艺理论研究》是一本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文艺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来稿要求未在其他刊物、书籍和网络等媒体上公开发表过,内容希望有问题意识,在学科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深入、创新.行文要求清晰明白,有观点,有材料,有论证,用自己的语言,谈真实的见解.所有来稿请参照以下约定,如您稍加注意,则可减轻日后编辑的工作量,亦可避免稿件在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反复修改,我编辑部工作人员将不胜感激.
20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的文学批评话语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中国传统"载道"文学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的推扬,产生了互助效应,这构成了古与今对话的精神基础.在此基础上,古典资源在大众话语、权力话语的双重作用下与文学批评实践进行着深层互动.20世纪上半叶,是大众话语占主导的时期.这一时期以传统文论资源的自身生长性为主,古典话语与马克思主义批评之间处于对话关系.一些文人对传统批评原则和术语的实验性尝试,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批评园地的壮大蓄存了力量.20世纪后半叶,权力话语的比重增加,
鲁迅早年通过诗学方式回应了晚清群学思潮,他也在这一背景下表达了有关群己关系的新认识.一些改革者延续文以载道的诗教传统,强调文学内在的转移性情的功能及其对于构建群体的政治意义.相比之下,鲁迅虽同样注重情感的重要性,但他批判从外部政治视角规范诗歌的思路,为此,他重新解释了"诗言志"的传统,主张诗歌是人类生命意志的自由抒发.同时,鲁迅并不因为推崇个体主义而反对群体,他恰恰在卡莱尔的浪漫主义诗学原理的启发下,强调诗人和民众的情感共通,并由此诉诸群体的觉醒.从生命的感性本体出发,鲁迅致力于凸显文学的"不用之用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在主编《热血日报》、领导左联、赴中央苏区工作的不同历史时期,持续不断地学习、模仿、宣传和改造说唱文学,推动着党的文艺大众化理论从初具雏形到日臻完善.瞿秋白通过对民间曲艺和方言土语的运用和调适,结合革命宣传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基于旧体裁,又改造旧体裁的渐进式的"乱来腔".他试图用这种注重口头表达的"杂糅式"文腔,突破既有的文体约束和士绅文化的意识形态束缚.瞿秋白的说唱文学创作锻造、淬炼出一种"真正"鲜活的、属于大众的现代文体,不仅为从五四文学发展而来的现代文学语言
鲁迅影像,即鲁迅形象的影像建构.鲁迅影像通过在场直观的方式建构不同的鲁迅形象:传记式、动画式、景观式等.鲁迅影像的他塑过程,显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影像的逃逸是其传播方式中最为突显的特点.鲁迅影像与鲁迅形象尽管密切相关,但从文学世界过渡到语图交织的世界,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影像情境和影像造型.其中,"静穆"与"奇观"是鲁迅影像造型的两副雅努斯面孔,在当代中国视觉范式建构的过程中,两种视觉形式动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衍生出对当代鲁迅生命意义的追问.
宋代以来,文评家受曹洞宗参悟原理启发,常用"宾主"评价古文章法.欧阳修古文是"以宾形主"的代表,或"先宾后主",或"宾主相间",或"宾主呈层级",所在多是.与韩愈、苏轼的相较,欧文善于用"宾主"法表达丰富细致的情感."宾位"所占地位更高,文章反复空中设相,多生波澜,最后与"主位"并合,以发感慨.由于起始平缓,且多以"宾"作援,将主意寄寓宾位,所以欧文文意柔婉,纡徐委备,韵致动人,颇具"风神"之美,遂成古文审美之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