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墙上的“到此一游”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小时候父亲骑车带我从清华大学校门口路过的时候,父亲告诉我这是清华大学,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说“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也许这是一段很冷很可笑的对话,但在我以后的人生里的的确确没有跟“名校”的缘分了,连进去“拜访”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十几年过去,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跟着在向前看。学校有了宣传校园品牌的意识,老百姓有了选择品牌的意识,这两股意识混合在一起,就是近几年越来越热的名校成为旅游景点现象的根源。
  说起名校游的主力团体,其中之一就是以父母带着子女的“望子成龙团”。
  每年7月都是北京旅游市场的暑期黄金档期,以学生为主力军的旅游市场热度飙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名校游”也随之火爆。但两所学校对于团体参观都有具体的规定路线,且声明如遇校园内有重要活动,将暂停开放参观。这是刊登在北京晨报上的一则消息,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暑假的到来,北大清华等大学已经严阵以待,随时准备邂逅“望子成龙团”的到来。但百密一疏,网上流传的一组图片中,北大门口遮阳棚的立柱都被挤弯了。有记者调查发现,有“黄牛”肆意破坏秩序,一些“黄牛”通过办假通行证的方式,用黑车拉客大肆揽财。这一景象正说明了哪里人多,哪里就有“生财之道”。这给莘莘学子们带来愿景的地方,在大门口就糟了“堵”。
  进入校园后又是什么情景呢?由于大学的特殊性质,它本身的职能是教育机构,是为一届一届在这里学习的学子们提供教育和生活的地方。名校如北大清华,作为我国著名学府,具有历史、文化等特性的名胜。介于这两种性质的模糊关系,大学本身不能作为旅游景点收费观赏的。暑假一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自发来到名校进行游玩并不是一件难事。相对的,由于自发性太强,校园里的组织纪律性就弱化了很多。一进校门,我们就可以看到孩子们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相互追逐的场景,随意在草坪上野营等现象屡见不鲜。说起“名校游”的初衷,家长们如出一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提前感受名校氛围,对他们考学有所帮助。”有人认为名校游突出反映了家长功利性的教育观。多数家长把孩子当作教育投资对象,在孩子身上给予了过分的希望,希望通过这种让孩子感受名校的做法,让孩子将来能够考取名校,为家长增光。老师们则认为,家长带着孩子游览名校,其中“望子成龙”的心态的确成为了主要因素。不过,家长应该重在告诉孩子大学生活的有趣之处和有益之处,多从特色的校园文化、多彩的校内活动、优雅的校园环境等方面,向孩子阐释上名校的魅力所在。若一味地告诉孩子名校如何好,向他灌输只有考上名校才有出路的思想,给孩子增加精神压力,这样将会适得其反。走马观花游名校未必能够刺激孩子的斗志,家长不要盲目跟风,与其受苦受累游名校,不如顺应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的长处,引导其走自己感兴趣的路。
  马先生今年带着孩子参观了北京大学,他说:“让孩子游名校,感受一下大学校园的气氛,感受一下名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浩瀚学风,其实没有什么不好。虽然孩子确实是走马观花,实际上也只能是走马观花!总不能在这么点时间里就把整个大学的内涵了解全面吧?”至于孩子能否考上名校,也只能回家拼命学习,结果也只能到时再说了。对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孩子,辅以优良的家教环境,也许名校游会给他们带来激励和梦想,但如果高考失败了呢?孩子们还能用平和的心理接受另一所大学吗?也许家长已经想不到这么多了。
  夹杂在这些父母带着子女“亲自上阵”的“望子成龙团”里,还有不少培训机构、旅行社,以及各种名目组织的“夏令营”“游学团”,它们大多是商家牟利的活动。例如北大清华名校游,会被加到北京一日游的项目里,进了校园先是拍照留念,然后就是自由活动。不必讳言,目前商家所谓的暑期“名校游”缺乏深层次的内涵,已经显示出其苍白的生命力。夏令营名为训练学生的沟通与学习能力,实则在考验着家长们的钱包。虽然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家长都会对高价皱皱眉头,但是为了孩子,仍愿意为此出钱的也不在少数。刘先生正在为孩子选择夏令营,他说:“北京的夏令营6天5000多元,平均下来每天800多元,相当于孩子上学一个多月的伙食费了。但孩子同学在新学期都在谈论自己假期去哪个名校‘游学’了,咱也不能亏了孩子啊。”对于举办以名校游为主题夏令营的有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等,但国家尚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项活动的执行机构进行规范,对于其收费是否合理,以及进行的项目是否与宣传有不符之处,家长并没有一个可以查证的地方。
  面对着功利性的“望子成龙团”和商家组织的各种夏令营活动,北大、清华一同亮出了“限客令”,以表示不堪重负。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面对游客的需求,名校游一禁了之、名校把游客全都拒之门外,显然不是上策。大学精神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中就蕴含着“对外开放”。而且,发挥高校的科技、教育、文化优势,积极、主动、义务地面向公众开放,以促进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本身就是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社会责任。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大学比我们做得好,那些没有围墙的校园,那样自然地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我们的高校,并非开放得太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
  当然,名校开放校园游也不应是无限制的。毕竟,守护学生的学习宁静感,让他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安静读书,这同样是高校的责任。但这不光需要高校的努力,同样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校方该做的是加强时间上的限制和配套服务的管理;游客则保持应有的素质和修养,不做校园里不文明的“闹客”和只带相机不带大脑的“过客”。
  真正成功的名校游,应该是一种行走中的素质教育。商家要与校方做好沟通,达成经营性、知识性等多方面的共识,更加谨慎地设计好旅游线路,成为孩子们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而不在大楼,真正励志的是人文而非景观。不了解学校内涵特色与活动安排,不走进讲座、课堂与师生交流,一心只流连于博雅塔之美、未名湖之秀。不知在刻有校名的大门前留影时的踌躇满志,能否荡漾到高考结束那一天?在校内古物上的涂抹刻画,当真能以名校之名保佑录取?到北大、清华听一节名师讲课,到名校里和那些静静读书的学子轻声交流一下心得,或是跟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看看他们的学校是如何在社会的课堂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那一定会比走马观花地在校园里转上一圈收获要大。也许,点滴的触动,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而非墙上的一句“到此一游”。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客机追着太阳飞了10来个小时之后,降落在了柏林机场,开始了我们自驾游的第一站。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柏林是东德的首都。上个世纪9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解体后,加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世界人称“两德统一”,其首都由波恩迁到柏林。二战后期,盟军将柏林轰炸得几乎成了废墟,现存的老建筑墙壁上仍可见到70多年前的累累弹孔,恶魔阿道夫·希特勒的总理府和他的官邸被夷为平地。战后官邸原址建起了一
期刊
俗话说:“相逢不如偶遇”。我想写文章也是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听笔者细细道来:一年前,我与朋友相约小聚,路过金融街时,忽然发现高耸的写字楼中间,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拔地而起,本想下车仔细观看,但由于时间紧迫只得放弃。说来也巧,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描写旧京城隍庙的文章,十分有趣,信手查阅了其中的一座城隍庙,没想到竟然就是我曾看到过的那座宫殿,这不得不说既是重逢又是再一次的偶遇。为此,我想那就来讲
期刊
“失桥夺桥战正酣,撤军军令重如山。妄说和平未绝望,欲将仁义化凶顽。元戎已订约,将士仍喋血。敌酋暗指挥,贼兵大集结。一夜鼙鼓渔阳震,虏骑长驱风雷迅。疲兵再战勇绝伦,十荡十决挥白刃。滚滚贼头落如驶,纷纷贼众来不止。孤军力尽可奈何,白虹贯日将军死。将军战死举国哭,平津沦陷何时复?玉池金水污虾腥,琼殿瑶宫变贼窟!将军者谁赵与佟,名悬日月警愚朦。呜呼,安得军民四亿尽学将军勇,一举歼敌清亚东!”  这是著名古
期刊
在1949年之后的30年中,京剧《四郎探母》的命运是颇具传奇性的,生和死瞬间变换,飘忽不定……掌控着全国各京剧院团存在和殒灭的文化领导部门,以及那些有着绝对话语权的为数不多的京剧评论家、京剧史研究家们也对之阴晴不定,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忽而阳光灿烂,忽而风雨雷电。在上千出京剧传统剧目中,如《四郎探母》般命运多舛者恐怕不多。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需先从《四郎探母》的故事情节说起:宋辽交战,宋将杨继
期刊
走进房山区蒲洼乡,是目光的蜿蜒飘移,是视觉的绿色享受,是听觉泉鸣鸟啭的盛宴。从喧嚣的城市中来,我慢慢体味,慢慢感受,最终抵达的是心灵的桃源。  蒲洼的风景是美的。自打上午10时30分汽车进入风景区,虽然山路十八弯,但一路山清水秀,一路鸟语花香。久居城里的我,面对满眼绿色,使劲儿睁大着双眼。偶尔,我也打开车窗,深深呼吸着山里的清新空气。  临来时,我已听说蒲洼海拔高,植被茂密,空气新鲜。尤其盛夏,“
期刊
说话要对脸儿  所谓说话对脸儿,就是别人跟你说话或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相互看着对方,不能说话的时候神不守舍,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别的地方。北京人管这叫“思想开小差儿”。  按北京的老规矩,跟人说话要“视不移”。什么叫“视不移”?就是说话的时候,别转移视线。不转移视线,并不是目不转睛,而是眼睛别乱看。  一个人要做到目不转睛,必须全神贯注,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功夫。不信,您可以试试,让您盯着一个东
期刊
2015年10月20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创大型北京传统音乐作品音乐会《燕落花枝》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金秋收获时节,国家大剧院奏响气势恢宏的“北京声音”。此次演出,是应国家大剧院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优秀作品展演活动。此次展演汇集了9所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的12台剧节目。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的一所艺术高职学院与其同台,展现了现代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和水平。
期刊
2008年,刘世彬被任命为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校长。  在此之前,她在美术学科取得的成绩已经相当令人瞩目:她是全国美术教材的最年轻编者、国培的导师、国家美术教育协会的秘书长。她获过很多奖项,在全国各地讲学,指导过很多老师、学生。她希望在小学美术这块土壤上继续耕耘下去。做校长,实非她心之所愿。  勉强度过了最初几个月的适应期后,她意识到,一名校长的工作做好了,可以更大范围地惠及教师和学生。于是她要求自
期刊
与耕织图碑结缘  大家知道颐和园东堤有个造型精美的铜牛,以昆明湖为天河,西堤有一组建筑叫织女,寓意中国古代美丽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七七相会。只是织女一组建筑已被英法联军焚毁。  我从事圆明园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写成《圆明园景观志略》一书。圆明园四十景中有映水兰香景观,此景观之中一景为贵织山堂,乾隆时期存《元·程棨所绘耕织图》手卷,是乾隆皇帝心爱之物。1750年乾隆在建清漪园时,将《元·程棨所绘耕织图》
期刊
来到常春助学慈善基金会工作已经三个月了,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让我对基金会推展的直捐助学理念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认同直捐助学关注优秀贫困高中生的做法。只是有些遗憾,三个月了我从没跟随直捐助学团出行,没有亲自感受过捐助现场的氛围,也没有机会同受助的贫困学子坐下来分享。作为负责基金会活动宣传的我,期盼有这样的机会可以随团出行,去倾听学子的心声,去感受所有曾出现在我记录中那些爱心人士的践行直捐助学的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