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豫商的经营智慧研究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x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民国中期走向衰败。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探究康百万的经营智慧及其来源对于传统豫商文化的传承及新时期豫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百万;豫商文化;经营智慧
  一、康百万简介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而不是特指某一个人。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朝朝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十八万亩,财富无以计数,民间称其胜极一时。康百万家族富了十三代,400多年。
  二、康百万的经营智慧研究
  (一)建造庄园,聚财敛富
  康百万庄园是康氏家族建造的一座商人豪宅。从外表来看,是一座与外界隔绝的砖石结构的城堡型建筑。由于它北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又有“金龟探水”的美称。庄园内有九大建筑群体,三百一十个生活区、三十一处院子和七十三个窑洞。分为储藏室、工作间、祖先灵堂,饲养牲口区等。目前康百万庄园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主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十部分,总占地面积为六万四千三百平方米。
  康家人居安思危,不仅壁垒坚守、练勇保家,还专门修了藏宝洞。藏宝洞是根据康家后人的回忆于2003年4月庄园主院一密室中发现的。藏宝洞长达四十多米,在洞内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瓷器等文物。该洞兼具富时藏宝,乱时出逃的功效,可直通庄园背后的邙岭山头。
  (二)审时度势,以奇致胜
  经营活动是要承担风险的,俗话说“商场如战场”,要想在高手如林的商业竞争中占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通权变,讲智谋,提升决策水平。
  康家第十四世康应魁在山东、河南拥有大量土地、栈房和船只,后又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在西安贿赂清廷大将军勒保,取得百万清兵的衣服、棉被的供应权。为确保百万清兵棉、布的供应,仅从山东、河南长途往陕西运原材料已难于保证,而且成本过高。虽然康家几代都在陕西泾阳开有店铺,但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康应魁决定在土地肥沃、宜于种棉的泾阳、三原一带开拓种植基地,但受到当地商贾的抵制。于是康应魁一出手就拿下泾阳布市一条街,接着又在当地买下大量土地种植棉花,那里的黄土长出的棉花又大又白。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减少了长途运输的中间环节。从此,康家独占了泾阳的生意。
  (三)诚信仁义,广纳人才
  诚信仁义、网络人才应该是世界上所有商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康百万更是将这一经商理念视为首要条件。
  康百万庄园主宅区大门入口处有一口叶氏古井,这口古井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关于此井还有康家一段和邻里之间诚信仁义的佳话。康家此地原为叶氏所居,名为叶家胡同。井为叶氏先人所凿,泉水汩汪而甘冽。当时此地有康、朱、叶三个家族,均为大户,而康家无论在人丁与财势上均不如朱家,有“朱(猪)吃康(糠),叶(噎)死朱(猪)”的说法。为改变这种状况,康家决意买下叶家这块风水宝地,并要出重金买井。叶家卖地不卖井,留下深井让子孙代代怀深恩。从此在康家门前留下了这一口叶氏井。
  死店活人开,经营在人才。康百万深知网罗人才对长途贩运业务的重要性。为此,康家人选聘名师,形成由“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小相公”组成的管理机构,采取“以点连面,长藤结瓜,相公负责,栈栈开花”的经营方式。康家人做生意用人不疑,放手让老相公(总管)、大相公(分区负责)、相公(各栈房)、小相公(业务人员或重要勤杂人员)大胆经营;并在各地设栈房,栈房不仅做生意,还兼营土地的收租和买卖。这样层层负责、互相竞赛、栈栈开花、打破任人唯亲的家族企业管理传统,从社会上挑选各类经营人才,聘任为“相公”,按贡献大小,委以重任,保证了康家事业的百年兴盛。
  三、康百万经营智慧的来源
  (一)中原大地浓郁的商业滋养
  河南处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古时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崛起了第一代中国商人,使中原地区积淀了浓郁的商业文化。
  中原自古商人家。河南产生过中国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第一个“肇牵牛车远贾”的商人是殷人王亥,他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子贡,是河南浚县人,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是南阳人,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是新郑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更是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四百年不败”的商业神话。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浓郁的中原商业文化中,明清时期孕育出中国一个著名的以怀川商人为核心的商帮——豫商。
  豫商,这个名字今天听起来,似乎没有浙商、粤商那么显赫。殊不知在豫商背后,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当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历史上的中原大地—河南,就会发现,这块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冲刷沉淀的丰饶土地,正是中国商人的第一故乡,是中国商业的发祥地。在此孕育而生的豫商曾经叱咤风云,在中华民族商业发展史上写下过重笔浓彩。历史上的豫商人物如璀璨繁星,在中国商业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与他们生长在这一块中国商人的故乡有无法割断的历史联系。
  (二)留余治家,耕读传家的中原文化熏陶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而康家财富却能绵延十三代,这与他们的家训是分不开的。在康百万庄园南大院“方五丈”大厅内珍藏着一块中华名匾—留余匾,可以说是康家庄园文化的象征,也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最能看出康家发家的根源所在。该匾是康家十五代庄园主康道平用来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是儒家“财不可尽露,势不可尽显”的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留余匾造型非常奇特,它的外观不是常见的矩形,而是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块缺口,看起来像是一本开卷的书,又像是一面招展的旗。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与地,对得起子孙百姓。全匾共计174个字,匾文为清朝翰林牛暄撰写。这种留余思想集中体现了康家秉承中原儒家文化中“财不可尽露,势不可尽显”的中庸思想。先秦哲学中很早就有“器满则盈、物极必反”的思想,由此可见,“留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处世思维,也颇有点当下可持续发展的味道。“留余”植根于儒家的中庸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于自然、对于未来的敬畏,有了这样一种敬畏,豫商才得以成为豫商。
  康家百年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文化教育,设法提高子孙后代的文化素质。康家创始人深知“创业靠走,守业靠口”,若是后代没有文化,就很难富过三代。因此,在他们发家之后,建立私塾、学堂,提高子孙的文化素质。在聘请教师时,看重其学识志向。著名偃师举人赵凤鸣,因为学识渊博、人品端正,被康家聘用后,整整在康家教了一辈子书,毕生所学,尽传诸康家子弟。著名举人孙涵三,学习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祖狄闻鸡起舞、黄干夜不解衣的典故,一边驮煤谋生,一边看书学习,最终考取举人,号称“驮煤举人”。康家欣赏他的志气就把他请到康百万庄园坐馆教书。这些有识之师的谆谆教导,为历代康家子弟成才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康家重视教育,连茅厕门口都挂有“三上成文”的警示。“三上”的典故指欧阳修的治学经验: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康家人教育、督促自己的子孙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略微闲暇的时间,像古人一样,抓紧时间求读、上进。
  总的说来,“留余”是靠着传统而深厚的中原儒家文化滋养形成的,这是豫商政治智慧和文化底蕴的总结,正因如此,豫商才能自如地在官场和商场、政治和商业之间游走、穿梭。康家的鼎盛能够从明朝到清朝经历十二代之久,范蠡能够在诡谲莫测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政商之间游刃有余,无不得益于他们身上的儒家智慧以及“留余”思想。
  四、结论
  历史上的豫商代表人物—巩义的康百万家族,为什么可以经历四百多年的辉煌?究其源头,该家族世代相传的祖训所体现的“尚中庸、积荫德、重家教”思想正是传统豫商精神的精髓,同时就像康家匾联一样,康氏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代代康家人在那厚重的文化中不断地思考进取,开拓创新康氏家族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李刚.大话豫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梁国典.以义取利的生意经[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宋长琨.儒商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2015 年“豫商文化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SWH2015008
其他文献
摘 要:一直以来,油画艺术的本体一直都被关东本土的油画艺术家们视为主导观念,油画艺术创作心理学主要研究是集中在艺术创作发生的心理过程这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心理及其与时代、环境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恒久不衰的课题。艺术创作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角度不同的研究、探讨,并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所以对于单方面本土油画艺术家创作的心理研究尤为重要:其中不仅有西方油画艺术创作对本土油画创作艺术
期刊
摘 要: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湘西土家族地处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土家族文化中体现了许多山地文化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湘西土家族舞蹈类型的分析,结合湘西土家族山地文化的特点来论述。探究发现,“山地文化”对湘西土家族舞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山地文化;土家族舞蹈;影响  一、“山地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一)什么是“山地文化”。山地文化是山区、丘陵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历史
期刊
摘 要:粤剧旦角角色承担着粤剧发展的重要方面,他为扮演粤剧各种造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崔玉梅所承担的角色,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了粤剧旦角角色及其塑造情况,笔者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粤剧旦角;角色;塑造  崔玉梅第一次参加了广州市青年粤剧演艺大赛是《穆桂英》之“招亲”,她饰演穆桂英,当时一起去参赛的还有他的师姐郭凤女、梁淑卿等,她凭着声情并茂的演技在大奖赛中摘下
期刊
摘 要:自2003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国家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各项优惠政策,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各种补贴和帮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数字化存储、建档是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手段,数据库以其操作灵活、便于存储管理信息资源的特点,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形成将传统的文化淡化,崇尚外来文化的风气,这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致使人们的信仰逐渐走向下坡路,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我们必须从提升人民精神面貌为重点。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活动不管是在规模和形式上都所有创新,但如何加强新型基层文化建设,提升新型文化水评一直是当下谈论的课题。  关键词:建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它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新疆喀什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同时也是喀什各族群众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喀什地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丝绸之路联合申
期刊
摘 要:精美绝伦的博山炉是汉代香具的最高成就,结合存世的汉代博山炉的图像、纹饰等资料,对博山炉进行分类汇总,并加以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博山炉使用和陈设的环境特征,将当时社会中宗教与政治状况融入进主题研究,来探寻汉代时期流行的文化观念,进而以小见大,对传统中国的文化理念进行总结和理解。  关键词:博山炉;汉武帝;仙山;宗教;文化  一、博山炉名考  北宋吕大临《考古图》云:“炉象海中博山,下有
期刊
摘 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辅相成,本文从文化产业培育的重要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和传承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产业培育的对策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传承  一、文化产业培育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对文化产业的培养,促进公众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其
期刊
摘 要:任何一种表演形式中都包含对角色的表现和诠释,观众观看戏剧,最直观的就是演员的服装、妆容等外表,角色的性格、特征与行为习惯等等也都将通过一定的化妆和服装设计表现出来。粤剧是我国广州地区的主要戏曲种类,作为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朝至今仍旧十分流行的戏曲种类,粤剧的舞台与化妆设计都体现着该剧种特有的风采,也是表现戏剧角色特征的重要途径,因此,粤剧中的舞台与化妆设计都要与角色表现需求相符,以将角色特
期刊
摘 要: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广泛调查参与广场舞的不同人群,人那们参与跳广场舞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类:健身,娱乐,减肥。活动场地主要集中在公共活动的场地、如广场、公园空地、居民小区空地、街边空地等范围。存在的形式大多是自发的,缺少必要的管理和引导。大多是阿姨们内部互相交流,没什么指导员或教练可言。  关键词:广场舞;活动现状;调查  一、研究结果  在调查期间,我们采访了不同的两个聚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