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宦官专权是唐后期政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病症,尤其到僖宗、昭宗时期,宦官成为把持中央政局的最重要因素。杨复光、杨复恭兄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自黄巢之乱始,杨复恭利用原先宦官专权的制度纽带,以假子为纽带,在禁军、外朝广树党羽,成为左右僖宗朝政局的关键性人物,对唐帝国后期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響。
关键词:宦官;演变 ;杨复恭 ;唐僖宗
一、杨复恭家世概述
(一)世为权家
杨复恭,字子恪,本姓林,少时被杨玄翼收养,改姓为杨,他是唐后期杨氏宦官家族的主要成员。杨氏家族自德宗贞元年间左神策中尉杨志廉起,五代养父养子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十一朝,号称“世为权家”[1]。杨复恭的“曾祖父”杨志廉在德宗朝担任神策军中尉,“祖父”杨钦义是宣宗时期的神策军中尉,“父亲”杨玄翼是懿宗时期的内枢密使。杨复恭“以父,幼为宦者,入内侍省”[2]。咸通十年,玄翼卒,起为枢密使。杨复恭继其“父”为内枢密使,成为唐朝末年“权阉四贵”之一,由此进入权力中枢。僖宗末年,杨复恭取代田令孜成为当朝第一权阉,势倾内外。
(二)发迹之路
僖宗年少去世,策立新君引起诸多分歧,杨复恭倚靠权势立寿王为太子,也就是昭宗。昭宗继位,杨复恭、西门季玄欲夺宰相权,“乃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此其始也。”[3]。“常乘肩舆至太极殿,目无天子,下视群臣。”[4]。他曾养“假子”以自固,利用自己势力让其假子杨守立、杨守信、杨守贞、杨守忠,杨守厚等人担任节度使,其余假子多担任刺史,又养子六百,监诸道军。他还曾杀皇戚,劫宰臣,猖狂不知所以,竟用“定策国老”来比喻自己,直言皇帝是负心门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三)策定谋反
杨复恭在十二卫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时,握有禁军大权,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昭宗使其假子杨守立担任六军统领,并赐姓李,赐名顺节。后又连续提升其为天武都头,领镇海节度使,寻加同平章事。杨守立遂与昭宗站在一起,出卖杨复恭,昭宗解除杨复恭的军权,把他从京城调往凤翔去监军,杨知道自己受到皇帝的猜疑,主动要求回家养病,昭宗顺水推舟,免其官职,只留下上将军的空衔,杨遂去往商山隐居。
(四)家族兴衰
大顺年间,杨复恭返回长安,与其养子杨守亮秘密往来,互送情报,暗通阴谋,后两人行动被举报,昭宗命李顺节,李守节带领军队出击杨复恭,杨的养子们带部助战。杨复恭处于下风,遂率军向通化门方向撤退,逃亡兴元,加强部署谋反行动,杨守亮等决定为父报仇,号称讨伐李顺节,向朝廷示威。皇帝任用李顺节乃事因无奈,其间李受重用导致恃宠而骄,后被昭宗处死。
892 年,凤翔李茂贞等五节度使举兵共讨杨守亮,八月,李率众部攻克兴元府,杨复恭与杨守亮、杨守信等战败,率部弃城逃奔间州。镇国节度使韩建的军马华洪加紧追击。第三年,平叛兵马克阆州,杨氏父子逃窜行至乾元,途中被捕斩首示众。这就是杨氏一族的发展兴衰,从杨复恭时期的兴盛到衰亡也不过经历了两朝的时期。
二、杨复恭对僖宗朝政局的影响
(一)僖宗继位时期的政治形势
懿宗在 864 年七月病危,“上疾大渐,左军中尉刘行深、右军中尉韩文约立少子普王俨。”考异曰:范质《五代通录》:“梁李振谓陕州护军韩彝范曰:‘懿皇初升遐,韩中尉杀长立幼以利其权,遂乱天下。今将军复欲尔邪!’彝范,即文约孙也。按懿宗八子,僖宗第五,余子新、旧书不载长幼,又不言所终,不言所说者果何王也。”[5]宦官选用善于控制的普王李俨为太子,懿宗病逝,李俨当皇帝,后改名李儇,历史上称唐僖宗。
僖宗继位后,刘行深和韩文约“居中执政,并封国公”[6]枢密使杨复恭深受排挤,枢密使虽然在中枢政局中具有参政权力,但神策中尉却可凭武力干预军事,故神策中尉地位高于枢密使,况且神策中尉握有兵权,故唐长孺先生曾说,“论实力枢密不如中尉,而地居近密,干预政事的机会较多”,“枢密使的政治地位,实为北衙之首”[7]。
(二)杨复恭参与政治
僖宗少时既聪明,接受能力又强,史书记载,僖宗好“骑射、剑槊、法算、至于音律、蒱博,无不精妙。”[8]但他同时又是一纨绔子弟,嘻戏无度。僖宗酷爱击球运动,曾对身边人石野猪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9]但石野猪的回答确是“若遇尧、舜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驳放。”[10]面对嘲讽,僖宗不过一笑而已。僖宗玩物丧志,荒废朝政,导致杨复恭家族对整个僖宗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的渗入,加之庞勋起义和黄巢起义的爆发,都对杨氏家族权势的膨胀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以至于他后来策立昭宗,影响整个政局。总之,僖宗朝政局不管受到宦官多大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皇权政治,皇权政治指的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皇权的运作情况直接反映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内容和面貌。”[11]田余庆先生曾经说“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南朝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12]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P5891.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P4774.
[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58·职官考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P3567.
[4]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P5963.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P8166.
[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P690.
[7]唐长孺.山居存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9,P245.
[8][9][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P8221.
[11]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P164.
[12]田余庆.论东晋门阀政治[J].北京大学学报,1987,(2),P45.
关键词:宦官;演变 ;杨复恭 ;唐僖宗
一、杨复恭家世概述
(一)世为权家
杨复恭,字子恪,本姓林,少时被杨玄翼收养,改姓为杨,他是唐后期杨氏宦官家族的主要成员。杨氏家族自德宗贞元年间左神策中尉杨志廉起,五代养父养子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十一朝,号称“世为权家”[1]。杨复恭的“曾祖父”杨志廉在德宗朝担任神策军中尉,“祖父”杨钦义是宣宗时期的神策军中尉,“父亲”杨玄翼是懿宗时期的内枢密使。杨复恭“以父,幼为宦者,入内侍省”[2]。咸通十年,玄翼卒,起为枢密使。杨复恭继其“父”为内枢密使,成为唐朝末年“权阉四贵”之一,由此进入权力中枢。僖宗末年,杨复恭取代田令孜成为当朝第一权阉,势倾内外。
(二)发迹之路
僖宗年少去世,策立新君引起诸多分歧,杨复恭倚靠权势立寿王为太子,也就是昭宗。昭宗继位,杨复恭、西门季玄欲夺宰相权,“乃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此其始也。”[3]。“常乘肩舆至太极殿,目无天子,下视群臣。”[4]。他曾养“假子”以自固,利用自己势力让其假子杨守立、杨守信、杨守贞、杨守忠,杨守厚等人担任节度使,其余假子多担任刺史,又养子六百,监诸道军。他还曾杀皇戚,劫宰臣,猖狂不知所以,竟用“定策国老”来比喻自己,直言皇帝是负心门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三)策定谋反
杨复恭在十二卫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时,握有禁军大权,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昭宗使其假子杨守立担任六军统领,并赐姓李,赐名顺节。后又连续提升其为天武都头,领镇海节度使,寻加同平章事。杨守立遂与昭宗站在一起,出卖杨复恭,昭宗解除杨复恭的军权,把他从京城调往凤翔去监军,杨知道自己受到皇帝的猜疑,主动要求回家养病,昭宗顺水推舟,免其官职,只留下上将军的空衔,杨遂去往商山隐居。
(四)家族兴衰
大顺年间,杨复恭返回长安,与其养子杨守亮秘密往来,互送情报,暗通阴谋,后两人行动被举报,昭宗命李顺节,李守节带领军队出击杨复恭,杨的养子们带部助战。杨复恭处于下风,遂率军向通化门方向撤退,逃亡兴元,加强部署谋反行动,杨守亮等决定为父报仇,号称讨伐李顺节,向朝廷示威。皇帝任用李顺节乃事因无奈,其间李受重用导致恃宠而骄,后被昭宗处死。
892 年,凤翔李茂贞等五节度使举兵共讨杨守亮,八月,李率众部攻克兴元府,杨复恭与杨守亮、杨守信等战败,率部弃城逃奔间州。镇国节度使韩建的军马华洪加紧追击。第三年,平叛兵马克阆州,杨氏父子逃窜行至乾元,途中被捕斩首示众。这就是杨氏一族的发展兴衰,从杨复恭时期的兴盛到衰亡也不过经历了两朝的时期。
二、杨复恭对僖宗朝政局的影响
(一)僖宗继位时期的政治形势
懿宗在 864 年七月病危,“上疾大渐,左军中尉刘行深、右军中尉韩文约立少子普王俨。”考异曰:范质《五代通录》:“梁李振谓陕州护军韩彝范曰:‘懿皇初升遐,韩中尉杀长立幼以利其权,遂乱天下。今将军复欲尔邪!’彝范,即文约孙也。按懿宗八子,僖宗第五,余子新、旧书不载长幼,又不言所终,不言所说者果何王也。”[5]宦官选用善于控制的普王李俨为太子,懿宗病逝,李俨当皇帝,后改名李儇,历史上称唐僖宗。
僖宗继位后,刘行深和韩文约“居中执政,并封国公”[6]枢密使杨复恭深受排挤,枢密使虽然在中枢政局中具有参政权力,但神策中尉却可凭武力干预军事,故神策中尉地位高于枢密使,况且神策中尉握有兵权,故唐长孺先生曾说,“论实力枢密不如中尉,而地居近密,干预政事的机会较多”,“枢密使的政治地位,实为北衙之首”[7]。
(二)杨复恭参与政治
僖宗少时既聪明,接受能力又强,史书记载,僖宗好“骑射、剑槊、法算、至于音律、蒱博,无不精妙。”[8]但他同时又是一纨绔子弟,嘻戏无度。僖宗酷爱击球运动,曾对身边人石野猪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9]但石野猪的回答确是“若遇尧、舜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驳放。”[10]面对嘲讽,僖宗不过一笑而已。僖宗玩物丧志,荒废朝政,导致杨复恭家族对整个僖宗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的渗入,加之庞勋起义和黄巢起义的爆发,都对杨氏家族权势的膨胀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以至于他后来策立昭宗,影响整个政局。总之,僖宗朝政局不管受到宦官多大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皇权政治,皇权政治指的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皇权的运作情况直接反映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内容和面貌。”[11]田余庆先生曾经说“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南朝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12]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P5891.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P4774.
[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 58·职官考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P3567.
[4]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P5963.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P8166.
[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P690.
[7]唐长孺.山居存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9,P245.
[8][9][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P8221.
[11]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P164.
[12]田余庆.论东晋门阀政治[J].北京大学学报,1987,(2),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