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5例疗效分析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dov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钢板内固定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6-0721-02
  中图分类号:R 681.8文献标识码:B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致残性损伤,它经常发生在体力劳动者和机动车事故中。由于覆于后足周围的软组织较薄,肌肉不多等原因而使跟骨骨折的治疗比较棘手。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应用解剖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5例,效果较好。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共45例,男性38例,女性7例,年龄26~52岁,平均38.7岁。45例中,右侧19例,左侧23例,双侧3例。摄CT及跟骨侧位片、轴位片后根据Sanders分类,Ⅱ型15例(ⅡA型4例,ⅡB型6例,ⅡC型5例),Ⅲ型22例(ⅢAB型7例,ⅢAC型10例,ⅢBC型5例)例,Ⅳ型8例。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38例,机动车撞伤7例。合并有胸腰椎骨折6例。
  2.手术方法 ①以石膏托固定患足于轻度内翻位并抬高,应用止血药及消肿药。每日清洗足部,对有足癣者积极治疗,待肿胀减轻、消退后手术治疗。
  ②对合并胸腰椎骨折
  者采用全身麻醉,其余病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侧卧位,患侧朝上,双侧跟骨骨折者,如髋关节活动度良好则取俯卧位。使用止血带。应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口锐性切开直接到骨,远端到达腓骨肌腱区,仔细分离在肌腱浅层的腓肠神经,切开自跟骨骨膜的全层皮瓣并提起,并见距骨下关节。③以两根克氏针固定于距骨上,维持皮瓣拉开并且没有过度的张力。首先复位关节面,必要时将跟骨外侧壁之骨皮质掀开,以便观察关节面。④将关节面逐步复位,以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证实关节面复位平整后,以解剖钢板贴附于外侧。解剖钢板要有足够的强度以纠正内翻,其上支可以阻止后关节面的压缩。螺钉拧入固定的最佳部位有:跟骰关节面的软骨下骨、跟腱止点附近的软骨下骨、载距突的致密骨。⑤放置引流管后闭合切口,不加压包扎切口以免肿胀对皮瓣产生压力。⑥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术后第2天开始行踝关节的主动非负重活动。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65分钟(45~80分钟),术中出血平均150毫升(120~360毫升),术后引流平均120毫升(80~190毫升)。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9个月,平均15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出现切口裂开3例,感染2例,其中4例经清创换药后愈合,一例深部感染病例于术后三个月时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物后愈合。术后当时、术后1、2、3、6个月分别摄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骨折术后稳定性。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评分系统[1],综合患者对疼痛主观感觉、功能恢复、运动情况等方面评价,结果优23例(51.1%),良14例(31.1%),可8
  例(17.8%)。优良率82.2%,优良病例能适应正常工作、生活。晚期出现距下关节疼痛、影响行走2例。
  
  讨论
  
  1.手术适应证及解剖钢板固定的特点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致残性损伤,损伤机制通常是距骨撞击跟骨的轴向力量,造成斜形的骨折线,并常引起多个继发骨折线。伴发脊柱骨折者约占跟骨骨折的10%~15%,故应对患者作全面检查。对SandersⅠ型跟骨骨折可选择保守治疗或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多选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此术已成为大多数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其术后优良率为66%~88%。手术最好在软组织肿胀开始消退时施行,如有水庖形成则需待水疱愈合、后足皮肤褶皱征为阳性后再手术。跟骨多为松质骨,骨折后骨质破坏较重,应选择合适的螺钉固定点。通过三点固定即跟骨前部或骰骨、载距突和跟骨结节,使破损的跟骨外侧壁通过钢板与前内侧骨折块获得有效而可靠的整体固定[3]
  跟部软组织条件较差,易出现皮肤坏死、切口裂开等,植入物应体积小、可塑性好、且具有相当的强度。解剖钢板具有如下特点:①其特殊形态能固定跟骨各处骨折,维持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处骨折的稳定,还能根据需要塑形,特别其前端“T”形结构能很好的支撑跟骰关节处骨折。②钢板体积小,厚度约2 mm,植入后局部体积的变化不明显,有利于减少软组织张力。③解剖钢板结构坚强,固定强度大,钢板后部的斜柱可有效增强钢板的稳定性及强度,对关节面形成有效的支撑[3]。钢板上有较多可供螺钉固定部位,以适应不同类型跟骨骨折固定需要。术后一般可免除外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发生踝关节、距下关节僵硬。
  2.手术复位与内固定的具体步骤
  在高能量损伤中,跟骨结节关节角的实质性破坏、足跟变宽、距骨变平、相邻多块骨骨折等复位、固定比较困难。原则上复位应按从前向后、从内到外的步骤进行。第一步首先恢复前内骨块与载距突骨块的正常对位。第二步是通过掀开跟骨外侧壁骨折片显露后关节面骨块,复位跟骨结节骨块与载距突骨块。第三步将后关节面内侧骨块复位至载距突骨块,再从内向外逐一将后关节面骨块复位。第四步,将前外骨块复位,重建跟骨的跟骰关节面及外侧柱。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强调后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的重要性,并证实其是决定长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后关节面的复位成为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重点,其复位标准也在逐渐提高。部分患者复位后的后关节面在X线透视下显示平整,但关节镜检查却可显示仍可存在1~2 mm的台阶。骨折复位时要注意纠正后足外翻畸形和跟骨水平轴向外侧成角。复位后的关节面骨折间隙和台阶应<1 mm,关节内游离的骨或软骨片应及时取出。塌陷的后关节面骨块复位后,其下方常出现骨缺损区,是否植骨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跟骨以松质骨为主,血液循环丰富,骨愈合能力较强,因此除非有严重缺损,否则无须植骨;但亦有学者认为对严重缺损且内固定并非十分坚强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应予植骨。一般认为植骨的指征是骨缺损大于2立方厘米或用长螺钉固定难以维持后关节面骨折复位[2]。本组病例未植骨,但对骨折粉碎较严重病例负重时间在术后12周,术后未发现有明显的复位丢失。
  3.并发症原因及其应对的处理办法 术后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切口延迟愈合、感染和疼痛。
  切口延迟愈合与切口皮肤的过度牵拉或切口局部皮肤条件差有关[5]。本组跟骨手术采用外侧“L”形切口。跟骨外侧“L”形切口有许多优点:对跟骨外侧壁、后关节面、跟骰关节显露良好;沿跟骨外侧动脉及其吻合支供给区域的边界切开,可减少术后切口皮缘坏死、裂开。腓肠神经在腓骨肌腱区经过切口的水平支,位置浅表,易损伤,避开腓肠神经及腓骨肌腱,可减少损伤腓肠神经及发生腓骨肌腱炎的概率。本组有3例切口延迟愈合病例,分析原因为骨折粉碎较重,手术时间长,并需较大手术野暴露,以致切口皮瓣过度牵拉、长时间牵拉有关。术前将患足置于轻度内翻位有利于减轻切口部位皮肤的挛缩。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感染率,但内固定手术仍存在一定感染率。在肿胀消退后再手术,术中解剖不使用电刀以避免组织过多损伤,保证软组织无张力地覆盖内固定物,并且术后充分引流血肿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足部皮肤易出现肉眼不易察觉的小伤口,足趾趾蹼间常有汗液浸渍,也容易引起感染,故因注意足部的皮肤清洁。本组有2例感染,均发生于原有足癣者,其中1例为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另1例为深部感染,待骨折愈合并取出内固定物后方愈合。
  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是导致跟骨关节内骨折后期疼痛的重要原因。本组2例慢性疼痛患者为Ⅳ型骨折,出现疼痛时摄片显示有距下关节炎,疼痛导致日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有轻微改变,但随访时间尚短,未作进一步处理。骨折复位和固定不良导致跟骨轴线和负重力线改变是引起距下关节炎的重要原因,因此术中需重视骨折的解剖复位和有效固定,并结合术中透视确认复位。术后抬高肢体以利消肿,并在非负重下早期活动踝、足,配合理疗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三周后扶拐下患足部分负重,至12周时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则可恢复一般工作。但粉碎严重之骨折病例负重则推迟至12周再进行。
  
  参考文献
  [1]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1-243.
  [2]俞光荣,燕晓宇.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38-139.
  [3]杨贵勇,朱守荣.骨科标准手术技术丛书·足与踝分册(第二版)[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40-443.
  [4]王宏川,庞贵根,马宝通.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336-337.
  [5]曲家富,曹立海,孙 洋,等.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83-85.
  (收稿日期:2008-08-01 修回日期:2008-11-03)
  (编辑:崔群飞)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  方法 8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螺旋CT脑血管减影成像,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到减影图像,对减影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颅内血管情况。结果 8例自发性SAH中,2例为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为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结论 16层螺旋CT发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敏感,可作为一种首选的
期刊
【关键词】小脑出血;临床特点;治疗方式  文章编号:1003-1383(2006)06-0667-01  中图分类号:R 743.34文献标识码:B  小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出血部位及患者的发病前的状态等,这些是人们的主观所不能控制的因素,但在同样病例面前,治疗方式选择得当,无疑是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促进临床康复的主要因素[1]。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肺癌脑转移瘤的CT表现特征。  方法 对32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为肺癌脑转移瘤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中,鳞癌14例、腺癌15例,其它类型3例。转移瘤大小为0.5~5 cm。脑内共见转移瘤灶82个,位于大脑皮层或皮层下方70个,后颅凹9个,基底节区、室管膜下、桥脑各1个。平扫呈低密度12例,等密度7例,高密度2例(瘤内出血),混杂密度11例。增强扫描呈
期刊
【摘要】 目的 了解血液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分析住院的29例血液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并与同期住院的单纯肺结核40例和单纯血液病30例相比较。结果 血液病合并肺结核组与单纯血液病组、单纯肺结核组比较,CD3+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增高(P<0.05或0.01)。结论 血液病合并肺结核患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治疗疗效。  方法 选择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胺碘酮+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43例仅给予胺碘酮治疗,随访1年,观察心房颤动发作时及转复窦性心律后1月、6月、1年时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变化水平及房颤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房颤动的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心房颤动发作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ISO9000族标准在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  方法 采用2000年版ISO9000族标准体系,于2003年开始运用于护理质量管理,改进原护理质量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建立健全有效的文件化护理质量管理新体系。结果 编写的质量管理文件简捷、直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规范护理质量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结论 ISO9000族标准用于护理质量管理是完全可行的和必要的,能更新质量观念,提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有效、安全、简便的亚低温疗法。  方法 对入住ICU颅脑疾病患者200例分别应用改良冰敷(129例)、冰毯(71例)降温的治疗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 改良冰敷组总有效率为89.1%,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冰毯组总有效率为90.1%,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3%。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冰敷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冰毯组(P<0.01)。结论 改
期刊
【关键词】 胆总管;一期缝合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6-0719-02  中图分类号:R 657.4..+2文献标识码:B    胆总管探查术是普外科的常见手术,置T型管引流术式已有上百年历史,这种经典术式对胆道感染,残余结石有确切疗效,但放置T管也给患者带来一些不便且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甚至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T管意外脱落,拔管后窦道愈合不良,出现胆瘘、胆汁性腹膜
期刊
【关键词】 结肠途径治疗机;慢性习惯性便秘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6-0716-02  中图分类号:R 656.9文献标识码:B    慢性习惯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由于结肠内粪便运行速度慢,存留时间长,水分在肠腔内过分吸收,致使粪便干结而造成便秘。目前临床上一般以缓泻剂、中成药及灌肠等手段来治疗便秘疗效不佳。我科使用北京智立医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IMS-100A结肠途径治疗
期刊
【关键词】老年;吸入性肺炎;ARDS  文章编号:1003-1383(2006)06-0690-02  中图分类号:R563.8047文献标识码:B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由多种病因引起,如严重的烧伤、创伤、休克、肺部严重感染及肺内肺外因素,其中以吸入性肺损伤最为常见。临床上以急性进行性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为特点,主要表现为弥漫浸润肺顺应性降低,氧运转障碍,PaO2严重降低的急性呼吸衰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