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工披露审讯萨达姆内幕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ehu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权倾一时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死后10年,曾参与审讯他的一名美国特工出版了回忆录《向总统汇报:审讯萨达姆》。
  “这个蓬头垢面的男人真是世上最危险的通缉犯、华盛顿的眼中钉吗?”回忆录中,美国中情局(CIA)特工约翰·尼克松这样描述自己见到被俘后的萨达姆时的心理活动。他坦言,虽然美国摧毁了萨达姆的政权、消灭了他的肉体,但这个男人留下的嘲讽被历史一次次印证。
  沦为囚徒仍不失狂傲
  2003年12月13日,顶着中情局特别分析师的头衔,约翰·尼克松来到被战火蹂躏的伊拉克已经8个星期。上司给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追踪萨达姆及其亲信的蛛丝马迹。
  当在萨达姆家乡提克里特附近的一处农场进行搜寻的士兵发现了一位藏在地洞中、蓄着大胡子的男性时,尼克松意识到,机会来了。
  为了对嫌疑人验明正身,尼克松早就把萨达姆的体貌特征牢记在心:右手有文身、左腿受过枪伤、嘴唇习惯性地向一侧下垂……
  当晚,军方把“1号目标”空运回巴格达,审讯室里,对方坐在折叠椅上,穿着白色长袍和蓝色风衣。
  “不可否认,这个男人很有魅力。他身高6英尺1英寸(约1.85米),体格健壮。即使沦为阶下囚,脸上仍是一副‘我是大人物’的神情。”《向总统汇报:审讯萨达姆》一书写道。
  尼克松决定先发制人。“我有问题想问你,要如实回答,明白吗?”
  嫌疑人点点头,突然反问:“你最后一次见到我儿子(萨达姆的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在此之前已被美军击毙)是什么时候?”
  在场的美国人都因为这极具侵略性的口气吃了一惊。“你们这帮家伙是谁?你是军事情报人员吗?还是雇佣工?回答我!亮明身份!”他咆哮道。
  对美军关心的东西,萨达姆只字不提,而是想方设法掌握对话的主导权。“你为什么不问我关于政治的问题?你可以从我这里学到很多东西。”尼克松发现,眼前这个男人不只是声音洪亮,语气中还带着几分嘲讽。连珠炮般发言的同时,萨达姆还主动撩起长袍,展示左腿上的一块伤疤。“是枪伤吗?”尼克松问。对方漫不经心地回答“是”。就这样,确定其身份的最后证据坐实了。
  审讯者反遭冷嘲热讽
  抓捕萨达姆的过程其实很顺利。真正让美国方面感到棘手的,是如何了解有关他的政权的真相,特别是一直被当作入侵伊拉克借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萨达姆就此的回应,让包括尼克松在内的美方审讯人员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
  “你发现了一个带你找到萨达姆·侯赛因的叛徒,但你真的没有一个能告诉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哪里的叛徒吗?”萨达姆称,美国人是一群不了解伊拉克、到处搞破坏的恶棍。
  “伊拉克不是什么恐怖主义国家”,他不紧不慢地说,“我们与本·拉登毫无关系,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没有威胁我们的邻国。问题是,美国总统(小布什)认定伊拉克想攻擊他老爸,说我们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对驻沙特美军先发制人地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萨达姆苦笑:“我从没想过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都没讨论过。使用化学武器来对付世界?有常识的人会这么做吗?当它们没有被用来对付我们的时候,谁会用这种东西?”
  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当局确实在库尔德人掌控的城市哈莱布杰使用了化学武器。谈起那段往事,萨达姆怒不可遏:“我不怕你或你的总统。我要做我必须做的事情来保卫我的国家!”接着,他话锋一转:“但我没有做过那种决定。”
  离开房间时,萨达姆与尼克松交换了一下眼神。“我在生活中惹恼过很多人,但从来没有人用这样凶狠而充满鄙夷的眼神看着我。”后者在回忆录中如此记载。“直觉告诉我,萨达姆所言有理。他对哈莱布杰事件感到愤怒,并不是因为他的军官们使用了化学武器;他从来没有懊悔,只不过觉得此事给了敌人(伊朗)大肆宣传的机会。”
  与美方的猜测南辕北辙
  这并不是唯一让尼克松吃惊的细节。许多精神病学家甚至认为,少年时代时常被继父拳脚相加,正是萨达姆如此暴戾甚至试图获得核武器的原因。萨达姆本人却完全颠覆了这种分析,称自己的继父是天下最善良的人:“他待我比待亲儿子都好。”
  中情局认为,萨达姆因背部受伤放弃了吃肉和抽雪茄,但尼克松从自己的审讯对象处获得的情况是,他每天最少抽4支雪茄,胃口特别好,身体更是出奇地健康。
  尤其令美国人迷惑的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萨达姆对伊拉克境内发生的事情似乎不怎么知情。他没有自保的周密计划,也无法理解这个国家即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当话题转移到9·11事件时,萨达姆的反应很快。“看看谁参与了,”他如此辩解:“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沙特阿拉伯。穆罕默德·阿塔(事件主谋)是伊拉克人吗?不。他是埃及人。你为什么认为我参与了这次袭击?”他坦言,自己原以为,华盛顿会对伊拉克更友好,因为前者需要一个世俗化的伊拉克政权以对抗原教旨主义。
  审讯过程中,远处经常传来沉闷的爆炸声。萨达姆似乎为此感到很开心。“你们会失败的,”他说,“你会发现控制伊拉克不是那么容易”。如今看来,随后发生在伊拉克的一切验证了萨达姆的先见之明。
  “你不了解阿拉伯人的语言、历史和想法”,萨达姆半开玩笑地告诉尼克松,“不了解伊拉克的天气和历史就很难了解伊拉克人民。区别在于日与夜和冬与夏之间,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伊拉克人头脑冷静,因为这里的夏天特别热。你尽管把这一点告诉你的总统”。
  伊拉克战争划算吗
  然而,当约翰·尼克松有机会向小布什面对面地解释伊拉克的情况时,已经是2007年。在那之前的2006年年底,萨达姆被处以绞刑。
  在白宫办公室中,当被小布什问“萨达姆是个怎么样的人”时,尼克松表示,他“先是设法消除对方的敌意,然后用自谦的智慧为你解忧”。
  小布什听罢,脸色变得难看。尼克松赶紧打圆场:“真实的萨达姆是尖刻、傲慢和残忍的。”小布什这才平静下来,看着副总统切尼,两人似乎心照不宣。
  汇报临近结束,小布什突然插了一句:“你确信萨达姆没有说,他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哪儿了?”有些在场的人笑了,但尼克松觉得拿这种事情当冷笑话并不合适——当时,美国已经在伊拉克失去了4000多名军人。
  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对伊拉克局势固执己见。
  小布什在2010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提到:“关于伊拉克的错误情报,我不会批评在中情局勤劳工作的爱国者。”然而,在尼克松看来,小布什最喜欢的,就是把一切错误都归咎于中情局,稱中情局的分析为“胡思乱想”,只听自己爱听的内容。
  “我不愿意暗示萨达姆是无辜的”,尼克松在书中如是说,“但是,与勇敢的男女军人耗费的精力和‘伊斯兰国’的崛起相比,让老迈和闲散的萨达姆掌权似乎更划算,更不用说我们重建伊拉克所付出的、超过3万亿美元的巨大财力了”。
  (《青年参考》2016.12.30)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29日凌晨,四川省纪委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德阳市委原常委、市纪委原书记刘锐进行嫖娼活动,涉嫌严重违纪。  经省委批准,目前省纪委已对其进行立案审查。据了解,刘锐在当月因嫖娼被当地警方行政拘留10日。  曾表示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公开简历显示,刘锐,四川蓬溪人。绵阳工业学校工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刘锐进入遂宁市计经委工作,此后在遂宁工作长达26年时间。  2011年6月,
期刊
在律师王新亮接手的维权案件中:有老太太把留给孩子買房的90万元投入非法集资,一度想自杀的;有半个村的老人被同一个骗子卷走了全部拆迁款的。对此,他曾感慨:“在骗子面前,老年人比鱼肉还容易宰割。”  2016年7月,山东济南的律师王新亮成立了老年人防诈骗维权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被各种方式骗得吃亏上当的老人,也因此接触了千家万户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真心”宰你  95岁的李伟民是位老红军、曾在国
期刊
2017年元旦上午十点,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国共产党党旗,在台湾彰化县二水乡的一座庙宇旧址内,两支各16.66米的不锈钢旗杆上升起。  这是台湾爱国人士魏明仁组织的升旗仪式,他的行为立刻引发了两岸民众的关注。第二天,《环球时报》对魏明仁进行了专访。  早就天天升五星红旗  当电话接通,记者询问魏明仁“是不是碧云禅寺升国旗人士”时,他首先纠正了记者的说法:“我们这不是
期刊
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卸任,结束为期十年的任期。他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二位来自亚洲的秘书长,上一任亚洲面孔的秘书长是缅甸人吴丹,两者之间相隔了三十多年。潘基文曾耿直表态对一些“恋权”国家领导人失望。在卸任之际,他说:“我感觉就像是灰姑娘,等到明天午夜,一切都变了。”  没有得罪任何一个大国  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投票通过潘基文接替科菲·安南,成为第八任联
期刊
2002年6月,在朋友的召唤下,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攸县作协理事李方明来到缅北果敢,准备和朋友一起办一份禁毒报——《新果敢报》。在这期间,他对果敢有了以下认识:  一夫多妻  在果敢凡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一夫多妻不是怪事。对于当地人来说,此人是有本事有能耐。当然,有些权贵也只有一个老婆。令人不解的是,这里的一夫多妻,不像中国旧社会的妻妾成群,同在一个屋檐下,相互之间明争暗斗,肉弱强食。在这里,
期刊
始于199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其名称来自Ignoble(不名誉的)和Nobel Prize(诺贝尔奖)的结合,主办方为《科学幽默杂志》,其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  事实上,“搞笑诺贝尔奖”每年嘉奖的一些发现或发明虽然看起来的确十分搞笑,却也让人大开脑洞,发人深思。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搞笑诺贝尔奖”的评委中有很多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还有一
期刊
非洲有现代华人的历史约300来年。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中国人前往非洲创业,其中一部分人放弃中国国籍,成为持有所在国护照的非洲新华人。而非洲老百姓对中国人的看法,敬佩、羡慕是主流,也有不解、抱怨和期待。  以下内容正是从现任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袁南生的观察视角出发,让“中国人在非洲”的形象更生动地呈现眼前。  勤、灵、快、富的中国人  勤劳,是非洲人对中国人最基本的印象。确实,到非洲打拼的中国
期刊
生活中抱怨无处不在,随时随处可见。昨天傍晚,老公打电话让我下班后去菜市场买一条鱼带回去,说孩子想吃鱼了。结果我买了鱼回去,进了厨房,他看着我手里的鱼,问:“怎么只买了鱼?葱姜蒜呢?”“你也没说让我买葱姜蒜啊?”我无辜地答道。“好吧,事无巨细,什么事都要我交代?你不觉得自己太省心了吗?”……鱼没有做成,老公的抱怨却从晚饭时间一直持续到晚上睡觉,好好的一个周末变成了冷战之夜。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位
期刊
一夫多妻在中国古代早已见怪不怪,但你可知,在世界上的这些角落里,仍旧延续了母系社会的传统,一妻多夫的现象极为平常。那么,一妻多夫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  女子可以随意更换自己的“丈夫”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生活的一个沃达贝游牧部落延续了母系社会的一些传统,在这里是一妻多夫的。这里每年都要举办男子选美大赛,其盛况不亚于世界小姐选美。比赛的回报不是奖金,而是赢得妻子的芳心。  这个沃达贝游牧部落主要
期刊
日前,曾陷入网络募捐营销事件的5岁女孩罗一笑因白血病去世了,其父亲罗尔表示“会将整个遗体捐献出去”,这引发质疑和争议。  法律人刘昌松撰文表示,中国尚无遗体捐献方面的全国性立法,但部分省份有了地方性立法,例如《山东省遗体捐献条例》和《广州市志愿捐献遗体管理办法》。  全国性的,有针對器官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人体器官的,该公民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