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三境界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_yang_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可能是作文教学劳而寡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作文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让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更在于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从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作文教学要致力于关注写作过程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然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根据学生写作实际,结合自己多年作文教学,提出几点想法,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化。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还是沿用过去那一套模式化教学,即“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未能很好践行新课程“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这一理念。且这种现象带有很大普遍性。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应尽量消减学生写作难的厌烦、畏惧心理,学生写作兴趣不断提高,作文拖拉现象自然减少了。
  2.教法单一化。教学中重视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作文内容的指导。也就是说,对写作教学只突出了它的文学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和实用性。把写作看作是一种技巧,而不是一种能力是极其错误的。有限的几节作文指导课都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除指导学生如何写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3.评价偏向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标准和手段不合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强调更要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只看重其文学性,只重视写作技巧。评价手段更不合理,只有教师单向打分,以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唯一标准,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参与评价。
  4.作文写作“产品”化。教师只看文本,不问情境。这种写作教学只关心是否写出了“好产品”。衡量这产品“好”的标准往往是一般通用文章的指标。至于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境下写的,写给谁的,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何用,一概不考虑。
  5.批改写作脱节化。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往往要求学生为作文而作文,教师“精批细改”,教师撰写的评语往往流于“例行的套话”和“正确的废话”。基本属于无效的劳动。
  这种不考虑写作目的、对象、动机和实际用途的写作。除了应付作业和考试外,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它最终成了一种教学生写假话、套话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伪圣化”畸形人格。这严重违背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现代教育的宗旨,也不符合新课改表达交流的要求。
  二、作文教学改革尝试
  “吾手写吾心”此乃一境界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许多作家关于写作有过深刻阐述。如鲁迅说:“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用自己的脑袋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大师们的所言告诉我们写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是表达自我的过程。写作要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吐露自己的心里话,抒发自己的真感情。写作决不是言语的堆砌、拼凑,而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展现。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故一个班级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应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学生们虽然拥有共同的素材库,写作却是根据各人的立意,选取适合自己的素材去表情达意,进行写作。写作中倡导“个性”,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生理和遗传等先天因素影响,但主要是在后天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学生的个性形成正在发展期,尚未成熟与定型。教师应该珍惜学生呈现出来的每一点个性倾向,提倡“写出自己”,而不应强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2.还应看到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观念形态等方面没能够与之协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甚至浮躁,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个性理解也容易产生一些偏颇,比如强调“张扬”而贬低“平和”等。在写作方面,则容易强调“独特”而忽视“朴实平稳”。
  “读书破万卷”此乃二境界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阅读量增加到10万字。学生课本上文章自然要求读熟。除了课本外,还须读更多课外书,而且也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读懂主要内容。“要想马儿跑,得给马儿喂草”。因此,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摘录好词佳句,充分利用谈天说地,交流读后感受,体会成语寓言,千古流芳诗文词句,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等。为了促进学生语言积累,笔者在班级掀起“读千古美文,塑美好人格”活动。专门设立日积月累本,鼓励学生每天熟记成语,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每周会讲寓言故事。厚积才能薄发,每次习作,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并且指导恰当运用,看谁用的优美词句多,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学生感兴趣作文,乐于写作。
  “为有源头活水来”此乃三境界也。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能把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这就克服了为作文而教作文学科本位弊端,构建了向生活开放模式,给学生表达创造了更为广阔空间。作文更贴近学生生活,让作文反映学生生活,重要的是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锻炼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有了“作文就是生活感受”,那么作文便水到渠成。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作文教学必须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时要紧紧抓住学生激情写作的“引燃点”,这一“引燃点”有时便是学生阅读课文与自己生活体验的“接触点”。抓住了“引燃点”,往往就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灿烂火花。
  实践证明: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在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观念去框范学生,其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写作中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逐渐搞好作文教学。
  写作与生活,如同空气之于鸟,水之于鱼,但写作还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虚构。主要是创造想象,即不依现成的描述,在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的基础上,独立创造出新形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描述想象对写作的意义:“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想象使作者能清楚地“看到”要描绘的形象,“预见”的未来,帮助作者突破时空、经历界限,开发无穷无尽的新鲜乃至奇特的材料。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 作文教学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生活,激励学生多练笔.并要在作文教学训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读、写相结合,以及时反馈和鼓励评价为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作文教学的优化效果。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①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章熊 《关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0期。
  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④张彬福、王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东乡县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定风波》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是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野外出游,突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发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劝导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而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与晴天更是一种大彻悟,大境界。  作为教学名篇,历来不乏大量的文本分析和教学设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中有规律可循。同样,一个时代文人也有一个时代文人的整体精神风貌,这种群体呈现出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精神气质就是文化人格。中学语文教师若能抓住同一时代文人的文化人格特征进行教学,势必能起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因此,为了让学生的成长拥有更多的养分,语文教师有必要从广阔的中国古典文化中来汲取营养,从而以文化人格探析来引领中学古典文学教学,下面以中学语文教材
“水下风筝”被拴在海底,并通过潮汐流产生出连续不断的能量。据悉,每一个“深绿”涡轮机可产生出高达500千瓦的电力。由于潮汐流比风更加稳定,因此这种涡轮机产生的能源比风力发电产生的能源更加稳定。    瑞典汽车制造商萨博公司旗下的Minesto公司最近研制出一种被命名为“水下风筝”的涡轮发电机。  这种“水下风筝”的翼展为12米,它被放在水面下20米的地方,以防止与海洋航行相冲突。“水下风筝”装置了
在我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人人达标”的活动中,我上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文中杜甫的《客至》一诗。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会用”,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又给这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客至》。围绕这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例学《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  3.归纳诗歌鉴赏的方
书  有时也会降价  但其所承载的知识是不会降价的     复写纸  沿着别人的脚印走路  永远不会找到新的矿藏     眼 睛  可容纳偌大的世界  却惧怕微小的尘埃     舌 头  再大  也在嘴里     脚 印  只有走过泥泞道路的人  才能留下深刻清晰的足迹     跨 栏  看似一道道横在面前的障碍  可它能让你跨跃得更高更远     木 耳  莫道“朽木不可雕也”  且看“化腐朽为
作文教学历来都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目前,一提到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老师大多摇头叹息;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学生们都叫苦连天,这是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我认为:作文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随意性、无序性是重要的原因。而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训练内容不切合实际,其不可操作性以及写作技巧的指导没有得到重视,写作指导忽略了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建构过程,也与这种现状的形成有极大关系。如何改变这种
日本海军的最后一战  1942年,日本海军接连遭受了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的失利,主力部队损伤惨重;1942年,以美军为首的盟军部队逼退了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日军;之后的一年多里,东南亚被日本霸占已久的殖民地一处处被盟军解放;1944年6月,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附近再次挫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至此,日本的东侧和南侧几乎全被封死,只剩下菲律宾海域一条连接本土和东南亚的大动脉。  这时的日
口述|管谟贤(莫言大哥) 采访|华超超(特约记者) 整理|林鹭萍(实习记者)  把自己弄漂亮了  我们家的成分是中农。解放以后,不断进行阶级斗争,后来越来越厉害了。  当时要养活我们这样的大家庭,压力很大。全劳力一天工分十分,莫言刚开始的时候连半劳力也算不上,每天就割草,割了草以后交到饲养室,给你过过秤,给你记工分,哪一天割少了回到家里就挨骂。  莫言五年级就不上学了,被学校开除了。原因是造反,这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力作之一,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笔者对这一名篇进行备课时,心想,如果按照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来上似乎也无不可,可总觉得毫无新意可言,如何对现状有个突破?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巧妙的切入点并借此而使全文的解析条分缕析呢?  笔者研读文本之后,一个句子赫然跳入眼帘——“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照理,一个人的离世是值得怜惜的,为何
近日,美智库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发布报告《网络中心战领域的5G技术:传感器饱和理论》,提出5G技术的进步需要美军重新审视当前战场数据搜集的理念,数以千计的微型传感器互连可以更真实地感知战场空间;当前情报数据浪费问题日益严重,基于5G技术的传感器饱和理论可提供一个反直觉的解决方案。产生背景  在数字革命和数据传输、处理、存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信息将在战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美国拥有远程精确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