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29岁就任教复旦,被人称作“娃娃教授”

来源 :生活经典·晨报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f363188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时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是陈子展先生,他觉得我父亲学识渊博,建议校长吴南轩聘为教授。复旦大学议论纷纷,因为父亲无任何文凭,又无资历。陈子展先生坚持己见,和校长联名电邀父亲前往任教。
  当时父亲正在老家宁乡道林忙于《史记广注》的著述,已经要木工赶做双人床和课桌,准备收学生授课,他想这样既可以居家写书,又有学费可以补贴家用——他竟然不大想去重庆的复旦任教。在祖父的敦促下,他才决定去复旦。
  父亲鲁实先(1913-1977,宁乡人,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精通文字学、上古历法、《史记》等学术)到台湾只36岁。我公公(鲁渭平,1892-1977,曾参加淞沪会战并负伤)到台湾也还有到60岁。他们两父子都有再结婚。父亲是1951年从香港去的台湾。他到香港是1950年3月。到香港后,一时生活无着。他还一度以做小工为生。后来在雷震先生(1897-1979,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总务司司长、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及族叔祖父鲁荡平(1895-1975,早年加入同盟会,教育家,1949年渡台,创办《湖南文献》,在台任“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的帮助下去了台湾。
  他刚到台湾的时候,因为台北难找住所。只好暂时去了台南的嘉义中学教书。在台南安定下来后,把当时也已经到了香港的祖父接到台湾。1958年,他到东海大学任教授,现在著名新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当时在东海大学校读,他说他1959年曾从我父亲学习文字学、历代文选。1961年9月起,父亲长期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暨国文研究所教授。
  父亲在台湾整整27年,从未担任过一官半职,连系主任也没有当过,被公认为“无权无势的纯粹教授”。父亲的性格率直坦诚、爱憎分明,他门下弟子邱财贵教授在回忆文章里写道:“许多人说鲁先生好骂人,但我们都知道,他骂人的背后,有一个极严肃的標准:无其德而在其位者骂之,有其名而无其实者骂之,没良心、薄情义者骂之,他骂历史中亡国败家的昏君贼臣,他骂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无耻之徒。他以史法断事,据理骂人,骂到极处,正是国家民族的伤心处,社会人心的黑暗处。”
  邱财贵教授回忆我父亲逝世那年有次上课的情形说:“行礼甫毕,他扑通一声坐下,身子斜靠在椅子上,揉揉眼说:‘我疲倦得很,我父亲快九十岁了,卧病在床,我一人侍奉汤药。昨晚他病情变化,我又有一个问题需要研究,一直到四点钟才睡。六点就起床了。’吐了一口大气,接着大声说:‘我们讲到哪里啦?’便开始讲起课来,好像一切疲倦都飞走了,依旧神采焕发,笑谈自若……”
  1977年12月19日,父亲在写《文字析义》这本书的时候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因为我和母亲在大陆,他门下弟子自动组织会同在台北的堂叔给父亲治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有40位入室弟子——其中20多位早已是教授,身着白色孝服,跪在灵堂前向来宾答礼,以人子之礼来表达尊敬和哀悼。
  父亲去世后,徐复观(1903-1982,曾被誉为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在他写的《悼鲁实先教授》中说:“他在台湾二十多年的遭遇是一个在学术界中‘孤寒特出’之士的奋斗的典型。”
  1980年父亲的学生杜松柏教授通过杨树达先生的孙子杨逄彬教授,联系到在长沙的母亲和我,我们这个时候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1990年9月,父亲的弟子集资慰问年近八旬的母亲,杜松柏教授作为代表专程来长沙慰问母亲时,还给我母亲行了跪拜大礼。
  父亲在台湾的更多事情,是1993年我去台湾请父亲的及门弟子和再传弟子陈廖安等教授整理遗稿的时候才慢慢知道的。父亲是1950年元宵节过后,从长沙去的香港。父亲离家后不久,我们母子收到郭沫若写给他的信,要他去北京工作。郭沫若看了父亲去复旦大学前已写成的历法著作《汉鸿嘉以来气朔表》一书,他曾评价我父亲“当今国内罕有天才”。
  父亲去复且大学任教是1942年,当时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是陈子展先生,他在杨树达先生的推荐下看了父亲的著作,后来还专门找父亲交谈过,觉得我父亲学识渊博,建议校长吴南轩聘为教授。这个建议传出去,复旦大学议论纷纷。因为父亲没读过大学。他在学校里受教育也没有几年,无任何文凭,又无资历,中文系的其他老师没人支持陈子展先生的提议。陈子展先生认为人才难得,不顾得罪许多同事,仍坚持己见。1942年秋,复旦大学(当时因抗战已迁至重庆北碚)校长吴南轩、中文系主任陈子展联名电邀父亲前往任教。
  当时父亲正在老家宁乡道林忙于《史记广注》的著述,他已经要木工赶做双人床和课桌,准备收学生授课,他想这样既可以居家写书。又有学费可以补贴家用——他竟然不大想去重庆的复旦任教。在祖父的敦促下。他才决定去复旦。
  当时父亲只有29岁,复旦有老师和学生称他为“娃娃教授”。他在复旦任教授4年整,被校长聘为复旦出版研究委员会委员、复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并主编学报,学校还特派了一名助教协助他。
  1956年父亲得知杨树达先生在大陆去世后,为了启导后人,也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四处搜集杨先生的著作,亲自主编杨树达的遗著《积微居丛书》,1971年5月由台湾大通书局出版。
  父亲和杨树达先生结缘应该是1937年。这年父亲24岁。他在北京写成《史记会注考证驳议》一文,请教当时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的杨树达先生。杨树达先生看完文章后盛赞父亲说:“得宁乡鲁实先书,寄示所撰《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凡二万余言。闻见甚博,且通历法,未易才也。”《史记会注考证》是日本汉学家泷川龟太郎费时20年,广泛搜罗古籍资料撰成。当时日本学术界自诩为空前之作。父亲看后,认为这本书差错很多。就检阅有关书刊1600多种后写下《史记会注考证驳议》。文章中他列举《史记会注考证》“体例不精、校刊未善、采辑未备、无所发明、立说疵谬、多所剿窃、去取不明”等7个方面进行批驳。
  父亲短时间里就看完1600多种书刊。和他看书的速度非常快有关。他在北平图书馆平均每天读10本书。他说过:“我读史书养惯了观其大略。”父亲是从17岁开始系统且夜以继日地自学的,除继续认真地翻阅家藏和外借的典籍外。主要致力于史籍。他只用1年8个月的时间就读完了二十四史。
  父亲从小就很聪明,祖母在他3岁的时候就教他认字。他9岁的时候写的文章就让一些老先生惊叹不已。他不喜欢学校教育。15岁的时候考进过明德中学。只读了几个月,就嫌学校校规太多而且科目也很多,而且经常因为老师不能回答他的问题而顶撞老师。他说:“天下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坏的将领;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糟糕的老师。”学校觉得他“桀骜不驯”。让他退学了。他退学后,常年在部队里的祖父很生气,让父亲回乡看牛。祖母因为一直和父亲在一起,知道父亲学有专注,不适合学制教育的约束,便变卖首饰,买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带父亲回老家自学。
  当时老家的清末秀才周渭舫先生(曾任湖南第一师范夜学主任)在办学馆,他家里藏书较多,又是祖母的本家。祖母便让父亲到周家学习。在周先生近两年的指导下,父亲认真读完了他家的经史书籍,还借阅了附近周恢初先生家收藏的大量典籍。
  父亲和母亲结婚是1932年,当时伯祖父鲁涤平(1887-1935,1928年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病逝前为南京军事参议院副院长)担任浙江省主席,很喜欢我父亲。杭州有个文澜阁(清朝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他说可以让父亲去那看典籍,于是父亲结婚才10天就去了杭州。在杭州两年,他读完了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的大部分。后来族叔祖父鲁荡平(时任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常委兼宣传部长)又把他介绍到北平图书馆自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产业是新兴支柱型产业,已经成为了国际间重要的竞争战场,在这个战场里没有硝烟没有战火,但是失败的一方却要付出民族覆灭一般的代价。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中国从政府机构层面开始进行战略布局,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要努力谋求与文化产业之间达成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单位 群众文化 共赢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
期刊
对于一个有追求的吃货来说,吃早餐不是为了饱,而是嘴巴馋。长沙早餐古早的有米粉、撩饭,特色油炸货有葱油粑粑、红薯饼,外来的有杭州小笼包、沙县小吃,至于面条,进入长沙人早餐的时间其实算不得长。  郭江最喜欢光顾通泰街里那家无名自助稀饭铺,三元一位,白粥一碗。有十个配菜随心选择:烧辣椒、香干丁、萝卜丁……每人只能打包一次带走。前提是允許你吃饱喝足。  不去稀饭铺的早晨,他的早餐一般在家附近解决,“无外乎
期刊
[摘 要]群众文艺团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尤为重要的服务对象,也是百姓参与文化活动以及创造和分享社会文化果实的重要体现。广州市由于地域、气候等特性,外来文化快速传入与融合,使群众文化发展蓬勃,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底蕴。多年来,全市群众文艺团队不断发展,活跃于城市的每一个街道和社区,是城市面貌的重要写照,在群众文娱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笔者通过分析、调研,认为广州市在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发展方面有良
期刊
有这么一群人,以手机为职业,他们的24时与普通上班族不同,而是与受众的兴奋时间挂钩。记者分别采访了购物直播、游戏直播和企业直播的从业者,试图窥得一些“爆红”的秘密。  8:30  孙晨每天早上8点半就起床了,对网络直播这行而言。他起得够早的。他是企业直播公司“小红帽”的创始人,此前有十年媒体从业经验,创业是因为他有一天坐在马桶上看新闻,突然意识到传播媒介可能又要转风向了,继手机阅读之后。手机直播可
期刊
[摘 要]舞蹈,是一门用肢体语言表达的艺术。每个舞蹈的种类都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性及文化背景,中国古典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其曲折的发展历程。当下的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古代传统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来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一阴一阳之谓道”(出于《周易·系辞上传》),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它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并且对中国千百年来的各个文化领域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
期刊
疥虫  曹溪的金孟常是个近视,一寸以外就看不清了,而眼皮底下的东西却能细察入微。到了七十多岁仍是如此。有一次遇到一个身患疥疮的人,非要帮人家找他疥疮里面的小虫不可。据他说,那些疥虫也分雌雄和老少,雄的下巴长胡子,一根根的能数出来;少的色泽较白,但嘴有点黑。(译自钮琇《觚腊》)  王琨善啖  王琨这人的来路不明。康熙四十年,他曾跟人说起过他的经历;自称原来是趙良栋将军麾下的一名官差,赵将军交给他三万
期刊
[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和内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数字文化馆建设应围绕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两方面开展。资源库建设是数字文化馆的基础,也是最大的难题。当前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缺少统一标准指引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当前数字文化馆建设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谈谈个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 数字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
期刊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旅游业和演艺业相结合,形成新兴的旅游剧目。各地纷纷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卖点,推出各类旅游剧目,大投入、大规模、大制作的旅游演艺品牌相继出现,这时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切入点的民族旅游演绎精品剧目,在发展中受到各地的青睐。在全国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旗)中,《印象山哈》作为首部畲族题材的旅游剧目,由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在2014年推出,并已实现常态化演出,在推出过程中各
期刊
[摘 要]舞蹈教学活动是身体动作与心智技能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针对高校非专业舞蹈艺术团体,他们在意识、兴趣、动机及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更需要得到理解、尊重和激励。舞蹈教育以其独特的情感特性、审美内涵、意志品质,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庖代的积极浸染。舞蹈社团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当代高校生的文艺修养和精神风貌;承载着将校园文化推向社区、社会及公益事业的希望及责任。  [关键词]舞蹈教育 思维 情感 意志
期刊
几个小匠耗时半年,一起完成了一件占地5000平米的作品。在此之前,他们“一人拿一把锯子在那里玩”,为完成高难度的木头拼接各门心痒手痒。现在,他们把这件共同作品命名为“几个木匠”。  “几个木匠”位于韶山南路旁一座棒棒糖颜色的水塔下面,占地5000平米。主要建筑是曾作为汽修厂的两栋老厂房。为了突出木作工场的身份,也为了抹去40多年来不同使用者在建筑身上留下的痕迹,27吨芬兰松木、16万颗螺丝钉出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