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里的“风雨人生”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825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安徒生经典童话《海的女儿》的教学为个案,涉及教学研究过程中的文本优选、语文学科语言与文学关系的重新定位、学科与学科关系的勾连、学术探研的重要等,揭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风雨人生”。
  关键词:童话教学 格雷马斯符号学 悲剧美学
  我一直以为童话不过是童话,是给小孩子读的故事,只有小孩子才需要童话。经历了《海的女儿》这堂课二十多天的磨课之后,发现了童话里所蕴含的哲思与道理,带给我的是巨大的头脑风暴。在被一节童话课的风雨冲袭之后,我收获的是思维的飞跃,人生的成长!
  几番的“选择”与“放弃”
  2013年11月5日,李庆明校长的一条短信打破了所有的宁静。他说希望我在开校大典的第一届全国儿童文化高峰论坛上一节有深度的童话课,让我及早做准备。上一节童话课,其实本不是什么难事,初一的课文里就有童话,如《丑小鸭》《皇帝的新装》,但李校长的要求是一节有深度的课,我需要花心思好好研究研究。选择文本是比较艰难的,李校长希望我上安徒生的童话,所以我借来了学生的安徒生童话故事选,大致翻阅了一下,最后锁定了三篇,分别是《小雏菊》《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因为考虑到篇幅,考虑到一堂课的容量,我最终决定选择《卖火柴的小女孩》。虽然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学过此篇,但相对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其“社会的黑暗”“女孩的不幸”等方面的解读,我自认为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即小女孩对苦难的承受与对梦想的追求,而这恰恰是实现幸福的双翼。
  面对我的教学设计,李校长只用两个字表达了他的看法,那就是——“老套”!我完全不能理解,何出此言?原来李校长希望我上一堂有着特别深度的创意童话阅读课,而不是我一般理解的所谓“语文课”。他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安徒生具有代表意义的童话,从文体上来说,它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篇小说。既然在选择文本的时候就欠缺了很多的思考与研究,又何谈设计出一堂好课呢?我进一步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对这篇童话的文体分类的确颇多争议。几经迟疑与挣扎,我只能无奈地选择妥协。我放弃了原来所选择的文本,一个星期的努力就这样全部付之东流!
  我以为放弃已经颇为成熟的设计是一种痛,没想到更大的折磨在等待着我。因为这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习惯性思维与高标准要求的角逐!李校长建议我上《海的女儿》,他认为这才是安徒生非常经典的童话,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悲壮的美让人震撼!对于这个建议我表达了自己的质疑,一萬多字的课文,在一堂课上完成,即便再大胆的取舍,也很难进行!而他认为,这堂课可以以“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呈现,既然选择童话,就该关注童话的文学性,无须字字句句地去品味、推敲,像教卡夫卡的《变形记》这样的现代派文学作品,根本无法按照现行的语文教学法去做。执教《海的女儿》,应当关注和欣赏它的文学和美学价值,而不是用它来指导写作。这期间,他不止一次提到语言与文学分科的问题,直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说”的含混与谬误。认为一堂文学课,既要感受文学之美,又要去学习写作方式,实现所谓的“读写结合”,根本就不符合语文课程的本性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这一席话字字如针敲在我的心头,在当今的语文教学环境中,重拾20世纪50年代曾经引发巨大争论的语文教学法,会被现代的一线教师所接受和认可吗?我心里暗想,张志公、吕叔湘,贵为一代大家,他们的见解今天还有价值吗?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这不是要被人诟病吗?李校长让我在这样公开的大场合中挑战中学语文的课堂,让我这个无资无历的小辈屹然挡横流,转身后必定骂声一片……此时的我头脑一片空白,只剩下类似于冥顽的抵抗!他进一步说:“如果你听一个童话,打动你的是童话故事的情节或某个人物形象,会是哪个字,哪个词,哪条语法吗?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文学是一门艺术,性质不同,知识体系就不同,教学任务也有所不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自己要教什么!”
  此时,我不禁问自己:可不是吗?当我读这篇《海的女儿》,打动我的是小人鱼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悲壮之美,的确不是哪个字哪个词令我感动啊!在李校长语言与文学分科理念的冲撞下,我忽然间感觉到自己一向坚持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绝对统一似乎根本站不稳脚跟了。于是,我又一次选择了妥协。
  经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的解读、论文的查证、对安徒生相关著作的阅读,我将此课的落点定位于感受“小人鱼心灵的成长”。小人鱼从开始不能拥有爱情的“痛苦”“难过”“悲哀”到后来主动拥吻新娘,从一开始追求个人的爱情到后来追求人间的大爱,这不正是一种心灵的成长吗?当我正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沾沾自喜时,那个备起课来不饶人的李校长再一次推翻了我的教案,他认为“心灵成长”是很多童话、很多小说所表现的共同的主题,绝对不是属于“这一篇”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东西,共性与个性的混淆导致了我错失了这篇文本所具有的独特而珍贵的价值。此时的我已经因黔驴技穷而显得有些气急败坏,我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与李校长展开了言语的交锋,急躁,懊恼,羞愧,全上了身!在他面前,一切装腔作势的深奥、自鸣得意的无聊,似乎都成了皮相,连女人必要的那点虚荣也被无情撕落了!
  面对我的急躁与烦闷,李校始终保持着微笑,像一位大人面对一个不知如何摆弄玩具的孩子,静静地微笑,静静地倾听,直到我一股脑地发泄出所有的疑惑与不满。他笑着对我说:“为什么不能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这堂课呢?王子的善良与小人鱼的善良的冲突酿成了这场悲剧,这才是你应挖掘出来的最深刻的东西啊!”惊诧,让我给初一的学生讲哲学?我自己对哲学也只知些皮毛,又怎能引领学生体验童话里的哲学?这简直无法想象!
  惊诧过后,是一种类似“垂死”的挣扎。我带着自己对这堂课的自认为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再次进行最后的顽抗!李校长仍然以微笑应对,并耐心地诠释,我终于读出了他微笑背后颇为繁复的心声,那里有对一个旧式语文教育捍卫者的不屑,有现实无法达到他理想高度的无奈、有对一个孩子冥顽不灵的包容。当然,更有高处不胜寒的属于智者的寂寞与孤独!   李校长借给我几本书: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陈民的《西方文学死亡叙事研究》,马力主编的《建构与解构:一个文学史现象——20世纪90年代两岸童话范式转变研究》,白慕申的《安徒生的小美人鱼》。的确,此时的我需要的是阅读,像是饥饿的人随便掠起能填饱肚子的哪怕一块树皮或一根稻草,因为太过饥饿又太急于求成,我的心根本静不下来!草草地翻阅,烦躁地浏览,只有苍白的目光,没有任何思考!算了,与其不断重复着焦虑,还不如静下心来,用安静的阅读来填补知识的空白,启发更深刻的思考!事实证明,我的“缴械投降”对后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挠人的格雷马斯和黑格尔
  我明白,阅读中的行走,恰似西天取经,非有九死一生、执着不悔的精神不能开掘语言的通途。于是我熬了大半夜浏览完了一些相关的内容,心绪静了下来,虽然疲惫,但因为思考,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根本无法入眠。我还特别研究了格雷马斯的符号学,从表层和深层去解构文章的内容,分析巫婆与王子在这篇童话中的角色的与众不同。看似“恶毒”的巫婆却成了小人鱼追求爱情的“帮助者”,明明善良的王子反而成了小人鱼悲剧的“制造者”,我似乎感觉到安徒生的这篇童话与众不同的趣味了。继续研究黑格尔,理解他的悲剧美学思想,研究他最欣赏的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感受善与善的冲突所呈现的悲剧性。我似乎零散理解了一点李校长的意图,于是便开始动笔写下自己的几点思考。但这些零散的感受和想法,到底以何种形式呈献给初一的学生,仍然让我感到困惑!因为我始终认为,哲学于学生,就如语言的砂石,他们稚嫩的舌尖怎能承受它的坚硬,即便可吞咽,也一定如鲠在喉!
  思考,再思考,思维的瓶颈无法突破!事实上,只有当我们被逼得进行思考,而且发现我们的思考没有什么结果的时候,我们才在接近于产生悲剧。此时的我,觉得自己比小人鱼还要悲惨,起码她虽然化为泡沫,但毕竟成了天空的女儿,还拥有了不灭的灵魂,而我,思绪混乱,课的设计却没有什么进展!在我最困惑的时候,我大学的一位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校长的设计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堂课如果你能上明白,那么你就涅槃了!”而事实上,在经过痛苦的灼烧后可能实现凤凰的涅槃,但也有可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烤鸡”!
  我再一次求助李校长,鼓起我最大的勇气告诉他,从未遇到过如此大的难题,这并非我所擅长的领域,我感觉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课堂。李校长仍然是微笑,他情感的极度节制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他的宽容与修养,我的心也放松了一些。他的一句话让我幡然醒悟,他说:“我从未让你上成哲学课,我只是要求你用文学的课堂表达一些哲学的道理而已,所以课堂上要尽量少出现学生难懂的术语!”此时,距离11月29日的开课已经仅有一周的时间了!
  李校长以黑格尔视为希腊悲剧典范的《安提戈涅》为例,帮助我确定了文本分析的美学基点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还预设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我眼里如此难以操控的课,李校长的几句轻描淡写就将所有难题迎刃而解,除了佩服,就是惭愧。自己绕了那么一个大弯子,最终还是要实现语文课堂的回归!明明不晦涩、很明朗的哲学道理,被我想得难度、高度都远远超过了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惭愧惭愧!
  欣赏基点和教学思路确定了,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一步步地去感受、理解、体悟。
  先让学生说说文章中比较偏重感受的东西,如他们体悟到的小人鱼的善良、伟大,体会到为爱的执著。然后再让学生从总体感受的角度讲讲完整的故事,明确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第三步,让学生讨论讨论谁是悲剧的制造者,明确小人鱼的悲剧是源于王子对小人鱼情感的误解。第四步是体会王子的善良,感受小人鱼对苦难的承受及小人鱼的善良,体会善与善之间的悲剧。第五步是结合悲剧作品《安提戈涅》去体会《海的女儿》里的真正悲剧蕴涵。这里的悲剧不是恶把善给毁灭,而是善与善的冲突导致的悲剧性结局。最后去体会小人鱼的爱使她形体毁灭,但是却获得不灭的灵魂,毁灭与不灭实现了高度的辩证统一。
  然后我开始了第一次试教。这次试教是一个人偷偷进行的,发现前半部分比较顺利,而到理解“善与善的冲突”的环节时,学生理解不上去,文学赏析与哲学思考出现了断层,没有融汇,更别谈水乳交融。前面教师铺设的台阶明显不够,是这堂课的最大问题。于是,我在让学生感受王子的无辜与小人鱼的付出的环节加大了赏析的力度,并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去想象小人鱼在化为泡沫后她要对王子、祖母、姐姐甚至巫婆说的话,进一步体会小人鱼的伟大与善良,王子越无辜,小人鱼越善良,他们之间的错位才越大,所造成的悲剧意义也就越深刻。
  这样调整了教案之后,我开始了第二次试教。李校长抽空来听了我的课,语文组的老师们,甚至初中其他学科的老师也来了,他们的鼓励,让我信心大增。试教课上得基本还算顺利,上完后,我问了大家的意见,包括其他学科的老师。外语组的吴亚芬老师说:“以前听这个故事,就是这么讲讲听听,没有太大的感觉,今天我真的很感动。”说得我顿时有了成就感。王伟老师说:“听了你的课,我现在真的好想去读童话。”心理老师许晶说:“大学里听了无数哲学课,今天的童话课竟然让我明白的哲学道理是最深刻的。我要把我QQ签名改成‘善与善的冲突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剧’。”……他们的鼓励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发现我开始爱上这篇《海的女儿》了,当然,我觉得这节课还没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于是,我又做了两点修改:(1)用一些音乐、PPT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将学生更好地带入情境。李校长给我推荐了《天空之城》的哼唱版,配上PPT慢慢向上滚动的描写小人鱼苦难的文字,不要朗读,就让学生静静地感受。(2)小人鱼在化为泡沫时要表达的话不要面对这么多对象,就集中在王子身上,就让学生想象小人鱼能对王子说什么。因为她对王子的祝福与默默的爱,更能彰显她伟大的灵魂。
  这节课不仅是上给学生的
  最后定稿的教学设计实施后,效果果然好了很多。开校大典那天的课堂上,很多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眼里充盈着感动的泪花,他们真的入情入境了!当我让学生讨论《海的女儿》的悲剧意义的时候,一个学生说:“悲剧就是毁灭,就是所有美好的善良的东西的毁灭。”马上有一个学生接着说:“我同意她的看法,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但要看毁灭美好善良的是谁,如果是坏人、恶人毁灭了美好善良,我们会去憎恨他、反抗他;如果是好人、善良的人因为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而不得不毁灭了另一种美和善,那我们似乎无能为力,只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心痛!我认为后者的悲剧更加地深刻,惨烈!”课上到这里,我长吁了一口气,本课最大的难点总算顺利突破了!一群十三四岁、毫无社会经验和生活经历的孩子,能够理解善与善的冲突这样有高度的哲学命题,我不禁要重新审视这些所谓的“孩子們”了!从部分反馈的结果来看,大家对课的设计是非常赞同的。一位温州来听课的老师说:“这不仅仅是上给学生的,我们这些老师收获的也相当多!”
  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巨大的精神价值。这次《海的女儿》童话创意阅读课让我有了很多思考:
  (一)千万别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我以为李校长的理念太过高标,我以为学生只是孩子,我以为孩子不懂哲学。但事实证明,李校长对孩子们是相当了解的,而孩子们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
  (二)只有注入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我的阅读,仅仅局限于悦己或怡情,然而阅读还有补拙、益智之功效,它更多的应该是启发我们的思考。如果把自己当成书本的复印机,那么我们的头脑不过是一块磁盘。
  (三)我不仅仅是个读者,我还是一名语文教师
  在阅读时,我既是一个读者,又是一名语文教师。要拓宽阅读的领域,注重各个学科的勾连。文学不仅要与美学、与历史、与政治相联系,还应与哲学、与科学相通。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是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需要多一些理性的思维,多一点哲学的思考!需要汲取精华,兼容并蓄,进而实现语文与各个学科的水乳交融!
  一堂童话课,对我的教学功底、语言素养、知识底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彷徨过、呐喊过、歇斯底里过,但经历了几次思想争锋与磨课的洗礼后,思考着、收获着、前行着!李校长对这堂童话课的打磨,虽令我疲惫、痛苦,但也促使我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对课的解读不断深入,课堂的高度不断提升!我仿似一个新生的婴孩,在李校长和学科同仁的帮助下,从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到实现思维的飞跃与心灵的成长。感谢苦痛,感激成长!
  这,就是童话里我的“风雨人生”。
  (翟 跃,浙江省宁波国际合作学校中学教师,宁波市卓越工程首批学员。)
其他文献
“二十四节气课程”,是我们开发的立足于传统二十四节气、指向传统文化(包括物候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传承的一门地方课程,其直接创意灵感有二:一是溧水籍作家诸荣会散文集《节气24帖》出版,影响很大;二是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逐渐为世界所知晓、认可。其实,我们一直在思考:让传统文化,特别是溧水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民俗文化进课程、进校园
期刊
摘要:施教之功在于启发学生“自主学”。教学《小小的船》,提炼启发学生“自主学”的路径:强化预习,让学生在“想方设法”中历练“自主学”的能力;关注质疑,让学生在“自问自答”中提升“自主学”的能力;观照互评,让学生在“相观而摩”中夯实“自主学”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预习质疑互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施教之功在于启发学生“自主学”。本文以部编小学
期刊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石河子市S中学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课外阅读持积极态度;阅读材料多为趣味性读物,材料主要来源于教师发放与网络;课外阅读时间少,主要集中在周末与寒暑假;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词汇量匮乏、语法差与投入时间不足,同时肯定了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指导作用。根据现存问题,剖析其原因并提出优化策略,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 英语课外
期刊
摘 要:文化语文是文化视野中的语文,是用文化来观照的语文,是对文化特性、文化灵魂、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强调,是真正把语文当作文化的载体来开发的课程。“文化语文”教学实践,赋予文本更深刻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予学生更丰满的精神世界,引领学生置身于作品所描述的境界,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领悟其意蕴,吸收其精华,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质。  关键词:文化语文 教学实践 对话  我毕业于大学中文系,后来也曾从事
期刊
摘要:《造梦课堂:创意语文13节》是周益民老师的新著。造梦课堂,周益民老师造的是一个个妙不可言的语文梦。这梦并不虚幻,而是真实的存在。然后,他用心、用情地带着学生一起去追梦,悠闲地漫游美妙的阅读书境:于史书典籍中,领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触摸语言,与情感相遇;于字里行间,体会文本的丰富内涵,邂逅文字,与精神同游。  关键词:周益民造梦课堂创意语文  秋千节前初相见  于秋千节前,加入点灯人读书会领
期刊
摘 要: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重要论断。用生长定义教育,可以催生许多联想。若把儿童比喻为生长的种子,则必然有一些重要的教育观念:自由与天性是“种子”生长扎根的广袤土壤;交流与对话是“种子”生长需要的雨露阳光;濡染和熏陶是“种子”生长必需的滋养护理;批判与理性是“种子”生长期盼的丰硕果实。  关键词:杜威 教育即生长 儿童 种子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
期刊
摘要:谈祥柏教授和他的趣味数学,堪称数学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独放异彩,熠熠生辉。从“大同十年,受益终身”“敏于数学,乐于研求”“文理兼修,百科贯通”“中外大师,高空对接”等方面可以看出,谈柏教授的教育经历、个人禀赋、学术渊源、文化底蕴在他身上和合作用,成就了一代数学科普大师。谈祥柏教授的科普作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融会贯通,奇趣横生,雅俗共赏,自出机杼。  关键词:谈祥柏趣味数学科普创作  江苏
期刊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时代发展转动、社会变革推动与教育实践与探索合力作用下的产物,自提出之日便成了教育革新的风向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教学变革、评价转向是当前研究的三大主题。梅岭小学《“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集“教育导向、评程可视、过程馈结、成长展析、元评完善”于一体,构建了全面立体的成长轨迹和开展多元互动的评价过程,明晰了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应然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评价变革 路径探
期刊
摘 要:风筝制作有三步:材料准备,材料组织,奔放放飞(简称“奔放”)。执教鲁迅先生的《风筝》,也一如制作风筝,可分类似三步:(1)材料:找到与课文相关的必要文本。(2)组织:根据课文与必要文本的相关度、紧密度、显性或隐性,考虑这些文本适当的搭配组合。(3)奔放:课堂上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此过程,以一线牵引,人与“风筝”彼此借力,融为一体。  关键词:鲁迅 《风筝》 中学语文教学  风筝制作的第一步,
期刊
摘 要:青年舞蹈家许鹏就舞蹈的排演、舞蹈演员的品质、舞蹈作品的编创、舞蹈尤其是现代舞蹈的欣赏、导演对作品的重新解构、儿童学习舞蹈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舞蹈表演要跳出一种文化的质感的见解,对儿童学习舞蹈艺术颇有教益。  关键词:舞蹈 文化质感 艺术欣赏 儿童舞蹈学习  許鹏,青年舞蹈家。2005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演员,全国舞蹈比赛文华奖获得者,现为江苏省文联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