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上涨的动因及调控途径研究

来源 :经济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zheg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价格问题是国家重视、企业关心、居民敏感的问题,近年来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到了各方面的利益。本轮价格上涨与前3轮价格上涨有不同的特点,要有效调控价格的总水平,应剖析推动价格上涨的动因,确定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综合运用价格调控手段。
  关键词:价格上涨;CPI特点;价格总水平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6-0024-04
  
  近年来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企业和居民的高度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几次价格的上涨,价格上涨的动因都不同,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想真正控制价格的持续上涨,必须搞清楚影响价格上涨的动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调控措施。
  
  一、本轮价格上涨与之前价格上涨的比较分析
  
  价格总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全部商品的价格动态的综合,是一定时期内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水平,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对象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价格走势如表1、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经历了3次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本轮价格上涨与前3次价格上涨相比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格上涨是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发生的
  197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既出现了通货膨胀,也出现过通货紧缩。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国家采取的价格管理方式及对价格的调控手段都有所不同。1979-1980年,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国家直接管理价格,所有商品的价格都由国家定价,价格改革以调整价格为主。调控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手段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工资收入政策。1984年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价格改革主要采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政府直接管理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由市场自由调节的价格比重相应提高。在对1984-1988年出现的通货膨胀的调控过程中,政府采取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并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措施。第三次通货膨胀(1992-1994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发生的,价格调整主要采取放开的方法。面对这次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应对策略。2005年以来,价格的上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发生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人们对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的认识,经历了3次通货膨胀,并积累了大量调控价格的经验。
  (二)价格上涨是在不同的市场态势下发生的
  市场态势是指供求双方在市场上的力量对比所形成的势力对比。市场态势可以划分为卖方市场、买方市场和均势市场3种态势。前两次通货膨胀发生在卖方市场态势下。所谓卖方市场是指市场需求在一段较长时间和一定区域内,较大幅度地持续超过市场供给,使卖者在与买者的竞争中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要价和条件的市场态势。商品普遍短缺,供不应求,价格趋于上升是卖方市场的主要特征。第3次通货膨胀是发生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中。所谓买方市场是指市场供给在一段较长时间和一定区域内,较大幅度地持续超过市场需求,使购买者在与卖者的讨价还价中处于特别有利的市场态势。商品普遍过剩,供大于求,价格趋于下降是买方市场的主要特征。本轮价格的上涨是处于买方市场的格局之中,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价格的上涨只是由于部分商品如粮食、猪肉等市场供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引起的。只要买方市场格局不改变,就不应该出现全面的价格上涨。
  (三)价格上涨是在商品定价主体不同情况下发生的
  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全部是由国家定价,企业没有定价的权利,定价主体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定价主体发生了改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定价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目前,只有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服务由政府定价,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来定价。由于定价主体的分散化,加大了政府对价格管理的难度。
  (四)价格上涨是在城乡居民承受能力不同情况下出现的
  在价格改革之前的10年中,中国采用的是冻结物价的特殊政策,商品价格基本保持不变,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状况。价格改革之后,价格的上涨往往造成人们的恐慌。当时人们收入普遍不高,对价格的承受能力较低,一旦价格上涨,货币贬值,人们就会开始抢购,造成市场的混乱。在经历了3次通货膨胀和1次通货紧缩后,人们在思想上已经能够接受价格的波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价格的的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当价格上涨时,人们已经不再像前3次价格上涨时那么恐慌,变得更加理性。
  
  二、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动因分析
  
  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轮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因为本轮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引发的。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其中,粮食类价格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类上涨21.8%,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两者合计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6个百分点,占总上涨幅度的95.8%。在居民消费价格的8大类构成中,其余6大类价格上涨仅仅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2个百分点,仅占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的4.2%。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1)农产品价值的回归决定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长期以来,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中国采取了农业反哺工业的政策。农产品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工农业商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经济规律的作用开始显现,在其共同作用下,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度地上涨。(2)国际市场供求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在逐渐加大。(3)石油、煤炭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使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走高,运输成本加大推动食品价格上涨。(4)消费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禽、蛋消费以及饲料需求高速增长,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加,拉动了价格上涨。(5)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如:近年来中国投产了一些生物燃料,工业生产用粮数量增多,也相应地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拉动了价格的上涨。(6)流通企业在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为了实现更多的利益而采取提价措施,从而推动价格的上涨。在这轮食品价格上涨中,农民并没有完全得到价格上涨带来的益处,更多地由流通企业所获得。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国内生产资料价格虽然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但因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石油、有色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品种价格出现明显上涨。这种价格变化对生产资料价格的后期走势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化都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影响。此外,流动性过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必然从需求拉动上加大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价格具有系列衔接性的特点,即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带动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商品价格的上涨。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价格总水平的继续上涨,否则,就有可能由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发展到全面的价格上涨。
  
  三、调控价格上涨的有效途径
  
  (一)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必须正确测算和实现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目标
  历史证明,无论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还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都是不利的。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促进价格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有利于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企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正常进行和扩大对外开放。因此,《价格法》明确规定,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我们要坚持稳定物价方针,首先应对稳定物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稳定物价不是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适度地波动。根据经验,西方国家一般认为物价水平的涨幅应控制在2%以内。根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价格水平涨幅应控制在5%以内。政府应科学地测算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目标并制定相应政策来保证调控目标的实现。
  (二)调整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产业发展较快,有些产业发展较慢;有些产业是国家应鼓励发展的,有些产业是国家要加以限制的。因此,政府应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1)对于制约其他产业发展的农业、采掘业等基础产业和部门应重点发展。农业等基础产业的产品大多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各部门生产成本的变化。如:2/3消费资料工业品的原料来自于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推动加工工业品成本的上升。如果加工企业不能消化涨价因素,就必然会提高价格。同样,石油、煤炭等产品价格上涨也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所以,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和其他基础产业,增加农产品和石油等基础产品的生产,保证市场的供应。但是政府在鼓励和扶持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市场的供求变化,积极引导农业生产者的生产,避免农民盲目生产和发展,以防出现新一轮的“卖难”问题。(2)积极鼓励加工业生产企业不断创新,提高竞争意识,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原材料的消化能力,生产出更多的适销对路商品,使市场有效供给不断增加。(3)适度控制投资需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抑制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适当抑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工业的发展,减少投资需求对通货膨胀的压力。(4)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这是保证价格合理运行的重要外部环境。(5)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积极调动流通企业的积极性,疏通流通渠道,保证商品顺利地进入消费领域,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综合运用价格调控手段,增强价格调控的效果
  政府调控价格的主要手段包括三种:(1)经济调控手段。它是指政府根据价格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调节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影响价格形成的各种要素,从而达到调控市场价格的目的。(2)法律调控手段。法律调控手段是用法律规范来调整价格关系,使价格的制定、调整、实现、争议及裁决等行为法制化。(3)行政调控手段。行政调控手段是指政府用行政命令方式,对商品价格的形成、变动所进行的直接管理。
  结合本轮价格上涨的特点及中国所确定的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目标,政府采取了以经济手段为主,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综合调控手段。经济手段主要包括:(1)从紧的货币政策正在发挥作用。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9%上调到15.5%。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6次提高都是从紧货币政策的具体体现。这对于稳定币值,防止经济过快的增长,解决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防止物价出现大的波动是非常必要的。(2)稳健的财政政策已初显成效。稳健财政政策的总体思路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具体地讲,应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用于“三农”、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稳定。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税收制度,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3)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和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增加对价格总水平调控的物质手段。价格调节基金主要是用于重要商品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平抑价格。国家储备制度是应对突发事件、平抑价格波动的重要手段,它起到了保证市场供应,维护价格稳定的积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面对价格总水平的快速上涨,为了稳定人心,稳定价格,还需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1)建立全国性的价格信息网络。对市场价格变化进行监测,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及时把握重要商品的走势,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发布的价格信息,企业可以根据价格信息进行生产和经营,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2)严格控制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价格的调整。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都是关系国计民生重要的商品。一旦这些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势必会引发价格的全面上涨。近期内,政府定价的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地方政府管理的公用事业价格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一律不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保持稳定,这对稳定价格总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3)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2008年1月16日,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首次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列入临时价格干预范围的商品包括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应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
  在调控价格总水平时还需要以法律手段做保障。通过建立价格法律和法规体系,规范定价主体的定价行为,规范价格运行程序,规范国家宏观行为,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保护合法盈利,反对暴利;保护正常经营,反对欺诈;依法管价,维护合法利益。在目前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要求政府必须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加强价格执法,对合谋涨价、串通涨价、哄抬物价、囤积居奇、非法牟取暴利以及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应依法严厉查处,确保市场的稳定。
  (四)政府应采取措施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受太大影响
  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货币贬值,造成人们实际收入减少。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为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确保低收入家庭生活不受太大的影响。适当调整收入政策,提高工资,增加居民的货币购买力。只要工资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价格涨幅不高于工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课题主持人:忻红,课题组成员:李振奇,李钢)
  
  参考文献:
  [1]李立.明年要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N].法制日报,2007-12-11.
  [2]柳欣,经颖熙.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3]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GDP为246619亿元,增11.4%,CPI全年涨4.8%[R].国家统计局2007年宏观经济数据报告.2008-01-24.
  责任编辑:孙飞
  责任校对:艾 岚
其他文献
资金管理贯穿于集团公司的全部管理经营活动之中,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只有构建整体的资金管理和决策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集团内部的资金控制和监管,才
商业银行是接触客户个人信息与资料非常多的金融机构.如果在日常业务工作中,银行工作人员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客户信息外露,不仅会给客户的合法权益造成伤害,而且还会使银
马骏,吉林宁古塔人(现黑龙江省宁安市),1895年出生,回族,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回族人民的好儿子.rn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当时正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的马骏先后任天津中学
期刊
一、我国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rn1、角色定位不准确rn现阶段,很多企业在遇到实际经济问题之后才意识到法律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站在实际应用角度来说,由于经济问
期刊
AI来袭,有人主动顺应,有人被迫迎击,有人不知所措。实践证明,求人不如求己,自助者得天助——  如果要问当今世界,工人的最大危险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工伤意外,或者行业更迭,然而更大的猛兽在后面——人工智能。  因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发展工业机器人也成为国家战略之一。《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而实际上,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
期刊
摘 要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出台,企业所得税的改革,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脚步而产生的,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制度创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对我国的税收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新《企业所得税法》 企业所得税 税源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出台后我国的税收制度产生的问题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审议并通过了《中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进而影响政治的重要工具.中俄能源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至今己有20余年的历史
加强货币资金支付的管理和控制,对于提高货币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达到企业经营目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最近出版的周中明先生的(辽宁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以新的视角对桐城派进行了全面审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校正了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