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9日,北京,傍晚五点钟,在丽思卡尔顿酒店,一段愉快的晚宴时光开始了。
晚宴的主角是奈斯比特夫妇、吴伟女士(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局长,现任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以及《中国经贸聚焦》杂志董事长/出版人张力先生。虽然三个人的身份各不相同,但他们当晚的谈话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中国大趋势。
从“中国模式”到软实力的提升,从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到户籍改革的必要性,从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到教育改革??三人交换了彼此最恳切的观点,很多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推心置腹、觥筹交错间,三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来自澳洲的张力先生让奈斯比特对探索澳洲大趋势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曾经给予奈斯比特夫妇在中国境内诸多帮助的吴伟女士精确点评了媒体对中国大趋势的作用??奈斯比特夫妇最后高兴地说:“It is perfect.(完美极了)”
风靡一时的《大趋势》
说起奈斯比特,中国人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是他的粉丝。上世纪80年代初,奈斯比特创作的《大趋势》席卷了中国,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和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并称“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当时中国领导人甚至将这本书作为司局级干部的必读之书,中国学子们更是对它趋之若鹜。目前《大趋势》在全球已经畅销1400万册,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尽管张力先生过去长期居住在澳洲,但对奈斯比特的名字早有耳闻,对《大趋势》有着特殊的共鸣。而吴伟女士就更不陌生了,因为当时吴伟女士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她逐字逐句读完了这本书,知道这本书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它将成为整个人类从工业化时代进入资讯化时代的标志性著作,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启蒙作用。
《大趋势》的成功使奈斯比特被认为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跻身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成为享誉全球的预测大师。但奈斯比特对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之类的头衔却不以为然,席间他向吴伟和张力纠正道:“你不能叫我经济学家,或者政治家,因为我既研究经济也研究政治,既研究社会也研究文化。”显然,他不愿意给自己定性,就像他学的专业是Policy Science(政治学),却批评政治学其实不能算是科学一样。真是个可爱的大师。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奈斯比特更早涉足的是政坛。1963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命为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结束了政治生涯离开白宫后,奈斯比特供职于有“蓝色巨人”之称的IBM,1967年突发奇想“下海”创业,其时39岁。难怪奈斯比特对白宫一词特别敏感,看到有white的英文单词,马上就联想到白宫。
在自己创办的都市研究公司里,奈斯比特使用自创的“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美国社会,即广泛收集各地报纸,每天对这些报纸的内容进行分类编排,建立索引和作分析比较。奈斯比特始终认为重大的社会变化都是从地方开始,自下而上的,因而通过对城市、乡村变化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判断出将来的一些发展趋势。《大趋势》一书的蓝本正是这些定期作出的研究报告。
“中国模式还需要中国故事”
奈斯比特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67年,此后曾和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就中国未来发展有过深入交流。经过40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奈斯比特说他对中国充满了信心,杖朝之年的他笔锋指向了中国。从《大趋势》到《中国大趋势》之间的故事有很多,奈斯比特、吴伟和张力三人的讨论由此展开。
吴伟与奈斯比特的相识就源于《中国大趋势》的构想。2008年初,还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的吴伟访美,在纽约与时任哈伯柯林斯公司总裁的简·弗里德曼女士会见时,谈到希望有像写《大趋势》这样的作者来中国,于是在奈斯比特此后来北京时两人得以相见。吴伟与奈斯比特相见后相谈甚欢,十分投缘。此次晚宴期间,奈斯比特夫妇还一直在表达谢意,他们说在中国的活动之所以开展顺利,很多都得益于吴伟的帮助。
基于对中国几十年的关注和集中研究,《中国大趋势》写得很顺利。奈斯比特的观点与西方媒体说法不同,西方媒体在批评中国时异常一致,以至于在报道中国积极方面的时候都要做出解释或者显得羞羞答答。而奈斯比特的观点是建立在多年对中国的研究与世界发展的比较之上,也就是奈斯比特自创的“内容分析”法,用事实说话,所以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
如果說奈斯比特最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比如曾成功预测了网络的兴起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那么在《中国大趋势》里,奈斯比特以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的崛起,坚定地相信“中国模式”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并预言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的中心。
说到“中国模式”,奈斯比特颇有感触,他说,“中国只用了30年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都要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过去发挥的作用。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解决这么多人的贫困问题,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随后,奈斯比特透露了一个小细节,“我曾经会见过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我告诉他,虽然台湾是一个小岛,但它成功地向世界说了一个伟大的‘台湾故事’,反观大陆,虽然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但你们没有把‘中国故事’说好。要打造‘软实力’,中国必须要用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来说好自己的故事。”
那么,如何说好中国自己的故事呢?这不但是奈斯比特考虑的问题,更是张力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家澳大利亚媒体,在十几年前创刊时就将目光聚焦在中国,证明了张力对中国大趋势的洞察力和预见性。目前张力创办的《中国经贸聚焦》杂志定位是最具影响力的财经类中英文双语杂志,始终秉持“海外视角、政经前沿”的编辑理念,新锐独到地报道中国的经济变革、政治动向和社会建设。张力说:“这些年来,我们就是在说中国的一些故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都是最真实的。”吴伟听后十分赞赏,她说:“中国媒体需要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以我对张力的了解,《中国经贸聚焦》真的做到了他们的承诺。” 一谈到“中国模式”和媒体责任,三人立刻找到了共鸣。
“权力金钱不是全部标准”
奈斯比特真的很幸运,他的太太多丽丝·奈斯比特一直伴随在他的左右,和他一起调研与著书,伉俪情深的他们成就学术界的一段佳话。奈斯比特的大胡子,多丽丝白皙的皮肤,一直以来都是这对组合引人注目的亮点。
多丽丝出生于奥地利小城巴德伊舍,这个美丽的小城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上。在《梅琳:我的中国》一书中,多丽丝写道:“权力或金钱,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但如果所有的年轻人都成了医生、律师、教授,或踏入政界,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很快走向坍塌。”足见多丽丝对中国所做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多丽丝也是畅销书《中国大趋势》和《中国模式》的联合作者。
记得奈斯比特曾在其著作中说过,要想在新世纪获得成功,你还必须理解变化是一个永恒的定量,你必须喜欢变化,鼓励变化,具有随机应变的通变性。因为以前狭小的生存空间现在已是全球性的地球村了。然而,奈斯比特对一些东西也不屑于改变,比如,他喝无糖的健怡可乐时一定要加冰块,而且加到冰块就要溢出杯子为止。他的太太则很随意地喝一些红酒。另外,他们喜欢住酒店,每次来北京都住在丽思卡尔顿酒店,而且在中国这么多年从没置办过房产。“来到丽思卡尔顿酒店,感觉就像回到了家,服务员对我们也熟悉了。”奈斯比特很知足。不过,他们在美国可不住酒店,那里是他们的家,他们的房子就坐落在美国海岸线边上,面朝大海。
“中国的今天·明天”
当席间张力问奈斯比特夫妇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何看法时,夫妇二人首先表示了肯定,说中国人能获得这个奖很了不起,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在轻松、愉悦而深入的交流中,一个探讨中国问题、与中国读者直面交流的專栏亦将就此呱呱坠地——一直满怀着中国情愫的奈斯比特夫妇还欣然应允,从明年1月起将在《中国经贸聚焦》开设独家专栏,并亲自为这个专栏起了一个醒目的名字“China Today and Tomorrow”(中国的今天·明天)。“中国有很多问题可以讨论,比如人口问题,中国、印度和美国人口为世界前三位,然而美国却比中国和印度少那么多”,在奈斯比特夫妇看来,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向美国学习,这也许就是他们之于这个专栏的初衷。毫无疑问,这也将是中国读者的福音,能够分享《大趋势》作者的观点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庆祝的事。
不知不觉间,晚宴已然接近尾声。末了,当张力先生透露明年想在澳洲举办大趋势演讲的想法时,奈斯比特夫妇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说澳大利亚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有很多现象值得研究,也许他们正计划完成一部《澳洲大趋势》吧。
无论怎样,奈斯比特夫妇都是中国的老朋友,他们探索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是全球学术界的财富。当三位友人握手言别时,谁也无法想象,三个多小时的会晤,也许每个决定都有可能改变世界未来的大趋势。
晚宴的主角是奈斯比特夫妇、吴伟女士(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局长,现任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以及《中国经贸聚焦》杂志董事长/出版人张力先生。虽然三个人的身份各不相同,但他们当晚的谈话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中国大趋势。
从“中国模式”到软实力的提升,从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到户籍改革的必要性,从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到教育改革??三人交换了彼此最恳切的观点,很多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推心置腹、觥筹交错间,三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来自澳洲的张力先生让奈斯比特对探索澳洲大趋势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曾经给予奈斯比特夫妇在中国境内诸多帮助的吴伟女士精确点评了媒体对中国大趋势的作用??奈斯比特夫妇最后高兴地说:“It is perfect.(完美极了)”
风靡一时的《大趋势》
说起奈斯比特,中国人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是他的粉丝。上世纪80年代初,奈斯比特创作的《大趋势》席卷了中国,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和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并称“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当时中国领导人甚至将这本书作为司局级干部的必读之书,中国学子们更是对它趋之若鹜。目前《大趋势》在全球已经畅销1400万册,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尽管张力先生过去长期居住在澳洲,但对奈斯比特的名字早有耳闻,对《大趋势》有着特殊的共鸣。而吴伟女士就更不陌生了,因为当时吴伟女士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她逐字逐句读完了这本书,知道这本书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它将成为整个人类从工业化时代进入资讯化时代的标志性著作,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启蒙作用。
《大趋势》的成功使奈斯比特被认为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跻身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成为享誉全球的预测大师。但奈斯比特对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之类的头衔却不以为然,席间他向吴伟和张力纠正道:“你不能叫我经济学家,或者政治家,因为我既研究经济也研究政治,既研究社会也研究文化。”显然,他不愿意给自己定性,就像他学的专业是Policy Science(政治学),却批评政治学其实不能算是科学一样。真是个可爱的大师。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奈斯比特更早涉足的是政坛。1963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命为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结束了政治生涯离开白宫后,奈斯比特供职于有“蓝色巨人”之称的IBM,1967年突发奇想“下海”创业,其时39岁。难怪奈斯比特对白宫一词特别敏感,看到有white的英文单词,马上就联想到白宫。
在自己创办的都市研究公司里,奈斯比特使用自创的“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美国社会,即广泛收集各地报纸,每天对这些报纸的内容进行分类编排,建立索引和作分析比较。奈斯比特始终认为重大的社会变化都是从地方开始,自下而上的,因而通过对城市、乡村变化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判断出将来的一些发展趋势。《大趋势》一书的蓝本正是这些定期作出的研究报告。
“中国模式还需要中国故事”
奈斯比特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67年,此后曾和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就中国未来发展有过深入交流。经过40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奈斯比特说他对中国充满了信心,杖朝之年的他笔锋指向了中国。从《大趋势》到《中国大趋势》之间的故事有很多,奈斯比特、吴伟和张力三人的讨论由此展开。
吴伟与奈斯比特的相识就源于《中国大趋势》的构想。2008年初,还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的吴伟访美,在纽约与时任哈伯柯林斯公司总裁的简·弗里德曼女士会见时,谈到希望有像写《大趋势》这样的作者来中国,于是在奈斯比特此后来北京时两人得以相见。吴伟与奈斯比特相见后相谈甚欢,十分投缘。此次晚宴期间,奈斯比特夫妇还一直在表达谢意,他们说在中国的活动之所以开展顺利,很多都得益于吴伟的帮助。
基于对中国几十年的关注和集中研究,《中国大趋势》写得很顺利。奈斯比特的观点与西方媒体说法不同,西方媒体在批评中国时异常一致,以至于在报道中国积极方面的时候都要做出解释或者显得羞羞答答。而奈斯比特的观点是建立在多年对中国的研究与世界发展的比较之上,也就是奈斯比特自创的“内容分析”法,用事实说话,所以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
如果說奈斯比特最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比如曾成功预测了网络的兴起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那么在《中国大趋势》里,奈斯比特以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的崛起,坚定地相信“中国模式”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并预言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的中心。
说到“中国模式”,奈斯比特颇有感触,他说,“中国只用了30年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都要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过去发挥的作用。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解决这么多人的贫困问题,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随后,奈斯比特透露了一个小细节,“我曾经会见过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我告诉他,虽然台湾是一个小岛,但它成功地向世界说了一个伟大的‘台湾故事’,反观大陆,虽然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但你们没有把‘中国故事’说好。要打造‘软实力’,中国必须要用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来说好自己的故事。”
那么,如何说好中国自己的故事呢?这不但是奈斯比特考虑的问题,更是张力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家澳大利亚媒体,在十几年前创刊时就将目光聚焦在中国,证明了张力对中国大趋势的洞察力和预见性。目前张力创办的《中国经贸聚焦》杂志定位是最具影响力的财经类中英文双语杂志,始终秉持“海外视角、政经前沿”的编辑理念,新锐独到地报道中国的经济变革、政治动向和社会建设。张力说:“这些年来,我们就是在说中国的一些故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都是最真实的。”吴伟听后十分赞赏,她说:“中国媒体需要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以我对张力的了解,《中国经贸聚焦》真的做到了他们的承诺。” 一谈到“中国模式”和媒体责任,三人立刻找到了共鸣。
“权力金钱不是全部标准”
奈斯比特真的很幸运,他的太太多丽丝·奈斯比特一直伴随在他的左右,和他一起调研与著书,伉俪情深的他们成就学术界的一段佳话。奈斯比特的大胡子,多丽丝白皙的皮肤,一直以来都是这对组合引人注目的亮点。
多丽丝出生于奥地利小城巴德伊舍,这个美丽的小城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上。在《梅琳:我的中国》一书中,多丽丝写道:“权力或金钱,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但如果所有的年轻人都成了医生、律师、教授,或踏入政界,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很快走向坍塌。”足见多丽丝对中国所做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多丽丝也是畅销书《中国大趋势》和《中国模式》的联合作者。
记得奈斯比特曾在其著作中说过,要想在新世纪获得成功,你还必须理解变化是一个永恒的定量,你必须喜欢变化,鼓励变化,具有随机应变的通变性。因为以前狭小的生存空间现在已是全球性的地球村了。然而,奈斯比特对一些东西也不屑于改变,比如,他喝无糖的健怡可乐时一定要加冰块,而且加到冰块就要溢出杯子为止。他的太太则很随意地喝一些红酒。另外,他们喜欢住酒店,每次来北京都住在丽思卡尔顿酒店,而且在中国这么多年从没置办过房产。“来到丽思卡尔顿酒店,感觉就像回到了家,服务员对我们也熟悉了。”奈斯比特很知足。不过,他们在美国可不住酒店,那里是他们的家,他们的房子就坐落在美国海岸线边上,面朝大海。
“中国的今天·明天”
当席间张力问奈斯比特夫妇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何看法时,夫妇二人首先表示了肯定,说中国人能获得这个奖很了不起,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在轻松、愉悦而深入的交流中,一个探讨中国问题、与中国读者直面交流的專栏亦将就此呱呱坠地——一直满怀着中国情愫的奈斯比特夫妇还欣然应允,从明年1月起将在《中国经贸聚焦》开设独家专栏,并亲自为这个专栏起了一个醒目的名字“China Today and Tomorrow”(中国的今天·明天)。“中国有很多问题可以讨论,比如人口问题,中国、印度和美国人口为世界前三位,然而美国却比中国和印度少那么多”,在奈斯比特夫妇看来,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向美国学习,这也许就是他们之于这个专栏的初衷。毫无疑问,这也将是中国读者的福音,能够分享《大趋势》作者的观点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庆祝的事。
不知不觉间,晚宴已然接近尾声。末了,当张力先生透露明年想在澳洲举办大趋势演讲的想法时,奈斯比特夫妇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说澳大利亚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有很多现象值得研究,也许他们正计划完成一部《澳洲大趋势》吧。
无论怎样,奈斯比特夫妇都是中国的老朋友,他们探索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是全球学术界的财富。当三位友人握手言别时,谁也无法想象,三个多小时的会晤,也许每个决定都有可能改变世界未来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