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的孤独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u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Into the wild》又译为《荒野生存》,是导演西恩·潘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电影,自放映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对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在一个合理的文化环境里,不同的意见可以为拓宽电影的视角注入新的血液。
  【关键词】 克里斯 孤独 灵魂 自由
  
  影片揭幕,以“母亲”从噩梦中惊醒这一倒叙性的镜头语言展开电影叙事,同时融入淡雅哀情的背景音乐,给整部影片彰示了一种婉致悲情的基调。一切源于家庭的谎言,正如影片中妹妹的独自:“对于克里斯来说,每一天都生活在谎言中,他觉得整个人生方向都变了,犹如河水突然改变水流流动的方向,突然向着高处流去。”父亲充满暴力与欺骗的双重婚姻,剥夺了主人公克里斯作为一个正常小孩应有的快乐童年,这使得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对父亲的敌意几乎持续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与苦痛。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是茫茫宇宙中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他的存在已然成为一个罪恶、虚妄的事实,即使优异的成绩、父母的新车,也无法掩盖这个事实,毕竟,这不是“真实”他也无法获得“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世中,克里斯的情感世界具有一种纯真高蹈的生命底色,根本不为父母、他人所理解,故而他逃离了现代“文明”,选择了离开,去寻求自己灵魂的始源与归宿,宁忍心留给母亲以连绵的痛苦与无休止的噩梦,也要在孤独中放逐俗世,寻觅心灵的本真。影片将克里斯的这种不被他人理解的孤独展现得淋漓尽致,准确地来说,克里斯的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的孤独,是一种以“快乐”与“痛苦”为两极的“孤独”,这种孤独在他那先天敏感的禀赋中显得张力十足。
  阿拉斯加,人类最为殊圣的净土,孤零零地索居在美国西北遥远的领地上,地跨北极圈,又称“最后的边疆”(The Last Frontier),正如一名探险家所说:“只有你游历在地球的边隅,生活在人类从未发现的另一个世界里,才能看见一些壮丽的景色”,基于这些因素,克里斯选择在阿拉斯加开始他的孤独之旅。人类新的灵魂来自新的探险,他必须要到人迹罕至的自然中去,籍由陌生的风景和人群,在更为纯粹的孤独中获得灵魂的真实一自由。值得一提的是,自然是西方文化主体习惯性地自我投射之地,仍然有无穷的价值可供发掘。仍旧确定是一条灵魂解放之路,克里斯的选择诚然也受到了这种文化模式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孤独是快乐的,是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时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源自于对自由的内心诉求。正如克里斯所说:“快乐并非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孤独中灵魂的快乐是人类情感中的一切快乐所无法比拟的。更是无法替代的,正是基于这种向往,他婉言拒绝了Jan和Rainey真挚的友谊、Tracy投怀送抱的的爱情以及晚景凄凉的Ron Franz所给予他的亲情,而孤身前往阿拉斯加。皑皑的白雪,湛蓝的天空,高耸入云、雄伟俊俏的山脉,连绵万里的森林,色彩鲜艳的满地野花,以及路上漫游的驯鹿等等,所有这些镜头的交叠,给观者营造出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在吉他音律的伴奏下,观者主体仿佛都能嗅出空气中的一尘不染,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显得相形见绌,恍然间,你会发现:世界本该如此。克里斯在原生态的美中尽情领略这种孤独的魅力,他手舞足蹈,放肆呐喊,尽情释放自我,陶醉其中。然而,“一切单纯的美太美好而匆匆流逝”,他要在美的体验中完善自我,在自然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在独处中享受生命本身,在简单中追求人性的自由,在孤独中实现灵魂的永恒,这才是属于他的真正快乐。
  孤独也是一种痛苦,正是这种悲剧式的痛苦,使得电影中原本唯美的自然彰显出一种人性的力量一崇高,电影中的音乐伴奏也是一种对于孤独不被人所理解的无奈叹息。在荒野中,上帝并不偏袒人类,饥饿无形中侵蚀着他的肉体,克里斯不得不挣扎于求生的“公车”中,只能用类似“不必真的很强壮,却要觉得自己很强壮”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承担这种痛苦需要莫大的勇气,克里斯曾一度拿起电话,也曾试图从阿拉斯加返回,最终他还是犹豫地放弃了人类的社会情感,继续自己朝圣般的心灵孤独之旅,在此期间,他曾几度落泪,饱含了求生、迷茫、遗憾的辛酸。所有的这些不幸,仅仅滞留在表面。他真正的痛苦源于灵魂深处的孤独,是一颗灵魂寻求净化的痛苦,因为他深知家庭、社会的污浊:也是一颗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的痛苦,因为他明白爱情、友情的难度以及它们的有限。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与“生”统一于“自我”这个主体之中,当“自我”拥有一颗孤独的灵魂的时候,“死”也是孤独的。由于误食毒草,克里斯必然地结束了自己的朝圣之旅,将这种孤独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获得了灵魂的自由与心灵的归宿,在痛苦与快乐的交媾中孕育了永恒!
  掩卷沉思,反观这个芜杂的世俗世界,人类的河流悉数涌向物质的大海,四周充斥着人们追逐欲望时歇斯底里的咆哮,黑夜中只剩下一具具喘息的躯体,欲望的空虚淹没了灵魂的孤独。欲望过剩的世界给人类的灵魂带来诸多不便,人类的灵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贫瘠”,孤独也随之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它应该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最为高尚的品质,也是我们现代人的最后一块“乌托邦”!
其他文献
【摘要】《十月围城》主题曲运用三重视角的叙述技巧,参与了影片主题思想内涵的建构。它运用人物视角、部分80-90年代青年为代表的旁观者视角,50-60年代中年人全知视角,形象地展示了“革命”的20世纪中的几代人对“粉末”的“革命”和“革命”的“粉末”的认识的变化过程,并以构成性力量引导新时代的观众重新体味“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十月围城》 主题曲 革命 粉末 三重视角    《十月围城
【摘要】颁奖晚会作为当今电视综艺节目一个不可或缺的形式,因其天然地具有新闻发布的功能以及时间上的非常规性而备受关注,中外皆是。中国电影华袁奖颁奖晚会和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作为中外电影界的“翘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二者在节目的制作意识、表现内容和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差别,可谓是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电视  颁奖晚会  华表奖  奥斯卡金像奖  比较    电视颁奖晚会作为综艺节目的一个
【摘要】长久以来在对“中国礼仪之争”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于分析中西方文化冲突,各个修会之间的矛盾斗争,却忽略了中国广大的基督徒在这场涉及他们信仰生存危机中的态度和想法。黄嘉略作为一名长期受西方传教士影响的教徒,其在礼仪之争的表现反映了基督教本土化时,两种异质文化在作为接受者人载体上的冲突。  【关键词】黄嘉略 中国礼仪之争 基督教本 本土化    黄嘉略,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人,生于1679年,其父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其创作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以实用为主,而不是以纯粹的艺术审美为旨归。因此可以视书法活动为一种无意识的艺术创作行为,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书家所追求的书写状态是“偶然欲书”,“随意落笔”,唯独如此才会“无意于佳乃佳”。  [关键词]传统 书法艺术 随性    当代书法创作受“展厅效应”及西方美学的影响,更注重书法外在形式的表现,在创作中力求大制作,大效果。而传统意义上
【摘要】宫崎骏动画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精湛的技术、宽泛的题材、奇思异想的创意,还在于作者运用了一种巧妙而隐蔽的方式赋予了作品以反思的文化精神,婉约地将神奇想像变成美丽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动画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剖析经典作品能为中国动画成功地走向世界提供新的视野与思路。  【关键词】题材 角色 色彩 背景    一、题材广泛、意境深远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在全球动画界
摘要:在《魔幻玩具店》中,安吉拉·卡特发挥英超人的想象力,形象地解剖社会细胞——家庭这个微观世界,剑指男性权威表象,质疑男权话语,彰显了女性主义立场及人性关怀。  关键词:父亲 木偶 父权 颠覆    安吉拉·卡特(1940-1992)生前曾荣获多项文学奖。作为一个有众多成就的多面手,她被称赞为是“站在当代英国文学前沿的作家”和“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  《魔幻玩具店》是卡特的第二部小说,曾
[摘要]《海角七号》给萧条时代——台湾电影的萧条时代及金融危机的萧条时代带来了体贴的欢愉,可谓应运而生的时代之作,在故事,人物和视听方面均有很强的可视性:浮躁时代的励志故事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失意小人物的温情夸张增添喜剧色彩,张弛有度的视听节奏保证了观众的审美快感,这种观众导向正是其成功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海角七号》 可视性 观众导向    电影《海角七号》投资四千五百万。台湾本土票房
[摘要] 不同历史时期、地点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重庆的电影活动在取材与主题选择上非主流话语,在艺术表达上又具有多元化特色,重庆的电影工作者在抗战的大环境中,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单向、固定的视角中,而是利用互动的、包含了自我审视的视线交流,扩大电影动对抗战的影响,呈现出鲜明
摘要 影片《澳大利亚》以恢弘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再现了澳大利亚被英国殖民时期的历史横截面,并透过混血儿那拉的视角展现了澳洲土地上欧洲文明与土著文明的冲撞、镇压与同化。导演在这史诗的庞大背景下,聚焦身处文明交锋间的那拉和他的土著外公、白人“父母”问的亲情,使影片在展现澳大利亚独特文明和残酷历史的同时,闪现出动人的人性光辉和人道主义关怀。  关键词 种族 文明 人性    曾导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
【摘要】暴力是电影的一个基本构成因素,在当代电影中女性暴力逐渐成为一个新主题。电-影《末路狂花》和《卧虎藏龙》中的女性从离家出走开始,经过一路上的暴力冲突,最终以跳崖自杀的方式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她们以其自身的暴力实践进行女性主题的诉说,以暴力的方式反抗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和伦理,但是这种反抗与“娜拉出走”式的反抗又有所不同。它让我们看到具有一定自由和能力的新女性究竟可以走多远。  【关键词】女性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