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众传播环境与傣族文化传统的变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wa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其中文化的发展也相对较快。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其逐渐融入大众文化,并且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傣族文化传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其算作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前社会的一个缩影,大众传播环境对于傣族文化传统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就当前来说,傣族文化传统在大众传播之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文化记忆的传统载体以及传承方式,随着学校教育与大众传播方式的发展逐渐衰退。再加上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相对深化,傣族文化传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已经被打破。目前,其也在不断借鉴且融入一些新的文化元素,这就形成了傣族文化传统的变迁。
  【关键词】:大众传播环境;傣族文化传统;变迁
  傣族文化传统是随着傣族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其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其民族的生活形式息息相关。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傣族也逐渐现代化,其文化传统受到了大众传播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傣族文化传统的变迁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大众传播环境相互融合的社会缩影。在这个缩影中,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傣族文化传统与大众文化的差异,但是,也能清楚的感受到,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傣族文化传统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就算傣族文化变迁是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但是,这也与其地域、经济等多个因素相关。因此,在论述大众传播环境与傣族文化传统的变迁关系时,不可一概而论。
  一、傣族居民的变化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其最终都将作用于对应区域的居民身上。因此,在傣族文化传统的变迁中,首先需要分析的就应该是作为受众的傣族人民。这就与著名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在对受众概念进行解释时,提到“作为群体的受众与作为市场的受众”。而这里定位傣族人民时,其实际上是符合两个受众的含义的。在傣族文化传统中,其是作为群体的受众;而在大众传播环境下,其则是作为市场的受众。
  (一)作为群体的受众
  丹尼斯·麦奎尔的理论中,作为群体受众其具有“由基于地域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许多相互交错的社会关系网所构成,‘大众’媒介则以不同的方式与这些社会网络相融合”的特征。傣族人民在虽然地域会存在差异,但是,其在本质上,都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与相似的文化程度,且在居住的社区内,彼此熟悉。这就是典型的群体型受众。而由于经济、交通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其在大众传播中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就使得其自身的群体文化活动,极少能够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而必须要借助于人际与组织来进行传播。这就类似于在传统的村落中,其召开村委会都是挨家挨户或者以广播的形式来进行通知,然后村民三三两两的来。这是一种有效但是小众的传播方式。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就目前的大众传播而言,其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社会、文化、商业。不同的属性倾向也会产生相应的传播观念,从而使得受众在整个传播中,对于文化的性质、地位与作用的理解不同。我国传统的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性,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逐渐产业化,再到后来科学技术相对发展,媒体产业化的概念逐步形成。我国媒体传播方式也相对改善,从最初的“口传”和“政治家办报”逐渐过渡到以大众需求为基础的时代。而且商业属性也在此种不断的完善。从大众传媒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受众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因为它是衡量生产与传播信息产品的大众传媒价值的重要尺度。而在傣族居民当前来看,其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地域等多种因素。再加上,当前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频道,其传播更加便捷。
  二、大众传播与傣族的文化记忆
  文化传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一个因素。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民族的信仰与精神文明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种能够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特质。这种特质,可以将其称为民族文化记忆。而表现与傣族文化传统中的,自然就是傣族文化记忆。通常认为,文化记忆是属于一个群体的心理感官的行为。也就是说,其又可以称为集体记忆。例如,在汉族发展的过程中,其儒家文化的演变,其实际上就是集体记忆的集中表现。这个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但是,其本质内容会保存。当然,其也会因为环境、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存在表现形式的差异,其可以称为:移风易俗。但是,在这个变化中,其必然会被该种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所有受众所认可。也就是,傣族人民其必然会认可该种记忆的变迁。
  而在社会经济与技术不断变更的背景下,大众传播方式有所轉变。傣族文化传统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其必然也要依靠该种传播方式来进行传播。虽然,其可能会因为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所接受的大众传播方式单一或者滞后,但是,其绝对是先进与最初始的传播方式。这个传播的过程,可以将其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就当前的教育而言,其就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之一。而且,该种形式也在傣族社会中逐渐繁荣,其作用相对积极。不仅提高了傣族的整体文化水平,也消除了大众传播对傣族的语言限制。使得文化与文化的交流更加具有可能。
  三、大众传播环境对傣族文化传统变迁的影响
  傣族文化传统的变迁是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尤其是大众传统环境的改变,使得各种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好地渠道。傣族文化传统也就在该种状况下,能够有所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傣族文化传统变迁。当然,其以教育与多媒体传播形式作为其主要的传播渠道。第一,教育的介入,会使得傣族文化与大众文化有了融合的可能,其文化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碰撞,会产生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以傣族文化作为基础,其也就是傣族文化的变迁。第二,多媒体传播形式的介入会使得傣族文化逐渐走出去,当然,在内部的传播上也更加便捷,传统的傣族文化传播只能依靠于“口舌”与“权威报纸”,而这个影响区域极小。很多傣族人民其本身对于傣族文化的认知还存在缺失,在这种不完全的影响方式下,傣族文化内涵的传承更受影响。而随着其传播信息的完整化与多元化。傣族文化传统也将会逐渐多元化。也就是说,其就算是集体记忆,也会有较多的个体元素。这将会使得傣族文化传统更加丰富。从总体上而言,大众传播环境为傣族文化传统的变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并且注入了新鲜的内涵,使得其更为丰满,文化特质更清晰,更加能够体现傣族人民的特色。
  四、结束语
  大众传播环境下的傣族文化传统平衡与稳定性被打破,其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要作出一定的改变。这是大众传播对傣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基础。在这种状况下,大众传播就成为了傣族文化传统传承的新途径。但是,由于该种文化是小众文化,因此,在大众文化的环境里,其相对弱势。也就是,在传承中其话语权较弱,且文化传统也会存在缺失。另外,在整个变迁中,很容易导致其本质上的变化,使得其传统观念有改变的可能,丧失了傣族文化的本来面貌。因此,大众传播环境下在傣族文化传统变迁时必须要注重文化的内涵,以保存在其本质。
  参考文献:
  [1]孙磊. 大众传播环境与傣族文化传统的变迁——以芒市北里村为例[J]. 文山学院学报,2016,05:10-14.
  [2]孟猛. 傣族傳统葫芦丝及其音乐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柳盈莹. 媒介变迁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D].复旦大学,2012.
  [4]王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15.
  [5]何红连. 大众媒介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6]张媛. 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D].浙江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群众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重视,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当前现状来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仍旧存在着各种因素,阻碍着文化建设的开展。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现状,并根据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对当前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群众文化
期刊
【摘要】:自从事广播电视傣语新闻翻译与播音以来,作者对傣族语言及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研究傣族文字的由来及演变,对傣族贝叶文化的研究更加浓厚。作为一个傣族学者,内心有着让傣族文字能够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所以就从自己内心来谈谈傣族贝叶文化认识。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 ,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它与西双版纳文化历史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贝叶文化对研究和传承傣族文化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可以充实、深化
期刊
【摘要】: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正不断的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然而中國画却始终延续自己的发展规律。中国画已被“儒、道、佛”的思想影响数千百年,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什么是中国画,以东方美学为核心,以笔墨为主要表现语言具有生命意味的绘画形式,称之为中国画。中国画博大精深以神写形、以形媚道。主要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三大类型。  中国人物工笔画的装饰性,是指作者在艺术作品的塑造过程中采用装饰图
期刊
、汉越语言中成语的概述成语是汉语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在语句中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直接使用。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汉语中的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大多数成语都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
期刊
【摘要】:在中泰的文化风俗、社会规范与民族文化的表现里,都有一种语言即委婉语。委婉语(..................)意思为“悦耳的词语”,这是一种不明说的、含糊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表达方式,以此来代替具有让人听后不愉悦或着感觉到不够尊敬的表达方式。在所有的委婉语中, “死亡”的委婉表达最为典型。所以我们可以针对这个特殊的语言现象进一步研究分析,然后讨论它产生的原因。  有一些死亡的委婉表达
期刊
【摘要】: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概述其展示的文化现象,继而对《舌尖》进行人类学解读,揭示该纪录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现象;民族志;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对于饮食是颇有讲究的,要求选料精良、刀工细巧、火候獨到、技法各异、五味调和与情调优雅。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气候带来丰富多彩、风格
期刊
【摘要】:山水写生在画家的艺术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画家深入的感悟自然,找到自然与自己情感的交汇,最终表达画家心中的“意象”。笔墨作为山水画意象的根本表现方法,在山水写生中就要找到合适的笔墨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意境”。  【关键词】:山水写生;笔墨;意像表现;意境  “写生”一词由西方传播过来,写生是西方传统绘画关于观察和表现的最为基本的训练方法。19世纪上半期,西方绘画开始倡导自然主义,画
期刊
【摘要】: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中标点符号运用得非常巧妙,本文选取鲁迅小说人物对话中的省略号,分析其在刻画人物形象、描摹人物心理的修辞作用,以及语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省略号;修辞艺术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切的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它的常规用法具有明确的语法作用,但是突
期刊
【摘要】:本文就针对桐乡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选取了其中有着较高使用频率、地域特色较为浓厚、在桐乡方言程度副词体系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程度副词“忒”和“危险”,分别从词汇意义、语法功能、句法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程度副词做了浅析,从而对桐乡方言程度副词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桐乡方言;程度副词;忒;危险;语言体系  〇、绪论  桐乡方言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语言一般分为语音
期刊
龙州地处中越边境,历史悠久,文化沉积深厚,明清时期曾是中越商贸重镇。如今,龙州是中越边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之一,拥有最多的跨境人口,是具有较高中越地缘生态研究价值的地区。  一、龍州当地地缘生态的现状  第一,地缘交流频繁。2013年8月8日,龙州举办了异国风琴文艺晚会,邀请越南高平、越南谅山等地的乡民参加。还曾牵头举办天琴文化艺术节,在2015年举办了中越跨境合作研讨会大型文艺演出。政策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