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重的过剩产能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过剩产能,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3月的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这样的表述,显示了中央政府攻坚克难的勇气,也多少隐含着对事情反复的忧虑。
单从数字上讲,这一任务清单似乎相当可观,可放到全局来看,简直九牛一毛。目前粗钢的产能一年为10亿吨,新增产能也在3000万吨左右,仅仅淘汰2700万吨,相当于原地踏步扯平了。一年的水泥产能是32亿吨,淘汰4200万吨,连个零头不到。至于平板玻璃已连续20多年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产能过剩超过93%,减掉3500万标准箱算个啥。
即便如此,要达成目标也谈何容易。历来淘汰落后产能总是上面决心大,下面顶住上,中间再来个肠梗阻,事情往往走过场。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这一回,北京已经立下军令状,可真正落到实处,还得当断则断动真格,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将无济于事。
阻碍淘汰过剩产能的都是过剩产能的炮制者,他们也是过剩产能的受惠者,其中既有地方政府,也有国家有关部门,还有银行金融系统等。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需要,他们本能地反对压缩产能,惯用手法是,先拿中央最惧怕的就业说事,流水线停了,工人下岗失业谁管?再祭债务风险杀手锏,工厂炸了,信贷谁还?银行坏账咋办?说来说去,无非拿财税减少、增速下滑、GDP上不去那一套吓唬人,貌似公心拳拳,骨子里是怕影响地方政府形象、政绩考核、职务升迁等等。
淘汰过剩产能本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动“奶酪”、得罪人、摧枯拉朽、除旧布新,乃题中之义,如果一切舒舒服服,毫无切肤之痛,算哪门子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啃硬骨头?多年来,包括淘汰过剩产能在内的许多事情搞不下去推不开来,莫不是因为碰到了利益格局的顽固堡垒被弹了回来。现在淘汰落后产能目标既定,首先不能顾忌利益相关方的推诿扯皮,而要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坚定意志一干到底。
淘汰过剩产能决非权宜之计。压缩过剩产能当然要尽可能减少经济波动、社会震荡,也应做好必要的财政补偿工作,尤其要大力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就业,让更多的人在利益调整中寻求新的机遇。在具体实施中,也要兼顾各方的实际困难。
但必须明确,是不是坚决淘汰过剩产能首先是态度问题,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困难是方法问题,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态度决定出路。态度端正了,千山万水能跨越;态度不端正,一马平川难迈步。一句话,淘汰过剩产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不能遇到矛盾绕道走,更不许弄虚作假玩猫腻。
淘汰产能过剩如此紧迫实属无奈。在经济下行未见底的当下来做这件事难免有风险,却也是倒逼转型升级不能不完成的惊险一跳。粗放的发展模式早已走到尽头,由滥发货币、盲目投资、过度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连年叠加,不仅钢铁、水泥、造船、汽车、纺织、农药、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大量闲置,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产能过剩。
相比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产能过剩,此次面对的产能过剩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后一路有增无减,3年之后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如今24个工业行业中有2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并有250多种产品世界第一。这种局面,无论如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过剩产能大多是落后产能,低效乃至无效产能,又在重复建设中破坏环境生态,抑制消费需求,制造虚假繁荣,滋生寻租腐败。超常累积的过剩产能是祸害中国经济的毒瘤,不摘除这个已经坏死的器官,中国经济无法轻装上阵,最终将把中国经济拖入长期萧条的困境。
在3月的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这样的表述,显示了中央政府攻坚克难的勇气,也多少隐含着对事情反复的忧虑。
单从数字上讲,这一任务清单似乎相当可观,可放到全局来看,简直九牛一毛。目前粗钢的产能一年为10亿吨,新增产能也在3000万吨左右,仅仅淘汰2700万吨,相当于原地踏步扯平了。一年的水泥产能是32亿吨,淘汰4200万吨,连个零头不到。至于平板玻璃已连续20多年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产能过剩超过93%,减掉3500万标准箱算个啥。
即便如此,要达成目标也谈何容易。历来淘汰落后产能总是上面决心大,下面顶住上,中间再来个肠梗阻,事情往往走过场。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这一回,北京已经立下军令状,可真正落到实处,还得当断则断动真格,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将无济于事。
阻碍淘汰过剩产能的都是过剩产能的炮制者,他们也是过剩产能的受惠者,其中既有地方政府,也有国家有关部门,还有银行金融系统等。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需要,他们本能地反对压缩产能,惯用手法是,先拿中央最惧怕的就业说事,流水线停了,工人下岗失业谁管?再祭债务风险杀手锏,工厂炸了,信贷谁还?银行坏账咋办?说来说去,无非拿财税减少、增速下滑、GDP上不去那一套吓唬人,貌似公心拳拳,骨子里是怕影响地方政府形象、政绩考核、职务升迁等等。
淘汰过剩产能本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动“奶酪”、得罪人、摧枯拉朽、除旧布新,乃题中之义,如果一切舒舒服服,毫无切肤之痛,算哪门子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啃硬骨头?多年来,包括淘汰过剩产能在内的许多事情搞不下去推不开来,莫不是因为碰到了利益格局的顽固堡垒被弹了回来。现在淘汰落后产能目标既定,首先不能顾忌利益相关方的推诿扯皮,而要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坚定意志一干到底。
淘汰过剩产能决非权宜之计。压缩过剩产能当然要尽可能减少经济波动、社会震荡,也应做好必要的财政补偿工作,尤其要大力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就业,让更多的人在利益调整中寻求新的机遇。在具体实施中,也要兼顾各方的实际困难。
但必须明确,是不是坚决淘汰过剩产能首先是态度问题,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困难是方法问题,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态度决定出路。态度端正了,千山万水能跨越;态度不端正,一马平川难迈步。一句话,淘汰过剩产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不能遇到矛盾绕道走,更不许弄虚作假玩猫腻。
淘汰产能过剩如此紧迫实属无奈。在经济下行未见底的当下来做这件事难免有风险,却也是倒逼转型升级不能不完成的惊险一跳。粗放的发展模式早已走到尽头,由滥发货币、盲目投资、过度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连年叠加,不仅钢铁、水泥、造船、汽车、纺织、农药、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大量闲置,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产能过剩。
相比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产能过剩,此次面对的产能过剩是重工业部门的普遍过剩。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后一路有增无减,3年之后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如今24个工业行业中有2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并有250多种产品世界第一。这种局面,无论如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过剩产能大多是落后产能,低效乃至无效产能,又在重复建设中破坏环境生态,抑制消费需求,制造虚假繁荣,滋生寻租腐败。超常累积的过剩产能是祸害中国经济的毒瘤,不摘除这个已经坏死的器官,中国经济无法轻装上阵,最终将把中国经济拖入长期萧条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