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整个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人性的探寻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五四”时期,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更是透漏出他们对这一主题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人性;现当代文学;
如同整个现代化事业一样,中国的文学现代化也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革自身传统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的,尤其体现在特殊的“五四”时期。大规模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现代意识的确立。因此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都对人性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基于我对这个时期作家作品的学习,我想以鲁迅、许地山和老舍三位作家为例。
一、鲁迅先生对人性的理解。
从中学阶段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陆续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了。所以第一个,我想从鲁迅先生谈起。印象中,鲁迅先生言辞犀利、冷眼看待睥睨世事,也对人性有着独特而又深刻的理解。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理解可以粗略分为四种情况。
(一)对纯真美好的自然人性的赞美、热爱、怀恋与追求。
其实不难发现,在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中,都掺杂着他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与追念。无论是《故乡》中少年闰土的憨厚淳朴与善良,让他常常回想起他们深夜月光下一起刺猹的美好往事;还是《社戏》中仗义质朴而又善良的双喜与阿发,都常常勾起鲁迅先生对乡下充满温暖人情味和无限生机与情趣的怀念。这也就透露出了鲁迅对人情感友好淳朴温厚的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向往,对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味的憧憬与追求。然而现实是冷酷无情的,无论是少年热情淳朴善良的闰土,还是仗义友好的双喜与阿发,都难逃对鲁迅先生恭恭敬敬称一声“先生”的命运,这就令鲁迅先生感到非常的痛心,在他看来是封建社会以及封建礼教对“他们”的摧残,导致了“他們”之间产生了隔膜,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二)对麻木冷漠,愚昧无知人性的揭露与批判。
“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孔乙己、痛失爱子却被逼迫捐献门槛来赎改嫁之罪的祥林嫂、愚昧无知不醒悟,麻木健忘无羞耻的阿Q,无一不体现着旁观者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封建社会的病态与腐朽。更是充斥着鲁迅先生对麻木不仁、冷漠淡薄、愚昧无知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但是与此同时,也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当时封建社会受害者的同情却又无奈
(三)对当时封建社会受害者的同情却又无奈。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对他们态度的最好写照。他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可怜孔乙己的悲哀,怀念闰土的淳朴善良,但却对冷酷社会对他们的摧残无可奈何,更对他们的“认命”感到无可奈何。
(四)对觉醒者理解与革命者的热烈赞扬。
人醒了无处可走”鲁迅文学作品中觉醒者的形象即使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革命者夏榆坟头上的那一圈红白的小花,便是革命者最终取得胜利的希望的曙光,革命者值得被所有人尊敬与赞美!
二、许地山先生对人性的审视。
然而,同样在“五四”时期的许地山先生,对于人性的理解和鲁迅先生就是截然不同的。许地山先生并没有直接批判与揭露人性的劣根,而是站在一个弱者的角度审视社会乃至身边发生的一切。在我看来他对人性的理解可以大致三个方面。
(一)对弱者的同情。
第一个方面,他忖身推人同情弱者,对人性充满了现实却又理解的色彩。《铁鱼的腮》里雷先生对带着两个孩子逃难妇女的收留、《东野先生》对烈士孤儿的抚养以及《人非人》里陈情对烈士母亲的赡养,都体现了他对“善”与“同情”“感化”力量的阐述。
(二)对人性的定义。
第二个方面,他认为人性是痛苦与孤独的产物。《人非人》中的陈情赡养烈士母亲却被其怀疑吞了资金,还被旁观者因为出卖肉体而嘲笑。《缀网劳蛛》里的尚洁无私救助窃贼却被丈夫亲友怀疑与窃贼偷情,《海上孤星》中的小女孩与苦难相依》......种种的种种,都体现了许地山对人性痛苦与孤独的理解。善良的人不被理解,肉体是痛苦的,精神更是孤独的。温暖的人性在不断地与孤独痛苦的斗争中逐渐逝去直至彻底幻灭!
(三)人性生存的荒谬性。
第三个方面,他认为人性的生存是荒谬的。官成惜为了乡村女教师,变成了独立的新女性。尚洁最终被丈夫重新接回家中,春桃理所当然的与男友与前夫共同生活......无一不体现了现实与荒诞的 互相依偎与存在。
三、老舍先生对人性的展示。
说起“五四”时期的作家,老舍他是,却也不是。因为他虽然处在那个时期,但是却并没有卷入“五四”文学革命的漩涡中,而是采取了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但是,老舍对于人性的理解也是独到而又令人叹服的。在我看来,老舍对人性的理解是全方位的,他不是仅仅展现人性的善,也不单纯批判的恶,而是对人性进行了一个客观而又全面的展示。以我拙见,他对人性的理解也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对人性善良与美好品质的展现、对人性丑恶的揭露、对人性复杂的分析以及对人性异化的无奈。
《大悲寺外》黄监学的无私奉献,慈悲为怀,宽恕善良与无私奉献,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四世同堂》中西崽约翰自恃清高,崇洋媚外,吃里扒外,残害妇女,卖女求荣,满脑子只有升官发财而甘当洋人的奴才却对自己的同胞充满了歧视,处处透漏着人性贪婪自私的丑陋。然而人性从来都不是单一纯粹的,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通常是复杂而又鲜活的。《骆驼祥子》里的虎妞尽管被祥子描述的泼辣奸诈,丑陋可怕,但是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眼光的无所畏惧,对门第观念的置之不理等,既有人性的美好,但更多的是人性复杂的展现,人性的复杂在她身上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她是鲜活的,更是经典的。与此同时,他的丈夫祥子,从一开始的积极向上、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走向了堕落。老舍对这种人性异化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对城市文明、社会战乱、动荡环境对人的摧残与异化的分析与反思。
同一个时期,不同的作家对人性的理解确是不同的,这也恰巧说明了人性的特征是多面且复杂的。在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人性的善良、人性的丑恶、人性的复杂还是由于时期不同而对人性不同的塑造,这些的总和,往往才能诠释出真正的人性!
作者简介:章馨怡(2000.4——),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人,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类专业 本科生
关键词:人性;现当代文学;
如同整个现代化事业一样,中国的文学现代化也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革自身传统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的,尤其体现在特殊的“五四”时期。大规模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现代意识的确立。因此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都对人性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基于我对这个时期作家作品的学习,我想以鲁迅、许地山和老舍三位作家为例。
一、鲁迅先生对人性的理解。
从中学阶段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陆续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了。所以第一个,我想从鲁迅先生谈起。印象中,鲁迅先生言辞犀利、冷眼看待睥睨世事,也对人性有着独特而又深刻的理解。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理解可以粗略分为四种情况。
(一)对纯真美好的自然人性的赞美、热爱、怀恋与追求。
其实不难发现,在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中,都掺杂着他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与追念。无论是《故乡》中少年闰土的憨厚淳朴与善良,让他常常回想起他们深夜月光下一起刺猹的美好往事;还是《社戏》中仗义质朴而又善良的双喜与阿发,都常常勾起鲁迅先生对乡下充满温暖人情味和无限生机与情趣的怀念。这也就透露出了鲁迅对人情感友好淳朴温厚的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向往,对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味的憧憬与追求。然而现实是冷酷无情的,无论是少年热情淳朴善良的闰土,还是仗义友好的双喜与阿发,都难逃对鲁迅先生恭恭敬敬称一声“先生”的命运,这就令鲁迅先生感到非常的痛心,在他看来是封建社会以及封建礼教对“他们”的摧残,导致了“他們”之间产生了隔膜,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二)对麻木冷漠,愚昧无知人性的揭露与批判。
“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孔乙己、痛失爱子却被逼迫捐献门槛来赎改嫁之罪的祥林嫂、愚昧无知不醒悟,麻木健忘无羞耻的阿Q,无一不体现着旁观者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封建社会的病态与腐朽。更是充斥着鲁迅先生对麻木不仁、冷漠淡薄、愚昧无知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但是与此同时,也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当时封建社会受害者的同情却又无奈
(三)对当时封建社会受害者的同情却又无奈。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对他们态度的最好写照。他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可怜孔乙己的悲哀,怀念闰土的淳朴善良,但却对冷酷社会对他们的摧残无可奈何,更对他们的“认命”感到无可奈何。
(四)对觉醒者理解与革命者的热烈赞扬。
人醒了无处可走”鲁迅文学作品中觉醒者的形象即使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革命者夏榆坟头上的那一圈红白的小花,便是革命者最终取得胜利的希望的曙光,革命者值得被所有人尊敬与赞美!
二、许地山先生对人性的审视。
然而,同样在“五四”时期的许地山先生,对于人性的理解和鲁迅先生就是截然不同的。许地山先生并没有直接批判与揭露人性的劣根,而是站在一个弱者的角度审视社会乃至身边发生的一切。在我看来他对人性的理解可以大致三个方面。
(一)对弱者的同情。
第一个方面,他忖身推人同情弱者,对人性充满了现实却又理解的色彩。《铁鱼的腮》里雷先生对带着两个孩子逃难妇女的收留、《东野先生》对烈士孤儿的抚养以及《人非人》里陈情对烈士母亲的赡养,都体现了他对“善”与“同情”“感化”力量的阐述。
(二)对人性的定义。
第二个方面,他认为人性是痛苦与孤独的产物。《人非人》中的陈情赡养烈士母亲却被其怀疑吞了资金,还被旁观者因为出卖肉体而嘲笑。《缀网劳蛛》里的尚洁无私救助窃贼却被丈夫亲友怀疑与窃贼偷情,《海上孤星》中的小女孩与苦难相依》......种种的种种,都体现了许地山对人性痛苦与孤独的理解。善良的人不被理解,肉体是痛苦的,精神更是孤独的。温暖的人性在不断地与孤独痛苦的斗争中逐渐逝去直至彻底幻灭!
(三)人性生存的荒谬性。
第三个方面,他认为人性的生存是荒谬的。官成惜为了乡村女教师,变成了独立的新女性。尚洁最终被丈夫重新接回家中,春桃理所当然的与男友与前夫共同生活......无一不体现了现实与荒诞的 互相依偎与存在。
三、老舍先生对人性的展示。
说起“五四”时期的作家,老舍他是,却也不是。因为他虽然处在那个时期,但是却并没有卷入“五四”文学革命的漩涡中,而是采取了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但是,老舍对于人性的理解也是独到而又令人叹服的。在我看来,老舍对人性的理解是全方位的,他不是仅仅展现人性的善,也不单纯批判的恶,而是对人性进行了一个客观而又全面的展示。以我拙见,他对人性的理解也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对人性善良与美好品质的展现、对人性丑恶的揭露、对人性复杂的分析以及对人性异化的无奈。
《大悲寺外》黄监学的无私奉献,慈悲为怀,宽恕善良与无私奉献,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四世同堂》中西崽约翰自恃清高,崇洋媚外,吃里扒外,残害妇女,卖女求荣,满脑子只有升官发财而甘当洋人的奴才却对自己的同胞充满了歧视,处处透漏着人性贪婪自私的丑陋。然而人性从来都不是单一纯粹的,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通常是复杂而又鲜活的。《骆驼祥子》里的虎妞尽管被祥子描述的泼辣奸诈,丑陋可怕,但是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眼光的无所畏惧,对门第观念的置之不理等,既有人性的美好,但更多的是人性复杂的展现,人性的复杂在她身上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她是鲜活的,更是经典的。与此同时,他的丈夫祥子,从一开始的积极向上、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走向了堕落。老舍对这种人性异化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对城市文明、社会战乱、动荡环境对人的摧残与异化的分析与反思。
同一个时期,不同的作家对人性的理解确是不同的,这也恰巧说明了人性的特征是多面且复杂的。在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人性的善良、人性的丑恶、人性的复杂还是由于时期不同而对人性不同的塑造,这些的总和,往往才能诠释出真正的人性!
作者简介:章馨怡(2000.4——),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人,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类专业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