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应用微课,为写作教学打开了新的窗口。微课具有实用性强、有针对性的特点,可以将作文描写对象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得清晰、具体,让学生能亲耳听、亲眼见、亲身感,充分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还应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用微课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最终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
微课能创设逼真的写作情境,提供丰富的作文资源,积累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写作素材,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激发学生敢于表达和愿意表达的愿望,以便作文时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小学生的社会活动少,有限的知识也是从教材中获得的,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不足,因此作文教学起步虽然难,但非常重要,微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我在起步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作文时,我先放一段与作文题目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认真观看。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重细节,抓住重点,既可以按照空间顺序,也可以按照观察的先后顺序。可以运用微课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时间短、场面有限,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展开,培养学生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观察能力。教学“我们的试验田”,我围绕学生在试验田劳作的场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重点介绍春季师生的劳作、夏天农作物的成长、秋天丰收的情景,以及丰收后学生的喜悦之情。下课后,学生涌到试验田仔细观察,回忆当时劳作的场景。再如人教版语文第五册要求观察一种熟悉的小动物,并写出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我让学生观察小蚂蚁,巧用微课展示蚂蚁的生活,比如住、行、信息交换等,并配以科学的解说。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原来小蚂蚁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秘密!”“小蚂蚁多勤劳啊!”我还指导学生详细观察小蚂蚁搬运食物和下雨搬家的两个场景,让学生将无意观察变为有意注意,结合场景连起来说几句话,比如“说说我身边的小蚂蚁”。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观点:有的说:“我喜欢小蚂蚁,它非常勤劳,力量大,能干极了!”有的说:“小蚂蚁头上竖着一对长长的触角,像电视机天线一样,一双又圆又黑的眼睛圆溜溜,多有意思啊!”还有的说:“小蚂蚁非常团结,真可爱!”学生有序地观察,又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达到了教学目的,作文写得有声有色、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小蚂蚁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二、运用微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體验能力
“想象”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如指导学生写作“校园的花”,我制作一节微课,播放校园盛开的桃花、杏花和梨花。但是这么漂亮的花,竟然被人破坏了,月季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子、桂花被掰断了树枝、栀子花没有了花骨朵,指导学生观察后思考,说说别人破坏花时应该如何劝阻,引申到应该如何保护学校的花草。
我注意发挥微课的多种功能,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如教学想象作文时,结合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一分钟》这篇课文,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说话。微课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展示:①元元多睡一分钟。②元元上学路上遇到红灯。③公交车开走了。④元元等不到公交车。⑤元元上学迟到了。观看后,我提出问题:大家想想,元元为什么后悔?让学生结合微课的场景回答问题,说一说下次元元会怎么做、还会迟到吗,然后写第二天元元上学的情景。学生的想象不但丰富,而且生动、具体、有趣。运用微课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话、写作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三、运用微课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微课教学直观形象,便于教师指导。如教学《动物王国开大会》,我是这样做的:先围绕大会为什么开不起来,提问:“狐狸为什么说狗熊通知一百遍也没有用?”学生答:“因为大家不知道是哪一天。”接着问:“狗熊重新通知:‘明天开大会’,狐狸为什么还说狗熊通知一百遍也没有用?”学生答:“没有具体时间。”问:“动物王国开大会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学生答:“明天上午八点,森林广场。”结合课文进行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随着学生年纪增长,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分析思考事物时会更加全面,已能简单地口述作文。如以“我有一个好习惯”为题进行说话练习,可以用微课展示教师的一个好习惯,比如每天早起锻炼身体,播放教师起床后跑步、快走、做操等视频,让学生由教师联想到自己,说说自己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培养自律、自强的品质,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四、运用微课评改作文,培养学生的自评能力
修改作文是起步作文教学的难点,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优美的句子和片段,供学生学习。同时,利用微视频展示学生的问题作文,让其他学生找出作文格式和内容上的问题,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还可以展示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借鉴学习,树立写作信心,这样进步得更快。作文差的同学能通过微课找到问题的根源,通过对比发现不足,修改自己的作文,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总之,运用微课助力起步作文教学优势明显,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细致指导,课后合理评价,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以争取更好的成绩。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技术科研课题《基于教研网络,利用课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研究(立项号:AH2019233)》研究成果之一。
微课能创设逼真的写作情境,提供丰富的作文资源,积累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写作素材,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激发学生敢于表达和愿意表达的愿望,以便作文时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小学生的社会活动少,有限的知识也是从教材中获得的,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不足,因此作文教学起步虽然难,但非常重要,微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我在起步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作文时,我先放一段与作文题目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认真观看。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重细节,抓住重点,既可以按照空间顺序,也可以按照观察的先后顺序。可以运用微课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时间短、场面有限,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展开,培养学生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观察能力。教学“我们的试验田”,我围绕学生在试验田劳作的场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重点介绍春季师生的劳作、夏天农作物的成长、秋天丰收的情景,以及丰收后学生的喜悦之情。下课后,学生涌到试验田仔细观察,回忆当时劳作的场景。再如人教版语文第五册要求观察一种熟悉的小动物,并写出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我让学生观察小蚂蚁,巧用微课展示蚂蚁的生活,比如住、行、信息交换等,并配以科学的解说。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原来小蚂蚁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秘密!”“小蚂蚁多勤劳啊!”我还指导学生详细观察小蚂蚁搬运食物和下雨搬家的两个场景,让学生将无意观察变为有意注意,结合场景连起来说几句话,比如“说说我身边的小蚂蚁”。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观点:有的说:“我喜欢小蚂蚁,它非常勤劳,力量大,能干极了!”有的说:“小蚂蚁头上竖着一对长长的触角,像电视机天线一样,一双又圆又黑的眼睛圆溜溜,多有意思啊!”还有的说:“小蚂蚁非常团结,真可爱!”学生有序地观察,又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达到了教学目的,作文写得有声有色、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小蚂蚁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二、运用微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體验能力
“想象”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如指导学生写作“校园的花”,我制作一节微课,播放校园盛开的桃花、杏花和梨花。但是这么漂亮的花,竟然被人破坏了,月季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子、桂花被掰断了树枝、栀子花没有了花骨朵,指导学生观察后思考,说说别人破坏花时应该如何劝阻,引申到应该如何保护学校的花草。
我注意发挥微课的多种功能,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如教学想象作文时,结合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一分钟》这篇课文,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说话。微课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展示:①元元多睡一分钟。②元元上学路上遇到红灯。③公交车开走了。④元元等不到公交车。⑤元元上学迟到了。观看后,我提出问题:大家想想,元元为什么后悔?让学生结合微课的场景回答问题,说一说下次元元会怎么做、还会迟到吗,然后写第二天元元上学的情景。学生的想象不但丰富,而且生动、具体、有趣。运用微课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话、写作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三、运用微课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微课教学直观形象,便于教师指导。如教学《动物王国开大会》,我是这样做的:先围绕大会为什么开不起来,提问:“狐狸为什么说狗熊通知一百遍也没有用?”学生答:“因为大家不知道是哪一天。”接着问:“狗熊重新通知:‘明天开大会’,狐狸为什么还说狗熊通知一百遍也没有用?”学生答:“没有具体时间。”问:“动物王国开大会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学生答:“明天上午八点,森林广场。”结合课文进行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随着学生年纪增长,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分析思考事物时会更加全面,已能简单地口述作文。如以“我有一个好习惯”为题进行说话练习,可以用微课展示教师的一个好习惯,比如每天早起锻炼身体,播放教师起床后跑步、快走、做操等视频,让学生由教师联想到自己,说说自己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培养自律、自强的品质,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四、运用微课评改作文,培养学生的自评能力
修改作文是起步作文教学的难点,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优美的句子和片段,供学生学习。同时,利用微视频展示学生的问题作文,让其他学生找出作文格式和内容上的问题,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还可以展示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借鉴学习,树立写作信心,这样进步得更快。作文差的同学能通过微课找到问题的根源,通过对比发现不足,修改自己的作文,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总之,运用微课助力起步作文教学优势明显,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细致指导,课后合理评价,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以争取更好的成绩。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技术科研课题《基于教研网络,利用课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研究(立项号:AH201923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