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而作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如何改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学内容和思想观点被学生接受并用以规范他们自己的行为,已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觉得改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
  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我国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体系,虽然其中不乏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财富,但也有不少陈腐封闭的内容,以之育人,只能养成孩子唯书、唯上的道德品质,缺乏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德育,不仅是按规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而学生道德主体性和人格精神的发展,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应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他们自己去体验现实生活,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的结果。因此,教育者要以立足素质教育,面向社会现实,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和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整体主动发展为主线,实实在在地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认认真真地上好思想品德课,坚持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有机结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二、创新教学方法
  21世纪的小学生具有天真好奇、活泼好动的特性。他们社会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多、接受能力强,社会上许多事物及其不同的看法已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了印记。如再用以往那种“生硬灌输、说教训诫”的方法育之,将会导致学生对思品课“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后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法治人,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保持环境卫生》一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懂得爱清洁、讲卫生、不得病的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说教,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笔者借助显微镜,组织学生观察痰,当学生第一次看到形态各异、蠢蠢而动的细菌时,感到既新奇又惊讶。这时笔者再进行讲述,把生病和细菌联系起来,恰到好处地突破教材的难点、重点,这样做使学生看了信、听了懂、知了行。在他们幼小心灵里播下一颗保持环境卫生的种子。再如,有关“爱惜粮食”的教育,学生普遍认为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又很难接受一粒饭都不能浪费的做法。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适时地点拨、暗示。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了一致认识,一年一次的水稻,从播种到收成,农民要用五个月左右的时间,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地辛勤劳动,才有收成。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学生获取的这些认识,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并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改进教学形式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一般以班级授課形式进行。但由于形式的发展和学科的特点,笔者对有些内容采取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根据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在长时间的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教学形式的重心应考虑由“道德认知”移向“道德实践”,力求学生认知和践行的同步发展。这样的做法,将强化养成教育的养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如,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梳头、穿衣服、系鞋带”等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能进一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去认识、理解、提高,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从小培养自理能力,使道德与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笔者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教育要跟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应在借鉴和吸收传统方法之精华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一套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合乎德育目的性、德育规律性的新思路、新知识,全面实施素质化教学,提高德育实效,迎接时代的挑战。
其他文献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培植工程,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诵读中华经典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本文从背景探讨了中华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进而针对如何激发小学低年段的中华经典誦读兴趣,就从以身作则、有趣的诵读方式、积极的评价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讨。  【关键词】低年段;中华经典;诵读;兴趣  一、背景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
最佳实践语言有几种性质,其中“尊重性的最佳实践语言”教会我们:智慧的起点是沉默,然后是倾听;“高期望值的最佳实践语言”教会我们:权威需要简短;要学会少说多听;“关爱性的最佳实践语言”教会我们:不要空责备,要寻找解决办法;“宽恕性的最佳实践语言”教会我们:回应抱怨时,尽量不要辩解或抱怨,要避免让学生尴尬;“指导性的最佳实践语言”教会我们:对学生的心说话,而不要对牛弹琴。教师在合适的时间说合适的话,能
【摘要】阅读古诗文能够让小学生们远离轻浮,改造平庸,但现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评价体系中依然留有很多不足,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加强对评价环节的优化,发扬古诗文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从个人多年语文学科教学经验着手,对古诗文教学评价体系作了系列探讨,供同行们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评价体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呈现出丰富的多样化特征,古诗
【摘要】在教学中如何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呢?一是课题导入,紧扣生活;二是知识讲授,回归生活;三是设计练习,贴近生活;四实践活动,投入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學;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只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是那么的亲近,是那么有价值,进而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呢?  一、课题导入,紧扣
本报综合消息 8月17至18日,由广  东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主办的第23期广东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在佛山举办,153所高校的300多名党委书记、校长一起闭门读书、听报告和谋发展。今年是广东省连续23年举办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读书班自举办以来,累计4000多人次参加,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校领导班子建设“金字招牌”。  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成为今年读书班上的焦点话题。大家表示
【摘要】统编版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更重视孩子的发展,着重于孩子的情感体验,更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语文老师可以借助文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帮助低年级的孩子慢慢进入状态,唤起阅读的兴趣。如何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孩子们的读书兴趣?笔者将结合两节二年级的阅读课例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统编教材;深度;阅读兴趣  常言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因此,在不同的课例中,我们往往可
一、建构主义下的STEM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唯一固定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单向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对问题进行某种解释,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观点,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发生和进行。 
【摘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词语教学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我们必须针对现状进行反思并积极探寻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本文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有效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和积累各种词语,同时能提高学生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词语教学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重视
【摘要】新課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基于信息技术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功能,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让教学活动更加直观、形象化,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实现的知识传递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就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更新自身教学方式和手段,借助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结合笔者《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一课的新教法尝试,对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章节课堂教学,更全面地反映高中化学的实用价值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假想问题;角色扮演  “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