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面对学困生依然长期存在的事实,转化“学困生”就需要细致、艰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师应多给予他们以“热爱”与“鞭策”、“优待”与“关怀”、“指导”与“帮助”、“表扬”与“激励”,让他们愿学、学会、会学、乐学。同时,既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学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需要投入足够的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
关键词: 农村初中数学 学困生 转化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正逐步提高。但是,从广大农村初中来看,与发达地区课改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学困生群体的存在并有日渐壮大的趋势,严重制约着初中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这里讲的“差生”就是我们讲的“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广大农村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学困生形成的不同原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投入满腔的热情和关心,掌握正确的教学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坚持不懈地做好、做实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1.多给予“热爱”与“鞭策”,让学困生愿学
1.1诚心对待学困生,以情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热爱学生就能弥补自己教育才能的不足,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诚心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学困生。经常找他们谈心,无论是生活或学习上的,遇到问题耐心帮助他们解决,尽可能抽出时间与他们多接触,尊重、理解、信任他们,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
1.2帮助学困生端正思想,树立信心。
心理学认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学困生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差,往往觉得矮人一等,缺乏信心、进取心。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他们,不要认为以前没学好,现在就没指望,只要从现在做起,尽力学好当前的新知识,复习相关的旧知识,“付出就有收获”。要真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积极进取,才可能学有所成。
1.3敦促学困生明确目标,端正态度。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才会认为学习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才能发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而当今的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世界观正在形成,他们对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理想抱负、个人将来的职业意向想得较少,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远景性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茫然消极,态度不端正。教师应通过正反面典型事例,对他们进行道德修养、理想前途、人生价值教育,让他们领会人生的意义、知识的力量,用榜样的影响作用,使他们尽快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并且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下去,这也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和保障。
2.多给予“优待”与“关怀”,让学困生学会学
2.1制定最低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这一点出发,根据学困生的实际,给予学困生优待的政策之一,就是给他们制定一个尽可能低的教学目标,先让其经过自身的努力,辅之老师、同学的帮扶,能学会一些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完成最基本的数学学习任务。
2.2分层、反复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教师为了显示教学效果的出色,提问时总喜欢盯住优等生,学困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是极其不利的。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比较容易、较基础的内容,比如一个简单的正误判断、一个公式法则的默写、一个课本例题(换个数字)的简单变式练习,把这些问题的回答机会留给他们,让他们轻松回答,从而使他们树立能够学会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即便一时回答不出,他们也能感到老师眼中有他。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上次提问出现的情况,在后续教学时再反复提问,不仅能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多次的关怀,而且能使其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
2.3布置力所能及的作业并加强面批。
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应优化结构、简缩进程,尽可能地留下5分钟左右的时间,布置一点简单的随堂作业,让学生随堂独立完成,这有助于当堂的即时反馈,也利于教师的监控、辅导,特别有利于提高作业的真实性,有助于学困生的转化。随堂作业的要求: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适当兼顾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直接采用课本的例习题、课本例习题的变式题,同步的中考题(略作改编),知识的覆盖面要广,难度要低,以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为宜。学困生的课后作业,要增加面批的次数。面批学生的作业,除了能直接获取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最真实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其改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4组织学生结对子,生帮生、兵教兵。
农村初中的学困生较多,转化工作单靠教师一个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挥优秀生的优势,把每一个学困生都分到指定的优秀生的名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或课后,让优秀生对自己负责的学困生进行巡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没有学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直到他们完全掌握为止。这种“兵教兵”的做法学困生更能接受,也更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3.多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困生会学
3.1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困生大多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转化学困生,教师就要先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初中数学,一般要做到“五先”、“六到”。五先:先预习后听课;先尝试回忆后看书;先看书后做作业;先理解后记忆;先知识整理后入眠。六到:心到——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眼到——勤看,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口到——勤问、勤背诵,熟记一些必需知识;耳到——要专心听,发挥听觉容量的最大潜力;手到——要勤写,抄写、记录是读书关键;足到——要勤跑,实地考察或请教别人。这些数学前人们已经为我们创造出的很多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应该让他们很好地体会它、理解它,并且要注意灵活地应用它。
3.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激发思维、开发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基础,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困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养成好的作业习惯:作业前看书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对错题进行再思考的习惯。尤其切不可为了应付任务而去抄袭。否则老师就不清楚你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也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帮助你。
养成自我总结、复习反思的习惯:数学中有些定理、定义、概念的应用对于学困生而言仅凭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不能及时掌握的,需要一个反复操练和应用的过程,所以自己在课后要学会经常总结归纳学过知识,达到“温故知新”,并勤于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及时矫正并建立错题档案,也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参考的素材。
养成动手实践习惯:现行的新教材中有很多课堂实践活动,如“算二十四点”、“画三视图”、“制做轴对称图形”、“做统计分析”、“进行概率试验并预测”等。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手脑并用,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实践结果,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4.多给予“表扬”与“激励”,让学困生乐学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此,对学困生的学习历程的评价教师更要客观、公正,体现发展性、动态性、全面性,从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成长记录,以及考试成绩几大块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不能单讲分数的高低,要从进步的角度认识学生,让其建立信心。在评价时,教师要能及时发现、捕捉亮点,多给学困生以表扬、激励,让他们也能经常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数学教师既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学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需要投入足够的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学困生将会逐渐减少,他们中间的一大批人将靠自身的努力达到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丹娅.应对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政策”与“策略”[J].时代数学学习,2006,5、6.
[3]刘洪元.关注学困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法宝[J].徐州教育科研,2009,2.
关键词: 农村初中数学 学困生 转化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正逐步提高。但是,从广大农村初中来看,与发达地区课改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学困生群体的存在并有日渐壮大的趋势,严重制约着初中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这里讲的“差生”就是我们讲的“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广大农村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学困生形成的不同原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投入满腔的热情和关心,掌握正确的教学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坚持不懈地做好、做实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1.多给予“热爱”与“鞭策”,让学困生愿学
1.1诚心对待学困生,以情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热爱学生就能弥补自己教育才能的不足,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诚心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学困生。经常找他们谈心,无论是生活或学习上的,遇到问题耐心帮助他们解决,尽可能抽出时间与他们多接触,尊重、理解、信任他们,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
1.2帮助学困生端正思想,树立信心。
心理学认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学困生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差,往往觉得矮人一等,缺乏信心、进取心。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他们,不要认为以前没学好,现在就没指望,只要从现在做起,尽力学好当前的新知识,复习相关的旧知识,“付出就有收获”。要真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积极进取,才可能学有所成。
1.3敦促学困生明确目标,端正态度。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才会认为学习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才能发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而当今的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世界观正在形成,他们对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理想抱负、个人将来的职业意向想得较少,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远景性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茫然消极,态度不端正。教师应通过正反面典型事例,对他们进行道德修养、理想前途、人生价值教育,让他们领会人生的意义、知识的力量,用榜样的影响作用,使他们尽快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并且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下去,这也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和保障。
2.多给予“优待”与“关怀”,让学困生学会学
2.1制定最低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这一点出发,根据学困生的实际,给予学困生优待的政策之一,就是给他们制定一个尽可能低的教学目标,先让其经过自身的努力,辅之老师、同学的帮扶,能学会一些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完成最基本的数学学习任务。
2.2分层、反复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教师为了显示教学效果的出色,提问时总喜欢盯住优等生,学困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是极其不利的。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比较容易、较基础的内容,比如一个简单的正误判断、一个公式法则的默写、一个课本例题(换个数字)的简单变式练习,把这些问题的回答机会留给他们,让他们轻松回答,从而使他们树立能够学会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即便一时回答不出,他们也能感到老师眼中有他。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上次提问出现的情况,在后续教学时再反复提问,不仅能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多次的关怀,而且能使其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
2.3布置力所能及的作业并加强面批。
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应优化结构、简缩进程,尽可能地留下5分钟左右的时间,布置一点简单的随堂作业,让学生随堂独立完成,这有助于当堂的即时反馈,也利于教师的监控、辅导,特别有利于提高作业的真实性,有助于学困生的转化。随堂作业的要求: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适当兼顾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直接采用课本的例习题、课本例习题的变式题,同步的中考题(略作改编),知识的覆盖面要广,难度要低,以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为宜。学困生的课后作业,要增加面批的次数。面批学生的作业,除了能直接获取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最真实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其改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4组织学生结对子,生帮生、兵教兵。
农村初中的学困生较多,转化工作单靠教师一个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挥优秀生的优势,把每一个学困生都分到指定的优秀生的名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或课后,让优秀生对自己负责的学困生进行巡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没有学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直到他们完全掌握为止。这种“兵教兵”的做法学困生更能接受,也更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3.多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困生会学
3.1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困生大多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转化学困生,教师就要先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初中数学,一般要做到“五先”、“六到”。五先:先预习后听课;先尝试回忆后看书;先看书后做作业;先理解后记忆;先知识整理后入眠。六到:心到——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眼到——勤看,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口到——勤问、勤背诵,熟记一些必需知识;耳到——要专心听,发挥听觉容量的最大潜力;手到——要勤写,抄写、记录是读书关键;足到——要勤跑,实地考察或请教别人。这些数学前人们已经为我们创造出的很多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应该让他们很好地体会它、理解它,并且要注意灵活地应用它。
3.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激发思维、开发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基础,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困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养成好的作业习惯:作业前看书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对错题进行再思考的习惯。尤其切不可为了应付任务而去抄袭。否则老师就不清楚你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也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帮助你。
养成自我总结、复习反思的习惯:数学中有些定理、定义、概念的应用对于学困生而言仅凭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不能及时掌握的,需要一个反复操练和应用的过程,所以自己在课后要学会经常总结归纳学过知识,达到“温故知新”,并勤于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及时矫正并建立错题档案,也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参考的素材。
养成动手实践习惯:现行的新教材中有很多课堂实践活动,如“算二十四点”、“画三视图”、“制做轴对称图形”、“做统计分析”、“进行概率试验并预测”等。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手脑并用,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实践结果,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4.多给予“表扬”与“激励”,让学困生乐学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此,对学困生的学习历程的评价教师更要客观、公正,体现发展性、动态性、全面性,从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成长记录,以及考试成绩几大块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不能单讲分数的高低,要从进步的角度认识学生,让其建立信心。在评价时,教师要能及时发现、捕捉亮点,多给学困生以表扬、激励,让他们也能经常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数学教师既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学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需要投入足够的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学困生将会逐渐减少,他们中间的一大批人将靠自身的努力达到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丹娅.应对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政策”与“策略”[J].时代数学学习,2006,5、6.
[3]刘洪元.关注学困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法宝[J].徐州教育科研,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