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是教育也是养成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_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子教养的经验分享、饮食生活的强调、空间的设计,看似毫无关系的跨界,让人以为贯穿其中的是“生活”,但对蔡颖卿来说,“教养”才是三者之间隐而不显却又坚韧持久的连接线。
  空间是环境的教养
  “人类世界之所以有‘教养’二字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这是目标,教养是我们脚踏实地地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养’表示无论是养育还是养成,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事,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耐心。目标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断也断不开的,可是,今天教育的真正问题是,我们把它们断开了,一个东西归一个东西。礼貌归礼貌,教育礼貌的人没有想到,坐在餐桌边吃饭是一种礼貌,待在一个空间里也是一种礼貌,在使用文字表达的时候,选择的用词本身也是一种礼貌。”
  《空间剧场》出版之后,蔡颖卿说,自己对“教”与“养”才算有了完整的分享,她希望可以透过空间来陈述自己对于生活与心思行为教养更完整的愿望,因为教养经验的分享、饮食生活的强调、空间的设计,加总起来才叫做“教养”。
  “空间是从具象的角度谈环境的教养,在精神层面上是非常有力量的。”在蔡颖卿台北三峡的新工作室“静静的母亲”,有一堂名叫“文艺复兴小女孩”的缝纫课。第一次上课那天,台湾作家心岱也在场。课程结束时,心岱在公车站遇到其中两名上课的女孩,让她感到讶异的是,这两个女孩子在课堂上“那么文静”,可是到了公车站却好像另一个人,变得“没有规矩,很野”。心岱很悲观地对蔡颖卿说,“我们上这些课有什么用呢?”蔡颖卿的看法恰恰相反。在“静静的母亲”里,没有人对女孩的言行举止做出任何强制的要求,如果她们能在那里表现得很文静、乖巧,这代表空间是有力量的,可以直接约束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至少这是很好的诱发。”
  可是为什么到了公车站就不行?蔡颖卿认为,“以目前的现状来讲,台湾的大环境是没有教化孩子,也没有教化任何人的能力,大家的自我意识都很高涨。在工作室,我会尽量让孩子们使用空间,但同时也会带她们维护,让她们知道使用完之后也要照顾空间。这完全是教育的层面,只是我的界面是空间。一个人,如果说到养气质,空间的教育可能是最有用的。因为在空间里才能实现文字中所谈到的教导,无论是言行的规范或者举止、美育,尤其是美育,在空间里就变成了实践。什么话都不用讲,在这个空间里搭配它的美,文文静静地去做自己的事情。饮食的范围还是比较有限,空间的元素有更多的面向。‘空间剧场’是针对大人生活养成的教养,那里面有太多的细节,如果父母们、成人们读了之后,真的愿意去执行,就会看到自己在教导孩子这件事上有多么的缺乏。”
  疲倦之后仍要继续的心情
  蔡颖卿27岁时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53岁的她从事餐饮业21年。她说,开餐厅让她能展现饮食生活的剧场效果。母亲在她50岁时,感叹地对她说:“Bubu对自己的兴趣的确是坚持的,二十几年来无论有多少创造或改变,都不离开自己选择的范围。”很多人也都说她因为兴趣而“乐此不疲”。蔡颖卿却说,“去做有兴趣的事并不是不会疲倦的保证,乐此不疲其实是:疲倦之后还想、也一定要继续的心情。”
  这也是她非常想对现在的年轻朋友说的话。“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三样东西:能力、态度、责任。现在的家长太看重能力,但又把能力和态度切割开变成独立的。我觉得能力差一点,态度很好的人,只要有对的人带领,能力就会慢慢的累积。因为只有态度能促使能力的进步。”她看到很多年轻人做事情都只有“短热情”——这远远不够——她希望让他们知道,就算很喜欢做一件事情并做了五年,对整件事情来说这个时间都是短暂的。她用21年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开餐厅”这件事,那是一段很长的辛苦,这中间也累过,打过退堂鼓过,可她用态度和责任成全了自己的兴趣。
  “所以,疲倦之后也要继续的心情是态度。可是这个态度要在一个够长的时间之后才会变成责任。现在很多年轻人做事情完全是尝试性的心态,做一件事情的时间不会很长,他们就觉得这是因为兴趣不在,于是永远都在找寻自己的兴趣。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很多时候,兴趣的确是驱使人开始做一件事最好的动力,而当投入其中,“做”本身也会带来成就感,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也就带来了继续“做”事情的动力。这恐怕是许多人“乐此不彼”做某件事情的原因。
  然而,蔡颖卿却看到这个表象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所在。“从表面上看当然是这样,但是大家很容易忽略,为什么到后来又会自我说服‘不做’也是可以的?刚开始做一件事成就感比较高的理由是,这件事对我们来说是新奇的、陌生的。从陌生到会,到熟练,当然有很高的成就感,可是我认为最受考验的是:当事情已经对你平凡无奇,你也觉得做它是一种劳累的时候,仍然觉得把它做完才算对自己负责。”
  这个阶段恰恰是最容易放弃的时候。如果在这时,丢给自己一个问题:“我这样做值得吗?”很容易就无法继续。蔡颖卿常常和先生Eric说起这样一个比喻。飞机要冲上天空需要很大的能量,可是它要续航也需要很大的能量,大多数人很享受一飞冲天的感觉,却没想到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续航。续航也还是在前进,只是这个前进无论在别人的眼光里还是在自己的感觉中都不再刺激,不再有大的飞跃,可是如果不努力维持续航时所需的大量能量(姑且称之为个人的努力和热情的话)飞机就会往下掉。
  支持蔡颖卿续航的能量是责任感——为自己负责,自我欣赏。“如果我自己不欣赏自己,别人再欣赏我也没有用,这个自我欣赏才是我真正的力量。”自我欣赏到什么时候?当一天的课程结束,参与课程的人都散去,她还和搭档小米粉在厨房里洗刷上课时用到的大约五百个餐具,一直忙到最后一秒,她对自己说,“你不容易,年纪也不小了,也许别人觉得你不需要做这些事情,也没有人在场,可是你还是在一天里有始有终,在一年里日以继夜。”
  教育是亲力亲为,不断实践
  从2007年开始,蔡颖卿至今一共出版11本书,做过数百场演讲、接受过上百次采访,现今她手上仍同时进行几个专栏,并坚持更新自己的博客“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而这也是笔者第三次采访她,原本担心如此多的表达早已把Bubu老师掏空,没想到依旧是满满的收获。   忍不住问她,“您源源不断的新观念的来源是什么?”
  “不断做。所以教学本身对我非常重要。”蔡颖卿自信地答道。上每一堂课的前一天,她和助理都要做足一天的准备,到上课那天,又要站足12个小时。53岁的年龄站12个小时做很多事,可以想见其中的辛苦,或许,我们可以把蔡颖卿所做的这些美化成“诚意”——对教育、对孩子的诚意,但对她来说,这些只是一个基本,当一名教育者该做的基本。
  也因此,蔡颖卿不止一次地表明,如果有一天,体力不允许了就不会再做教学的工作,也不会让这些课程存在。“我没有办法让我的教育理念变成一种挂名,或让自己成为一种教育的代言,在我看来教育是无法商品化的,因为里面有太多细微的东西。教育是在做中观察,在观察中改进,改进的同时也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观念,无论是我讲给你听的时候,还是我面对孩子的时候,那都是新鲜的,对他们真实有用的。因为这样,我可以很确实地保证,这些课程只要家长们愿意一定能做得到。教育可能可以彼此激发,我可能可以告诉其他人我的经验是什么,但那个人绝对不能架空成为品牌。”
  因为坚信亲力亲为在教育中的作用,蔡颖卿在“静静的母亲”新开设了一门课程——“易子而教”。这是许久以来她一直想开的课程,也是在她的第一个工作室“千代田”之后,会开第二个空间更大的工作室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所在。她发现,现在的父母热衷于谈教育,可是他们并不想真的去教孩子,而是用钱买安心,只让别人教导。“易子而教”很容易被简单地理解为“交换”,而忽视交换之后要“进行教育”,自己也要去教导,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孩子。
  课程的报名是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小朋友的年龄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六年纪,不分男女,家长也不分爸爸或妈妈,但上课时要同意随机分组重新打破组合,也就是说,在这一堂课里,父母的队友是另外一个人的孩子,他们要教导的对象、同工的伙伴不是自己的儿女而是别人家的。蔡颖卿期望这堂课“能以客观与实作帮助父母脱离家庭中最常扮演的‘教育监督者’角色与狭窄的视线,也在整天教育谈个不停的世界中修养三件基本功课:心静下来,思想静下来、嘴巴静下来。在教另外一个孩子的同时,使得父母们原本困在自己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因为有适当的距离而得到正确的省视。”
  几次课程下来,面对课程中的影像记录,蔡颖卿感慨地说,“换了孩子带领一份完整的学习之后,我们更能了解教育是共同的目标,谁都不能自我中心;而孩子的成长我们责无旁贷,因为这是一代为一代储备资源的工作,上一代已为我们如此努力过了。耐心并非看不见的,付出也不会没有回报;在这样的一天,当你不再把自己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的成绩单来担忧,而完全信任他人能如你一样爱你的孩子的时候,一个大人与一个初相识的孩子在镜头下犹如一对真正的亲子,散发人间幼吾幼的善意!”
  这样的善意也正是教养,教育以及养成所带来的魔力。
其他文献
鱼会放屁吗?怎样挖鼻屎才最舒服?林黛玉的“弱”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日本动漫《海贼王》里的路飞,胳膊能变长缩短,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吗?……你以为这些问题,是某个搞笑科学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错了,这些,都是一本本书上,用白纸黑字正正经经探讨的科学知识。  近几年,搞笑而充满趣味的科普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创立于199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出的获奖成果,总是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而国内的科学松
期刊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本阐述水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之间关系的著作《流动的权力》,堪称水历史研究的一部佳作。在收到此书的中文译本样书之后,我前后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进行了认真阅读,不仅补充了很多新的知识,也有很多新的感受。  近年来我本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参与了很多世界水历史著作的编撰工作,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历史丛书,同时也到了数十个国家进行水历史的考察研究工作,组织学术活动等,对国际水历史研究的进展和
期刊
自从《CSI犯罪现场》风靡起来,DNA(脱氧核糖核酸)这一微生物学专有名词也渐渐为人所知。DNA可能是我们认识微生物学的第一个词,但事实上打从我们出生以来,就一直与微生物共存在这世界上,只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这些“同居人”。  微生物无所不在,而且很难消灭,在我们认为很干净的地方,其实都存有微生物。可是生活里又不可以没有微生物,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坏处,也有好处,由此要带出当初选书的想法:一来是商周
期刊
Janet说,“瑜伽老师”和“作者”从来不曾出现在她的志愿里,她一直“理所当然”地选修商科,在加拿大取得学位,然后回到香港发展。可是当她全情投入工作之后,工作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却难以排解,她才开始参加瑜伽练习。虽然在回香港前,她曾经和朋友在温哥华参加过一堂哈达瑜伽,但那个时候对Janet来说,健身和游泳远胜于那些凝神注目、练习呼吸的缓慢动作。  Janet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在接触到力量瑜伽之后三
期刊
2011年的某一个傍晚,小编突然发现今天已经是第5个人冲我喊出了同一句奇怪的口号——Bazinga! 不用求度娘也知道这个词出自那部科技宅男主题的美剧《生活大爆炸》,而直至此时才惊觉这部剧在中国的火爆程度。  于是联想到剧中谢耳朵身着的进化论、化学分子式、薛定谔的猫定理等图案的T恤成为淘宝爆款;于是联想到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文章受到空前高的关注和点击率;于是联想到面向科技青年的图书品牌“果壳阅读”推出
期刊
写科普文的作家当然不止李淼一人,但是套用烂俗的句式:李淼是科学家中科普文写得最好,科普作家中专业研究做得最深者。  先来看一段李淼的简介:  李淼,江苏人,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1996年在美国布朗大学任研
期刊
坊间有关空间设计的书籍不在少数,蔡颖卿此番推出新作《空间剧场》,是追赶时髦的跨界之举还是主动的观念表达?  她如是阐述书写《空间剧场》的目的,“这几年里,如果有人到过我完成的空间或是看过我生活的场域,都会跟我说,你为什么不出一本空间的书。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代表我的经验应该累积到一个蛮丰富的程度。我写这本书的用意可能和其他人的不太一样。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拥挤的世界,人与人接触的意识被消费的观念
期刊
炎炎夏日,不仅是度假的好时机,也是一年中的图书销售旺季,除了在零售市场上生机勃勃外,这段时间也是各大书展扎堆涌现的时候,一方面此时学校放假,作为消费主体的学生会有更多宽裕的时间去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逛书展、多读书来打发时间,并能够拓展些知识面。7月份的香港书展,连同8月份的上海书展和南国书香节(广州书展)就是个中代表。  作为三者中历史最为悠久的
期刊
科普书,科学普及书的简称,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撰写文章/图书出版,向非科学领域的普罗大众介绍科学知识,用以传播科学思想、精神、方法,以达到推广科学的目的。科普书与科学论文的差别在于,科普作品主要在于引介科学知识与争议,科学论文则是向科学同侪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科普书为了引起普罗大众的兴趣,除了写作内容必须真实无伪之外,更重要的是写作手法必须带有娱乐性、趣味性,以说故事的方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简化至一
期刊
有些事情正在改变。  这天地人皆无情的一个月,台湾被“苏力”台风狠狠扫过,光是大台北就倒下五千棵行道树。“苗栗大埔事件”后,最让人心头滴血的还有“洪仲丘事件”。  屏风表演班创办人李国修,罹癌三年后于7月2日辞世,得年58岁,追思会“最后的谢幕:李国修传奇”在花博馆举行,有三千人亦哭亦笑,共同哀悼,策划多时的《李国修戏剧作品集》同时出版。26年,27个剧本,这是李国修留给台湾的礼物,永远的思念,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