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女机工白雪娇写给父母的信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e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子女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会激动而流泪的。我虽然是立志报国,为了这天生易感动的弱质,或许是会被私情克服的,所以为补救这劣点,只得硬着心肠,瞒着你俩,走了,我知道,母亲是会因此伤心一场,但是我相信,父亲是不会因此而责怪女儿的,相反的,一定是引以为荣的事。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的心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豫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是社会上一个最不注意的虫,虽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安危莫卜,是不免凄惨心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心斗争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会辜负了。
  现在你俩所可怀虑的不是我,而是弟妹的读书,他们太不懂事了,把上学校当作消遣,这是需督促教导的,因为“玉不琢,不成器”。
  女儿是不孝的,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临行匆匆,谨留此作别,后会有期。
  叔父母均此,恕我不另。最后,敬祝健康。
  女儿 雪娇 留书
  廿八年五月十八日
  注释:
  ①此信写于1939年5月18日。白雪娇,祖籍福建安溪,抗战爆发前在马来亚槟城协和华侨学校执教。1939年,她得知“南洋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征募华侨机工回国服务抗日运输,便瞒着父母,化名为施夏圭报名应征。当时,她是回国的4名女机工之一。在滇缅公路上,冒着日军轰炸的危险,3000多名“南侨机工”担负了近一半的物资运送任务,先后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了生命。不久,在邓颖超的建议下,白雪娇转赴成都就读于齐鲁大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她回到马来亚,参加当地反对殖民主义的革命活动。1951年再次回到中国,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其他文献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奔赴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秋,党中央号召延安的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到敌人后方去”,于是一批艺术家辗转来到太行山,在敌后茂密的深山丛林里展开了另一种形式的战斗。他们以文化当武器,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配合八路军抗日的同时,用文化荡涤人民的心灵,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  西北战地服务团  西北战地服务团是八路军领导的
期刊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从这里走出了斩荆披棘的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革命烈士罗学瓒也曾在此上学,他是毛泽东的同班同学。他与毛泽东相交相携的真挚友谊也为他短暂一生增添了亮丽色彩。  立志在匡时  罗学瓒,号云熙、荣熙,1894年生于湖南湘潭县马家河镇。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与毛泽东成为校友。四师并入一师后,罗学瓒与毛泽东同分在第八班,两人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同学。与大多数同学不同,
期刊
双亲大人膝下:  儿参加红军有两年之谱,没有回家孝敬双亲大人。现在不知大人身体安康否?又不知家中生活怎样困难?没有种子种田吧!去年腊月间,大人来杨林关会我一次。自(之)后大人回家,儿无一天不思念家庭,以后在后方传信两次,叫我哥哥前来瞿家湾会我一面,兄长没来,不知大人接到信否?孩儿再者(次)写信前来,请双亲大人不必挂念我。我前有点病到医院修(休)息一月有余,现在病体痊愈,身体强壮,精神很好。现在我已
期刊
1936年2月的红军东征,是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壮举。东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及陕甘苏区在发展中得到巩固。当年与毛泽东一道指挥红军东征的彭德怀回顾评价毛泽东和红军东征时说:“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西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进军山西,扩大宣传抗日主张,从此共产党夺取了抗日的领导权,这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二个伟大胜利。这次,毛主席是以军委主席兼抗日先锋军政治委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一份久负盛名、声震大江南北的报纸,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这就是由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的《拂晓报》。  一  抗战爆发后,日军顺陇海路打到开封,国民党汤恩伯部不战而溃,豫东地区连失38座县城,中共中央决定派彭雪枫从竹沟带领游击支队挺进豫东。临行前,彭雪枫建议创建一份报纸:“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只有把全民族动
期刊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打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声威。其中,中共晋东地委下辖的榆次县委领导当地军民为支援这场大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的榆次党组织因战争环境,分别按地域设置:在正太铁路以南、同蒲铁路以东,成立了中共榆次县委,它所在的地区习惯上称榆次路东根据地。百团大战发动前,榆次路东根据地军民在中共榆次县委的领导下,在上黄彩村召开了
期刊
肖扬(1913—1944),原名杨树义,乳名百当,字务滋,山西永济人。他天资聪明,成绩优良。1931年从省立运城中学毕业后考入太原师范学校,1933年考入北平宏达学院高中部,1934年—1936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后转入政治系。1936年2月经何锡麟介绍在北大入党。曾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社联”和“民先”。1936年3月—4月曾任北大中共党支部书记,4月后担任中共北平市委秘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
期刊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建设历程中,涌现了无数顶天立地、可歌可泣、令人敬仰的青年英雄,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然而,近些年来社会上时有质疑英雄真实性甚至诽谤英雄形象的声音传出,说“刘胡兰是被乡亲们活活砍死的”,议“邱少云违背生理学”,怀疑董存瑞“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等等,甚至以文娱等形式 “恶搞”、诽谤英雄人物……围绕党
期刊
作为优秀期刊,如何创办一般每年都能出版的那一本增刊呢?若要出版,就须考虑其出版的创新问题和效果问题。若不研究这两个问题,就不可能办出好的增刊,不可能扩大对正刊的正面影响,不可能增加随之而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笔者最近阅读了《党史文汇》的2015年增刊,就十分振奋,感到新鲜,觉得它立意高,思路新,手法奇,效果好,是对创办增刊的一种创新与尝试,对于办好增刊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故特在此予以推荐。  这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发生的“大跃进”,是党的重大决策。当今不少人认为,大跃进是毛泽东贪多求快、好大喜功、背离实事求是的产物。持此种观点者学界政界亦不乏其人。近来,笔者在认真阅读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先后主编、出版的《毛泽东传》《毛泽东年谱》之后认为,翔实的史料表明,从总体看,毛泽东在大跃进时期还是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  大跃进的发生,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