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brad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使命与传统文化独特的教化功能具有高度契合性,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而当前国际形势、思政课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都决定思政课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中,绥化学院在教学路径探索上坚持做到五个结合,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地方高校;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5-0072-04
  我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还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使命与传统文化的这种功能恰恰具有极大的契合性。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的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能够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思政课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逐步确立巩固的人生阶段。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多元文化也带来了多元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现代人文精神整体表现出缺乏的状态,如果也缺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么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不良思想与文化的冲击。
  (二)思政课改革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有着越发苛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大学生要想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就要储备至少包括人文、思想道德、专业和心理等四个方面的整体素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成才的基础。人文素质是一种综合体现,其通过吸纳优秀文化,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反映出一种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取材于多方面,而传统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最自然且最丰富的天然资源。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的需要
  近年来大学生退学、自杀甚至犯罪的现象不但没有减少还有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这也说明高校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数量不在少数且持续增多[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是迫在眉睫。高校思政课能够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灵素质。对心灵的研究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提倡宽厚、容忍、忠恕的人际交往,要求人们要懂得悦纳自己;道家教导人们对精神的宁静与自由的追求,要求人们放弃功名利禄,讲求返朴归真,强调自然无为。儒道之说对人心灵境界的描绘与追求,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素材。
  (四)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和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内容,将这些被挖掘出的优秀文化与大学生对现代民主、正义等价值追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使传统文化魅力在现代大学生人格塑造中切实发挥积极能动作用。现实情况是大学生迎合西方利己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甚至抛弃,这无疑加剧了道德的集体滑坡趋势[3]。所以,大学生应该追求当代理想的人格,加强对公平、正义、善良、果敢等道德理念的吸收。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的阶级、政党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规范、道德准则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要求该社会的人们按照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进行符合阶级、政党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意识形态宣传的活动,教育者通过传播、践行特定文化成果,完成受教育者由一个自然生物人向社会政治人和文化人的发展转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文化化人过程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通约性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建立在超越民族和区域基础上的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体现却是不能离开具体的民族发展历史的。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具有哲学基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其实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中资源,特别是蕴含的时代气息资源进行整合和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满足了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更能满足马克思主义现实发展的诉求。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思政课必然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和与时俱进发展的过程。
  三、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地方高校思政课引入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梳理诸多问题,本文以定位于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绥化学院为例进行说明。在调查的基础上,绥化学院在教学路径上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在结合过程中理清四个关系,以此来保证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绥化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情况调查
  现今在宪政等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互联网络文化的全面渗透下,在媚俗文化的持续攻击下,一部分大学生明显出现了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等问题,也导致诚信意識和道德观念的淡薄。对此部分学生不去争取教育,不去及时进行正确思想的引导,他们很容易就被彻底西化。2017-2018年,面对全校选取近5000名学生和大部分思政课教师进行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含文、史、哲、经、法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对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准确回答正确率为51. 22%,勉强过半,这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存在不足。学生希望教师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占70.3%,不希望的占19.1%,无所谓的占11.6%。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运用传统文化的期望很高。调查也显示出超过六成的学生和九成以上的教师对目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满意,学生认为思政课乏味,做的是表面文章走过程,思政课教师几乎都能够饱含热情致力于思政课教学,但是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明显改变现状。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做到五个结合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思政课教学,既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也是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的需求。绥化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地缘、經济、资源都没有优势可言。学校的学生与大城市高校学生相比,多来自小城镇和农村,这些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也相对不足,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愿望比较强烈。学校对此以“仁爱、孝道、和合、修身”等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建立了思政课内外联动机制,配合实践模块,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大自然、关爱自我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1.学校重视与学生重视相结合
  从学校层面来看,绥化学院从政策导向、师资培训、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充分肯定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工作,并把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实到学校的育人目标、育人思路、课程设计、效果评价之中去。同时注重培训师资,给教师从事传统文化学习、实践和研究的经费,组织教师和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等。从学生层面来看,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与发展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倡导学生成立传统文化学习社团,委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竞赛等活动。
  2.课内与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
  课内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创建“动式教学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选修课堂,构建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前读《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活动普及国学,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课外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在网上挂课件,指导学生读国学,互动交流释疑解惑。另外,学校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如农业与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下田野、去企业与社会接触联系较多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
  3.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普通地方高校在教学中存在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相分离、相对立的情况。个别专业教师甚至挤占思政课的教学时间[4]。实际上,不论是专业教学还是思政课教学,首先都要教会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教书和育人是专业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的共同天职和使命。绥化学院认识到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共同责任,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理应互相结合、相互配合。
  4.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必修课中选取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程教学,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融入中国哲学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儒家伦理解读问题等。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能极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但必修课自身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相对固定的。仅靠必修课还是不够,绥化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和中华传统美德专题讲座,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对完成学习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学生选修的热情高涨。同时思政部教师编写了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不仅受到学生的好评,更为当地一些企事业单位采用。
  5.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
  地方高校首先应立足本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针对学生的特点,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同时借助校外资源,借鉴和利用其他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思政教育方面好的经验和资源。如聘请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来校讲学,还与企业、综合型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既增长了学生人文素养,又扩大了学校知名度。
  (三)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处理好四个关系
  1.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和今天的思政教育都面临着一个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三纲五常等糟粕观点理应摒弃,重德、修身、孝道等思想在现代依然有学习价值。在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进现代思政教育时,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中育人内容的借鉴方法问题,要保证在传承的同时,必须有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学,就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问题,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2.专业教学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关系
  在高校搞专业教学的不一定重视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搞思政教育的也不一定懂得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培养新时期德才兼备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必须共同探索专业教学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结合问题,指导学生的生活与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专业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
  3.才与德的关系
  在当前,重才轻德在学生中还占有一定市场,也有学生认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对从事政治有用,对其就业基本没有实质用处[5]。实际上,道德修养是有利于自身成就事业的,不重视德才兼备,发展必会受到很大限制。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就是让学生明白,职业生涯的成功不是单纯的专业素质决定的,道德素质的高低更具有决定性。因此要摒弃对思政课的偏见和反感,提高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4.知与行的关系
  传统的知行观一直主张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统一,特别是对道德践行的强调。所以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成效,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最大困境也正是在于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如何把教师所教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所以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必须落实到实践行动中去。
  (四)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效果
  一是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传统文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弥补了大学生传统教育方面的不足,还改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切实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教育的实效性,避免大学生出现迷茫和思想混乱,对大学生的信仰进行了正面影响。二是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选择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的心态,积极传播正能量。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所助力,减少了摩擦和极端事件的发生。三是增强了思政课内容的丰富性。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信”“忠”“敬”“诚”等教育资源,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说服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张玉芝,周兰芳.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8-12.
  [3]杨丽莉.高职院校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5(35):71-73.
  [4]宋宝莉.地方高校“三创”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J].教育评论,2017(5):84-86.
  [5]于彦民.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8(17):78-80.
其他文献
一  朱东润到达乐山的时间是1939年1月13日,更准确的时间是当天下午一点钟。  这个时间很重要,因为武汉大学要求返校必须在1月15日前,过时不候。也就是说超过了这个时间,你就可以不用再来了,只能另谋出路。但是朱东润居然提前了两天从几千里以外赶到了,在一路上仿佛有贵人相助,眼看就到不了校了,但很快就出现了转机。比如到了重庆后,根本就买不到去乐山的汽车票,到乐山要等一、两个月,如此这般到了乐山,事
序引  中国在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5年10月23日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86年3月28日,他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9
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共同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一是集团招工与学校招生同步。在学校招生的同时,集团进行招工面试,合格者既是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集团的预备员工。二是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集团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承担。学校导师承担理论教学,企业导师主要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强化岗位技能训练。三是企业岗位标准引入教学。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制订专
概 况 位于福建省西部。现辖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四县。2014年末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9377人(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31767人,毕业生8789人。  入选理由 在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社区化,引导农民职业化的进程中,坚持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健全机制、政策扶持“四位一体”,表现出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龙岩模式”。  亮 点 建立多层次的教
摘 要 欧洲是研究学分互认较早的地区,2005年欧盟发行第一版学分转换和学分积累手册,根据学习量认定学习成果和学分互换是该手册的核心。我国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多渠道学习、多元化成才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借鉴欧洲学习量认定原理,制定多元成长培养模式管理架构、设计学习成果与可转换课程类别二维表、认定学习成果工作量及可转换成绩矩阵表,并设计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由学生根据学业情况及已获得学分进行自
摘 要 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培育时代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新使命。通过对重庆市9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胜任力模型两个层级中的主特征和子特征按重要性高低进行排序。研究显示,当前高职辅导员胜任力存在岗位职责不清、创新创业力不足、团队精神欠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辅导员岗位职责和要求,强化辅导员双创意识,加快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 新时期;高
摘 要 促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当前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其历史必要性、现实必需性和未来必然性。在分析吉林体育学院开展“一体四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的基础上,提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创建全面灵活的评价体系、完善社会实习模式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 地方体育院校;
摘 要 在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实践中,通过进行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建设体现医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构建基于资源库的“分层、分类、分阶段”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等途径,构建“一体化、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关键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医学专业;协同育人;资源库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
灰太厚,一时会遮住光芒。  认识一个人,有时要隔无数个黑夜。  才能站到黎明。  茨维塔耶娃。  这个诗人的名字气流从一百年前遥远的俄罗斯呼啸而来。  读她,反反复复,一年。一回回想写她,一提笔,就放下,感到遥遥无期。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下去,写完,有多少力气用多少力气。  谨向她致意。  想象力/创造  火焰向来喜欢轻盈的物质,  去年的干树枝、花环、言语。  我是凤凰,只在烈火中歌唱!  —《别
摘 要 对浙江省4所高职院校2254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知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强化,对学校居家学习安排认可度较高,普遍认同居家学习能确保学习效率,但依然存在学生学习指导、投入和专注性弱化,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力不佳等问题,部分学生担忧网络学习效果,多数学生不期望调整周末或压缩假期。对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高校要强化教学技术支撑和学科协同,辅导员要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