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滔天中的人性暖流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读到以缅甸人为主人公的小说是这篇《黑鲤》。在这篇小说中,我得以结识一位缅甸籍的汉子。
  以廓大的海面、高远的天幕为背景,作者在他的调色板上调出鲜亮逼人的色彩,灰色、粉色、红色、淡青色,配以灯塔的永恒之光,太阳的“入侵式彩染”,这油画般浓郁、凝重的色调,涂抹出来的海域风光,令人大饱眼福。让我想起邓刚的《迷人的海》,“蓝色的海,黄色的岸。他像一个酱褐色的海参,慢慢地爬着,从冷如冰窖的海水里,爬向暖和和的岸”。小说开头几句,也是那么明艳的色彩,从中走来一个老海碰子,是经粗砺的海风锻打过的,在险恶环境中成长的老英雄。不仅是色彩,《黑鲤》万言,大海浪涛汹涌,舰艇劈波斩浪,速度、力度,动势强劲。内陆文明哺育下的中国读者,见惯了田园牧歌式的柔美风格,从《黑鲤》中闻到刺鼻的海腥味儿,感受到如刀割面的海风,新鲜、刺激。小说里刻画的人,叙述的事,描绘的景,就连他的措词,都是那么硬挣、健朗。大海、男人、追捕、搏斗,大片的要素,大片的节奏。夸张的手段是标配,密集的比喻,为因过于专业可能会出现的叙事单调,增饰了斐然的文采。骄阳如火,钢质甲板七十度,鞋底几欲融化,似闻烤肉的焦香。这笔触,仿佛能嗅见木刻的刀味。比喻就地取材,熨帖而富有表现力。太阳“像一枚烧红的巨石”,因应着作品总体上的阳刚格调。
  这是一个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故事。这场传染病,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亘古未有,是空前的,让我们赶上了,至今仍然风声鹤唳,人们惊魂未定,心存戒惧。面对生死大考,大家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考验,定然会产生一些出离于庸常的思考,也一定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经典名著《十日谈》,不就是以当年流行于欧洲骇人听闻的黑死病为背景的吗?痛定思痛,沉淀反思,《黑鲤》已跃出龙门,捷足先登。
  《黑鲤》跌宕起伏,却没有肥皂剧那样生硬、拙劣地人为制造矛盾冲突,作者的叙述策略很讲究,善于自然而自如地与读者捉迷藏,喜欢先露出故事的茬口,再从容道出原委,倒叙、补叙的娴熟运用,显得圆融自洽。
  船上的两名缅甸船员,绰号黑鲤和胖豚。胖豚发烧、咳嗽,疑似新冠肺炎病例,实行隔离。船上条件受限,无法测试。黑鲤提出,在新加坡加油时,安排胖豚下船检查,船长同意尽量安排。然而并没安排,惹怒黑鲤。先是罢工,后带胖豚驾艇逃亡。“我”是三副,又是黑鲤的主管,自然由“我”去追捕。一场激烈的海上打斗,便不可避免地展开。
  这些看得见的刀光剑影,花去了小说不少笔墨,满足了一部分读者的阅读心理。但这并不是重心所在,作者要着力表现的,是肉眼看不见的人物的心理冲突,而且很节制,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以出之,却是重头戏。轻者重之,重者轻之,也是艺术辩证法吧。
  船长何以食言、失信?下文做了交代,也是事出无奈。新加坡政府无力对胖豚做新冠肺炎检测,时间也不允许。后来黑鲤提出的到斯里兰卡检测,同样是不现实的。疫情背景下,漫漫航行中,这一特定隋境,矛盾不可调和。记得黑格尔对悲剧有一个解释,好人之间躲不开的冲突,才铸成大悲剧。黑鲤的请求合情合理,船长无法满足他,同样完全可以理解。
  “我”降服了黑鲤,但“内心是矛盾的,固然我想尽快拿下黑鲤,好早点回去交差,但又真心希望他能就此逃脱,回到缅甸,这样不管对胖豚还是我们船员显然都有好处。另外说实在的,某种程度上,我是欣赏黑鲤的,他遵从自身信念不顾一切的勇气与自由精神——他也清楚,即使带胖豚逃回去,船员公司及代理公司甚至缅甸外事部门对他们的处罚是避免不了的,我注定是做不到的”,将心比心,感佩黑鲤的人格魅力,相关的制度、规定乃至法律条文,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这里,小说的叙述张力得以凸显。
  两人被逮回船上后,又有了逃脱禁闭、破坏船只、绝食等情节。而我更感兴趣的,不是他们之间的对立、冲突,而是处于潜流暗涌中的同情、理解,以及船长、“我”给予黑鲤、胖豚的实实在在的帮助。这里面,是人道的力量,放射出人性的光辉。黑鲤是怎么从房间逃出的?这个“悬案”,小说结尾才露出底牌,原来是“我”导演的一出“捉放曹”,“我悄悄打开药房马桶背后盖板”,放他一条生路。好心人不仅“我”一个,还有老船长。逃亡的行为,性质很严重,海事法庭甚至可判以重刑。老船长苦心孤诣,调整速度和航线,并给他们带上劳务费,在靠近毛里求斯岛时,放他们潜逃了。
  这是法与情的矛盾。文艺作品曾无数次地触碰这一棘手的难题。处理得如何,考验着作者的功力。就《黑鲤》而言,我认为是成功的。船长和“我”,换成我,也会那么做的。我们常说,法不容情。可是,在这篇小说里,在小说所叙述的情境中,我想,读者都会为老船长和“我”点赞的。
  当然,这是两个异国公民,法律是有国界的。倘若是中国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不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我想,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有异议者,我还想补充一点,我们赏析文学作品,和处理现实事务,也不可同日而语。
  黑鲤的性格塑造力透纸背,是个暌违已久的硬汉形象。读者会联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那个年老的渔夫桑提亚哥,那句朴素而强悍的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甫一出场,绰号就很亮眼,动物凶猛的感觉。英雄佩宝剑,作者配给他们的道具,是两只巨大的行李箱。一高大威猛,一矮胖圆墩,两个人的造型反差强烈,胖豚衬黑鲤。二人本来亲如兄弟,却趁读者不明就里时,让他俩上演船上追打的桥段,也是一种亮相。小说浓墨重彩地表现黑鲤的顽强毅力,如一个热带人在凛冽寒风中坚守岗位,毫不含糊。绝食八天,滴水未进,非常人所及。他对胖豚关爱备至,简直就是胖豚的守护神,为胖豚冒天下之大不韪,侠肝义胆。他不守规则,却有一套自己的规则。这一方面交代了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故事延展做了铺垫。儒家思想熏陶下的礼仪之邦,长幼有序,而“他几乎没有上下级观念”。虽偏执、魔性,但作者補上有力的一笔,他的工作“是最出色的”。
其他文献
大马个子大,接近一米九,人精瘦。大马人挺挑剔,穿衣戴帽,平时讲究个牌,样子做得很足。手包中装满了各种头衔的名片。小马个矮,一米六不到,但是人很胖,走起路来有点横。  大马是个人物,他名下注册了好几个公司。大马的办公室很大,大得吓死个人,整个一栋楼十六层,就他和女秘书两个人办公。你说牛不牛,大到总统,富到首富,哪个人也没有这么大的办公面积。这不是雷人,是真事。大马注册的公司,房产开发、汽车环保项目等
期刊
小说像一件正装,我希望它浑然严谨,细微阔大而具有张力,全面深刻地展示一个创造性的自我姿态,对于这个广阔世界的深度介入;诗歌像是内衣,柔软贴心,与自己的肌肤与血肉相连,甚至隐秘地包涵这个人内心的晦暗部分,它真切,不容半点表演,是我那颗弱小心灵的外在显影。从本质上讲,对于同一位书写者而言,诗人与小说家之间是沒有界限的,所有的表达都是从自身出发,走向世界,又回到自身的一个过程。正如我相信,博尔赫斯有两副
期刊
九华山寻隐者不见  上山的道路旁有许多猴子  眼巴巴地看着我们  期待有人抛出一些食物  据说它们会抢人手机  会扒美女的裙子  我们穿过猴群  穿过店铺林立的天街  继续走向群山深处  但密林中已没了隐者  也没遇见闭目打坐的灵猿  生活的庭院  有时候你的门闩紧闭  如果不耐心地  一点点拨弄开它  我就会被冻死在那  寒冷的街头  有时候你满院春光  我却不愿意  从敞开的大门进去  我翻墙
期刊
樂高又在想他的车了。车在汽修厂放着并不急于维修,有些事他还没搞明白,在此之前他换了另一辆。冬天直到现在仍未下雪。北方的天气干燥,城市越冻越硬,就连树皮也不能随意击打了。乐高曾在昨天朝着树干挥拳,他很愤怒,他的座驾玻璃被砸,车内满是酒味。  透过玻璃乐高看着湿漉漉的大街,冬天直到现在仍未下雪,一场连夜雨让冷硬的城市不再干燥,却潮湿得令人腻烦。乐高在看车窗时雨也下着,当时他还没有这样的心情。他选择了报
期刊
声声慢,读《生日信札》天色暗下来,隐约的雷声在炸响,惊蛰后,蛇和蟾蜍渐次从冬眠中醒来,幽灵般出没的蚂蚱,有草丛的黄绿肤色,而疫情继续发酵,隔离者囚在家的笼子里,刷手机,饭来张口,忍着管制的煎熬。在我的窗外,榆叶梅接了西府海棠,两者之间本无罅隙存在,还是被压枝的碧桃夺了花魁,美艳如染了新冠病毒。我乃老住户,有出入证,进出刷健康码,自由如小南风,不像河中草鲢闷在水底,左看右瞧,摇摆的钓竿和诱饵尽是陷阱
期刊
老逢从来不知道失眠是个什么滋味。昨天晚上他尝到了,翻来覆去的像炸油条,硬是折腾出了一身汤汤水水的臭汗。他抻着被子用脚挑着扇了几次风,通身凉爽了许多,皮肤却一下子紧巴起来,身子似乎忽然缩小了一圈,鼻洞内似有无数个小虫子在爬动,酥酥痒痒的,弄得老逢像爆米花般进发了几个山摇地动的喷嚏,震得窗玻璃簌簌作响。老婆翻了个身嘟囔,这待地震啊,动物有些反常。老逄知道老婆的意思,但他没理这个茬儿,由平躺改作侧卧,继
期刊
最后一日  折弯了的管弦乐  多像你吃过了吗的庸俗问候。  这种低俗的想象  在平时  多不好意思说出来。  如果这最后一日,还不说  难道要等明年说吗  今天不说  这一年简直就是一个空白。  因此在今天  在文字洁癖盛行的一年里  在最后一日  说出——  折弯了的管弦乐  真像一次庸俗的问候或隔夜饱嗝  然后我安心地睡去  再在深渊里复出,痛快地记下  比秒射更荒谬的一次口语高潮  大海上 
期刊
自鲁迅在《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两文中提出,将“立人”的思想,主张以“尊个性而张精神”和“重独立而爱自繇”作为新文学发展的核心开始已有百年的时间,而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也拥有了新的书写对象,建立了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形成了新的文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审美原则。  在鲁迅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文化运动对“人”和“妇女”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现,例如下文首先要谈的《伤逝》,就是在该时期易卜生有关社会问题
期刊
镜子  做旧了的生活,提醒我每天要看一下镜子  从貌似另一个人的脸上  提炼一生的不安。痛楚的人  时常微笑,从镜子上空  摘下安慰的花环  多年之后,我已经舍弃了对镜自照  脸上有斑点、黑痣,皱纹逐年累加  头发掉了很多  用帽子遮掩。活着是世上最大的镜面  不仅是我,众生都在其间  顾盼、轻蔑,相互当作看不见  而我清醒,每一张脸,都有相像之处  不是额头和嘴角  就是眉毛、鼻子和眼  至于我
期刊
残雪是什么雪?  预示冬天即将结束,还有诸多的消融和生长。  残雪的《家访》《卖废报纸》等都写到了她的慢慢长大,还有成长的过程。真是一组好散文。你读,我们都坐在石墩上听——那一瓣一瓣落下的花呵!  还有《雾中的牛》,俞胜说,四十年的时光也像是一道浓雾,而正在把这浓雾吹得渐渐消散的唯有思念。  思念的力量这么神奇?  思念是火,可以燎原,也可以是水,能把所有的升腾覆盖和压抑。这是作家给我们的一点暗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