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八大考点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中的一部分,侧重于挖掘语句的思想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一般在散文类文本的题型中出现,小说文本中有一些让考生揣摩人物情感的句子,也可以归入这一题型。
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为:抓取句中的关键词,将关键词的内涵放到文中去落实,再放回原句进行整合。从最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这类题目的考查呈现以下改变:强调句子内涵的“丰富性”,要求考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句子含意。随着考查难度的提升,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三个转换”和“三个挖掘”。
转换一:“概括”转换为“具体”
有些语句中的关键词比较抽象概括,往往表述为“一种精神”、“某种情感”等。体会其内涵,就是把这个概括的表述具体化,而答案往往就潜藏在上下文中,只要进行认真筛选,找出与关键词实质相同、表述不一的语句即可。同时,也要将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你”、“他”和指示代词“这”、“那”——转回本来的名词。例如: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歌德之勺》
【解析】关键词主要是“另一种方式”,从文中落实为“来到了实实在在空间”、“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而“接近你”指“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同时把代词“你”转回具体人物“歌德”。
【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转换二:“形象”转换为“直白”
形象生动的句子往往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经常涉及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所谓变得“直白”,就是要将文学化的语言转化为直接明了的表述。修辞手法往往用来强化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这是语言转化时思考的重点。同时,“借喻”和“借代”手法中,只出现“喻”和“代”的客体,要将它替换成事物的“本体”。例如: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解析】句子关键词为三处修辞“干瘪的乳房”、“讨饭的碗”、“一生的盛宴”。“干瘪的乳房”为借代,写母亲形体枯瘦,暗指母亲为儿女耗尽心血;“讨饭的碗”为比喻,写母亲生存艰辛;“一生的盛宴”为借喻,指代儿女的幸福人生。其中也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对母亲的感激。
【答案】母亲耗尽心血,用一生的辛劳为她的孩子创造人生的幸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转换三:“结果”转换为“原因”
艺术化的语言往往具有跳跃性,往往有“果”无“因”,在表达上出现“断层”现象。遇到这样的句子,要多问“为什么会这样”?要从上下文中将“原因”补充完整,形成文意贯通的表述。同时,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也可以归入此类,遇到“现在”、“今天”等词语,可以适当补充“以前”的内容。例如: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总想为你唱支歌》
【解析】关键词“长大”为形象化的表述,理解为“变得成熟、坚强”即可。随之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变成熟?”通读上下文,得出大西北“恶劣的环境、顽强的生命感动、鼓舞人”这个原因,将它加之于前。
【答案】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挖掘一:双关、象征手法挖掘多重含义
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双关是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这两种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考生不仅要考虑语句的表层含义,还要挖掘句子的比喻义、象征义,以及抽象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情感层面的含义。例如: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灯火》
【解析】运用上面讲过的方法,“那情景”指代“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的情形”,“累世的家产”强调事物的贵重,“护着”体现作者的珍视。我们不由发问“原因”:一盏普通油灯,作者何以如此珍视?一则是因为生活贫困,但更重要的,这盏油灯是祖母伴读的温馨亲情的象征。
【答案】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挖掘二:神态、动作描写挖掘情感心理
在记人叙事或小说类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往往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环境描写含蓄地传达出来,遇到这样的句子应该多加揣摩人物的情感。有些句子的情感还比较复杂,或者矛盾,或者前后变化。例如: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针挑土》
【解析】先补充出“眼睛亮了”的原因:“我”对“湘援游”表示支持。再挖掘“素净”和“眼睛亮了”两处人物肖像描写的内涵:“眼睛亮了”暗含了喜悦、感激,还有一层象征意味——看到了希望。“素净”是黑妮平时的状态,在“湘援游”进行并不顺利的情况下,“素净”一词体现了人物沉着坚定的性格。
【答案】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挖掘三:结尾收束语句挖掘主旨内涵
处于文章结尾部分的句子,不仅具有收束文章内容的作用,而且往往和文章的主旨、价值取向相关。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侧重强调文章的整体理解,对文章的主旨、价值取向的考查几乎逐篇不漏,而且考查方式多样化。例如: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大河家》
【解析】句子使用祈使语气,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感召。关联词“与其”表明了对这种价值观念的否定,“不如”意味着对后面内容的推崇。说出“随波逐流”的比喻义,探究“大河家”体现的文化精神,这正是文章的主旨、价值取向。
【答案】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需要指出的是,在解题过程中,以上六种方法不能割裂开来使用,而是要综合运用,灵活找到解题的切入口。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
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为:抓取句中的关键词,将关键词的内涵放到文中去落实,再放回原句进行整合。从最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这类题目的考查呈现以下改变:强调句子内涵的“丰富性”,要求考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句子含意。随着考查难度的提升,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三个转换”和“三个挖掘”。
转换一:“概括”转换为“具体”
有些语句中的关键词比较抽象概括,往往表述为“一种精神”、“某种情感”等。体会其内涵,就是把这个概括的表述具体化,而答案往往就潜藏在上下文中,只要进行认真筛选,找出与关键词实质相同、表述不一的语句即可。同时,也要将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你”、“他”和指示代词“这”、“那”——转回本来的名词。例如: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歌德之勺》
【解析】关键词主要是“另一种方式”,从文中落实为“来到了实实在在空间”、“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而“接近你”指“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同时把代词“你”转回具体人物“歌德”。
【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转换二:“形象”转换为“直白”
形象生动的句子往往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经常涉及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所谓变得“直白”,就是要将文学化的语言转化为直接明了的表述。修辞手法往往用来强化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这是语言转化时思考的重点。同时,“借喻”和“借代”手法中,只出现“喻”和“代”的客体,要将它替换成事物的“本体”。例如: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解析】句子关键词为三处修辞“干瘪的乳房”、“讨饭的碗”、“一生的盛宴”。“干瘪的乳房”为借代,写母亲形体枯瘦,暗指母亲为儿女耗尽心血;“讨饭的碗”为比喻,写母亲生存艰辛;“一生的盛宴”为借喻,指代儿女的幸福人生。其中也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对母亲的感激。
【答案】母亲耗尽心血,用一生的辛劳为她的孩子创造人生的幸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转换三:“结果”转换为“原因”
艺术化的语言往往具有跳跃性,往往有“果”无“因”,在表达上出现“断层”现象。遇到这样的句子,要多问“为什么会这样”?要从上下文中将“原因”补充完整,形成文意贯通的表述。同时,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也可以归入此类,遇到“现在”、“今天”等词语,可以适当补充“以前”的内容。例如: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总想为你唱支歌》
【解析】关键词“长大”为形象化的表述,理解为“变得成熟、坚强”即可。随之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变成熟?”通读上下文,得出大西北“恶劣的环境、顽强的生命感动、鼓舞人”这个原因,将它加之于前。
【答案】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挖掘一:双关、象征手法挖掘多重含义
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双关是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这两种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考生不仅要考虑语句的表层含义,还要挖掘句子的比喻义、象征义,以及抽象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情感层面的含义。例如: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灯火》
【解析】运用上面讲过的方法,“那情景”指代“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的情形”,“累世的家产”强调事物的贵重,“护着”体现作者的珍视。我们不由发问“原因”:一盏普通油灯,作者何以如此珍视?一则是因为生活贫困,但更重要的,这盏油灯是祖母伴读的温馨亲情的象征。
【答案】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挖掘二:神态、动作描写挖掘情感心理
在记人叙事或小说类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往往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环境描写含蓄地传达出来,遇到这样的句子应该多加揣摩人物的情感。有些句子的情感还比较复杂,或者矛盾,或者前后变化。例如: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针挑土》
【解析】先补充出“眼睛亮了”的原因:“我”对“湘援游”表示支持。再挖掘“素净”和“眼睛亮了”两处人物肖像描写的内涵:“眼睛亮了”暗含了喜悦、感激,还有一层象征意味——看到了希望。“素净”是黑妮平时的状态,在“湘援游”进行并不顺利的情况下,“素净”一词体现了人物沉着坚定的性格。
【答案】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挖掘三:结尾收束语句挖掘主旨内涵
处于文章结尾部分的句子,不仅具有收束文章内容的作用,而且往往和文章的主旨、价值取向相关。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侧重强调文章的整体理解,对文章的主旨、价值取向的考查几乎逐篇不漏,而且考查方式多样化。例如: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大河家》
【解析】句子使用祈使语气,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感召。关联词“与其”表明了对这种价值观念的否定,“不如”意味着对后面内容的推崇。说出“随波逐流”的比喻义,探究“大河家”体现的文化精神,这正是文章的主旨、价值取向。
【答案】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需要指出的是,在解题过程中,以上六种方法不能割裂开来使用,而是要综合运用,灵活找到解题的切入口。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