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作为文物大省名不虚传,提起山东文物,大家自然会想到“山东文物看济宁,济宁文物看曲阜”。殊不知,在2011年,兖州因发现了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银棺、佛顶骨真身舍利金瓶而声名鹊起。你可曾知道兖州文物在今年5月12日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去香港进行大运河成果展吗?
让每件文物都有“身份证”,是这次文物普查的要求,截至2015 年12 月24 日,在此次摸清家底的文物普查中,兖州区文物旅游局共登录92235 件/套,110875 件,这清晰具体的数字离不开区普查办和广大普查员的辛勤努力,此次文物普查,兖州区文物旅游局被省文物局评为“山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生怕落后于兄弟单位”
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记忆和见证,是国家和民族的“金色名片”,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自2012年10 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起,在济宁市普查办公室的指导下,兖州区成立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办,直接与济宁市普查办对接,形成了垂直领导、上下直通的工作模式。同时,还成立了济宁市兖州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向各镇街道、有关部门下发《济宁市兖州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据了解,针对普查,兖州区文物旅游局还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兖州工作实际,制定月度计划表,任务计划具体到天,责任到人,切实加强对文物普查工作的督导,为的是从机制上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兖州博物馆仓库保管部主任刘连华说:“我们每个月都会上交一个月度计划表,提交完后还很紧张,生怕落后其他兄弟单位。”
此次文物普查,兖州区文物旅游局对兖州博物馆、兖州档案馆、兖州图书馆及兖州天主教爱委会这四家收藏单位的文物家底情况和保存现状建立了全面文物调查和登陆制度。截至普查结束,全区藏品登录总数达到92235件/套,实际数量突破11万件。
“我们将受益一生”
此次文物普查需要对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工作量之大对每一个文物普查员都是一个机遇和挑战。
刘连华说:“我们对列入普查范围的各文物根据国家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采集和登记,将文物信息通过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上报,各级普查机构依权限组织专家对各单位上报的文物信息进行网上审核和现场复核。”普查工作截止2015年末,利用这次大普查的机会,兖州区文物旅游局对文物家底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
本次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可移动文物信息和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信息两个方面。文物普查对刘连华、李梦来说,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更是实践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参与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有挑战有机遇,我们将受益一生。”刘连华说:“恶劣的天气条件,艰苦的调查环境,相比文物普查的意义都不是问题。”
“先对文物进行多角度拍照,然后再進行信息录入,年代、花纹等描写文字都要录入系统,一天也录不了几件。九万多文物就这么一点点录入的。后期钱币的录入工作量大,就靠大家一起来干。提交系统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只要一项不合格就提交不上去。”说起钱币,刘连华说,本次系统文物界定细分很细,例如以前一吊一吊的钱币此次普查进行类别细分,它不属于钱币类而属于票据类。
谈及挑战,兖州博物馆文物保管处李梦说:“当时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原本为了配合文化园的建设,我们博物馆已经将馆藏的所有藏品进行打包准备搬迁,接到普查通知后,我们又一件一件把藏品再拆开进行登记录入,我们拆的不是家里的锅碗瓢盆,这是国家文物,所以要更加小心翼翼。”
回顾一年来的普查工作,刘连华、李梦表示这是一次极其锻炼自己自身素质的机会,记不清有多少次撑不下去,也记不清有多少次累的躺在床上起不来。面对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人员紧缺,一到工作岗位上她们又都是精神满满地继续干。
“报废了两台相机”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任务,对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给每件文物一个身份证,兖州区文物旅游局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首先,从文管所、博物馆、兖州兴隆文化园管委会抽调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业务骨干,组建了文物普查队伍。同时,对普查队员实行全员培训上岗,组织普查队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会议,举办普查培训班,使所有普查队员通晓文物普查工作的实施细节及设施设备的应用,为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文物普查工作期间,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兖州区政府每年列支9.2万元专门用于文物普查。先后为博物馆增配了数码相机、微距定焦镜头、三脚架、台秤及游标卡尺等各种设备器材。回想这次普查工作,刘连华说:“一件文物需要拍好几张, 一个瓶子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拍照,还要拍一些特写,整个普查我们报废了两台相机,从兄弟单位还借了三台相机。”
为提高藏品报送进度,兖州区文物旅游局还专门开通了光纤宽带,提升网络速度,为文物普查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兖州博物馆根据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上报速度昼夜差距大的特点,刘连华、李梦他们利用时间差,错开上传高峰期,下班回家上报信息,这样就保证了上报速度。
“带上‘身份证’远渡重洋”
这次文物普查是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文物普查并不是简单的普查登记,更重要的是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让活起来的文物真正惠泽于民。
在普查过程中,兖州区文物旅游局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 “全国文化遗产日”等有利时机,并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宣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此外,还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宣传展牌,印发文物普查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大力开展文物普查宣活动,让文物走近市民,让市民对文物有一个视觉感受。
普查是为更好的摸清家底,此次普查兖州博物馆还新发现了三件馆藏文物:明木雕鎏金佛造像,此木雕佛造像为明代兖州兴隆寺保留下来的文物,对研究兖州佛教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瓷器清祭红瓶,此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釉层晶莹润泽,釉色浓烈大气,胎质细密匀净,从细微处均彰显着官窑瓷器的规整又仪态万千的皇家气势;瓷器清康熙素三彩兽钮螭耳三足炉,炉底部刻“大清康熙年制”,釉色精美,是难得的康熙官窑素三彩瓷器精品。
文物普查是为了把文物更好地利用起来,据济宁市文物局局长丁海燕介绍说,为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山东、了解济宁,济宁文物系统积极开展了巡展活动,并选择“一带一路”、中国大运河沿线、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巡展和李白生前游踪地沿线等四条“走出去”的巡展路线,巡展地遍布世界十余个城市,沿“一带一路”展现济宁历史文化的辉煌。
“有了‘身份证’的各级文物带着自己的‘身份证’远渡重洋。”丁海燕说:“去年,已经在俄罗斯、英国等国家进行过巡查,今年5月中旬,俄罗斯还为我们带来一次契诃夫作品寻访展,今年我们还将继续走出去,去迪拜、意大利、法国、阿联酋等国家进行巡展。”
让每件文物都有“身份证”,是这次文物普查的要求,截至2015 年12 月24 日,在此次摸清家底的文物普查中,兖州区文物旅游局共登录92235 件/套,110875 件,这清晰具体的数字离不开区普查办和广大普查员的辛勤努力,此次文物普查,兖州区文物旅游局被省文物局评为“山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生怕落后于兄弟单位”
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记忆和见证,是国家和民族的“金色名片”,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自2012年10 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起,在济宁市普查办公室的指导下,兖州区成立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办,直接与济宁市普查办对接,形成了垂直领导、上下直通的工作模式。同时,还成立了济宁市兖州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向各镇街道、有关部门下发《济宁市兖州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据了解,针对普查,兖州区文物旅游局还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兖州工作实际,制定月度计划表,任务计划具体到天,责任到人,切实加强对文物普查工作的督导,为的是从机制上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兖州博物馆仓库保管部主任刘连华说:“我们每个月都会上交一个月度计划表,提交完后还很紧张,生怕落后其他兄弟单位。”
此次文物普查,兖州区文物旅游局对兖州博物馆、兖州档案馆、兖州图书馆及兖州天主教爱委会这四家收藏单位的文物家底情况和保存现状建立了全面文物调查和登陆制度。截至普查结束,全区藏品登录总数达到92235件/套,实际数量突破11万件。
“我们将受益一生”
此次文物普查需要对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工作量之大对每一个文物普查员都是一个机遇和挑战。
刘连华说:“我们对列入普查范围的各文物根据国家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采集和登记,将文物信息通过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上报,各级普查机构依权限组织专家对各单位上报的文物信息进行网上审核和现场复核。”普查工作截止2015年末,利用这次大普查的机会,兖州区文物旅游局对文物家底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
本次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可移动文物信息和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信息两个方面。文物普查对刘连华、李梦来说,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更是实践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参与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有挑战有机遇,我们将受益一生。”刘连华说:“恶劣的天气条件,艰苦的调查环境,相比文物普查的意义都不是问题。”
“先对文物进行多角度拍照,然后再進行信息录入,年代、花纹等描写文字都要录入系统,一天也录不了几件。九万多文物就这么一点点录入的。后期钱币的录入工作量大,就靠大家一起来干。提交系统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只要一项不合格就提交不上去。”说起钱币,刘连华说,本次系统文物界定细分很细,例如以前一吊一吊的钱币此次普查进行类别细分,它不属于钱币类而属于票据类。
谈及挑战,兖州博物馆文物保管处李梦说:“当时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原本为了配合文化园的建设,我们博物馆已经将馆藏的所有藏品进行打包准备搬迁,接到普查通知后,我们又一件一件把藏品再拆开进行登记录入,我们拆的不是家里的锅碗瓢盆,这是国家文物,所以要更加小心翼翼。”
回顾一年来的普查工作,刘连华、李梦表示这是一次极其锻炼自己自身素质的机会,记不清有多少次撑不下去,也记不清有多少次累的躺在床上起不来。面对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人员紧缺,一到工作岗位上她们又都是精神满满地继续干。
“报废了两台相机”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任务,对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给每件文物一个身份证,兖州区文物旅游局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首先,从文管所、博物馆、兖州兴隆文化园管委会抽调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业务骨干,组建了文物普查队伍。同时,对普查队员实行全员培训上岗,组织普查队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会议,举办普查培训班,使所有普查队员通晓文物普查工作的实施细节及设施设备的应用,为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文物普查工作期间,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兖州区政府每年列支9.2万元专门用于文物普查。先后为博物馆增配了数码相机、微距定焦镜头、三脚架、台秤及游标卡尺等各种设备器材。回想这次普查工作,刘连华说:“一件文物需要拍好几张, 一个瓶子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拍照,还要拍一些特写,整个普查我们报废了两台相机,从兄弟单位还借了三台相机。”
为提高藏品报送进度,兖州区文物旅游局还专门开通了光纤宽带,提升网络速度,为文物普查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兖州博物馆根据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上报速度昼夜差距大的特点,刘连华、李梦他们利用时间差,错开上传高峰期,下班回家上报信息,这样就保证了上报速度。
“带上‘身份证’远渡重洋”
这次文物普查是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文物普查并不是简单的普查登记,更重要的是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让活起来的文物真正惠泽于民。
在普查过程中,兖州区文物旅游局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 “全国文化遗产日”等有利时机,并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宣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此外,还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宣传展牌,印发文物普查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大力开展文物普查宣活动,让文物走近市民,让市民对文物有一个视觉感受。
普查是为更好的摸清家底,此次普查兖州博物馆还新发现了三件馆藏文物:明木雕鎏金佛造像,此木雕佛造像为明代兖州兴隆寺保留下来的文物,对研究兖州佛教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瓷器清祭红瓶,此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釉层晶莹润泽,釉色浓烈大气,胎质细密匀净,从细微处均彰显着官窑瓷器的规整又仪态万千的皇家气势;瓷器清康熙素三彩兽钮螭耳三足炉,炉底部刻“大清康熙年制”,釉色精美,是难得的康熙官窑素三彩瓷器精品。
文物普查是为了把文物更好地利用起来,据济宁市文物局局长丁海燕介绍说,为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山东、了解济宁,济宁文物系统积极开展了巡展活动,并选择“一带一路”、中国大运河沿线、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巡展和李白生前游踪地沿线等四条“走出去”的巡展路线,巡展地遍布世界十余个城市,沿“一带一路”展现济宁历史文化的辉煌。
“有了‘身份证’的各级文物带着自己的‘身份证’远渡重洋。”丁海燕说:“去年,已经在俄罗斯、英国等国家进行过巡查,今年5月中旬,俄罗斯还为我们带来一次契诃夫作品寻访展,今年我们还将继续走出去,去迪拜、意大利、法国、阿联酋等国家进行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