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正能量

来源 :搏击·体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an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是实现国家安定和民族振兴的有效路径,是大众畅谈不辍的娱乐内容。体育既有主流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用;又有大众文化商业、娱乐、通俗和媒介依赖的共性。体育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是二者共享的正能量。
  关键词: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 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01-04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文化强国梦指明了方向。十七届六中全会,我国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十八大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张海峰在十八大之后召开的首次体育文化座谈会上指出,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有独特作用,体育工作者要推广体育文化价值,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趁势而上,促进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工业社会以来,现代体育的狂飙突进,带来了全球性的体育盛典一现代奥运会和各种体育单项赛事,带来了密如天网的体育传媒,也形成了席卷环球的体育文化。体育不仅成为国家和官方实现国家团结和民族振兴的有效路径,更成为芸芸大众茶余饭后,畅谈不辍的娱乐内容。不论体育文化的定位和身份如何,其声势浩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常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现代体育的文化身份应如何定位和构建,需有一番理性探索。
  1、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
  主流文化、大众文化都属于文化的不同形态。文化的分类、归纳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厘清与总集。
  (1)关于文化的概念,美国人类学家克洛依伯和克勒克洪1963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的文化概念进行了梳理,根据基本主题进行归类,得出文化的九种基本类别。包括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对文化的总结,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所著的《文化的起源》对文化进行了综合阐述。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的文化概念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说明,文化几乎成为人类经验的总和。文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本文根据文化的服务对象和策源主体不同,主要论述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与体育的关系,以及体育在二者之间的互动和定位。因民间文化、精英文化等文化类别与主流和大众文化相比,影响较小、易于区分,本文不做论述。
  (2)主流文化(或称主旋律文化)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基础上、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到清末,历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学。儒家文化异军突起的代价是,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文化,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民国以来,受世界思潮的影响,开展了颠覆孔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科玄论战,自由、民主和科学、法制的思想渐启民智,但最终,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新中国探索前行,文化进程几经波折,十七大以来,我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不可辨驳的主流文化。从政治学角度讲,“主流文化”是政府意志,是国家行为。主流文化关注政权稳定、社会安康和民生福祉,主流文化通过国家喉舌、主要媒介渠道,弘扬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理念。在国家意识形态指导下,主流文化由政府推动和主导,意在凝聚国家意志,形成民族共识并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根据马克思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主流文化是占主要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是脱胎于物质基础、经济基调的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而主流文化和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有着最密切联系。
  (3)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其欣赏消费对象的,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市场需要批量生产的,注重人们感性娱乐的文化。大众文化通常以电视、电影、音乐、报刊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形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大众文化”是20世纪开始逐渐兴起的文化大观,对大众文化的理性分析,先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后有伯明翰中心的文化理解和大众快感理论,又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文化唯物主义的雷蒙·威廉斯给大众文化做出评论,他认为,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而这一点,在许多方面,当然也是与在先的两个意义重叠的。大众文化的出现,搅动了过往的、传承千年的文化格局。威廉斯认为,大众文化经常是替代了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但它亦有种很重要的现代意识。
  中国大众文化崛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转型而成长,它的发展壮大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大众文化现已成为与政府主流文化和学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重要文化形态。有人对大众文化的崛起耿耿于怀,认定它的商业和娱乐特征会造成固定化的消费模式,从而把文化和大众一并推向平庸。也有人认为大众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总之,它不容忽视的从社会文明力量的反面走向正面,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进步,而非倒退。学界对大众文化的反思和审视成为显学,不论漠视不屑,还是极力吹捧,都不能阻碍大众文化如火如荼的勃然兴起。尽管大众文化以大众意趣为马首是瞻,以经济利益为目标所指,不以理论家的理性批判为转移。但理论家不敢小觑“满目疮痍”的文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他们也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屈尊与大众为伍,研究大众文化巨大的影响力,试图把大众文化放入理论视野,在理性的构架中,给大众文化出谋划策,为上蹦下跳的大众文化带上枷链。体育作为倡导公平竞争、积极拼搏的文化活动洋溢着正能量,是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宠儿,体育文化有双重身份,它既是主流文化又是大众文化。   2、体育文化是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鼓风机,是高压云团。因为主流文化反映的是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所以主流文化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生活的进步,正因为主流文化的利害关系重大,国家对主流文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十分重视,不失时机的以鼓风机和高压云团的形象,引领、推动社会的文化方向与趋势。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是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借助胡锦涛对文化功用的说法,体育也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流文化中的生力军,可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2.1 体育文化引领风尚
  体育和音乐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国际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和五光十色体育文化的熏染,让国人通过体育了解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风气之先,看到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之后,严谨的法规制度和拼搏竞争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通过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和我国的优秀运动员姚明、刘翔、李娜、冯珊珊等赛场上的披金戴银,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也借助体育平台,彰显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人说“体育是现代社会的宗教”。这种说法充分说明了体育在社会、文化、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育与影视、音乐、书籍、杂志、报刊出版和网络的密切结合,在媒介中成为无处不在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对人、人的身体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关怀与触动,激发了人类原始的情感和崇高的情怀,这种情感和情怀的表达与舒张,让体育文化进发活力,打破民族、国家、性别和等级的界限,体育文化得以全球共鸣、世界同轨,开创和引领风尚。
  2.2 体育文化教育人民
  体育是教育学科。德、智、体是教育的三大基石,体育三分天下取其一。早在先秦,孔子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文武皆备的人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家必须开始于人的身体”,亚里士多德说“教育包括四个部分一读和写,体操,音乐和绘画。”毛主席曾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号召青年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国家健康工作。体育是人社会化过程的有效抓手,体育倡导公平竞争,友爱理解,是教育青年的最佳手段之一。
  2.3 体育文化服务社会
  体育能强身健体,能娱乐身心,能使民众健康少病,延年长寿。体育文化的普及,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有利于社会民众的医疗保健,有利于减轻社会的福利负担,有利于社会情绪的缓解和发泄。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之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了更高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而体育是人满足基本生存、安全需求之后,向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转变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2.4 体育文化推动发展
  体育文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体育产业被誉为没有浓烟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能极大的带动经济发展。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业、运动场馆设施业、体育彩票业、体育中介传媒业等体育产业内容蕴藏着巨大商机。体育产业与文化、艺术、旅游、信息、器材生产等关联产业的交叉越来越密集。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能极大的带动就业,拉动投资和刺激消费。我国《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继续保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说,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作用。可从四方面理解。首先,体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和其他文化形态相伴而生、同步而行的一种文化形态。其次,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而且还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体育实现新发展。第三,体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独特的推动作用。第四,体育自身就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作用。体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时代越发展,体育就越受各国各地区的重视,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体育来了解、评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
  刘鹏的体育文化价值论调与胡锦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同宗同源,符合体育文化在主流文化、在主旋律中的作用和地位。体育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体育文化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风向标。大众文化的标示作用不是指明方向,而是顺从最强、最大的风的流动,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但多数人并不代表真理,所以大众文化的从众性也有着天然的缺陷。大众文化具有的特点,体育文化也紧随其后,与大众文化共享之。
  (1)商业利益化: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阿多诺尖锐地指出,在以利润为取向的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贬称)中,(音乐)创作者主要关心的已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而是上座率和经济收益,他们一味迎合顾主的需要,成了消费者的奴隶。哈贝马斯说“文化工业为了俯就公众,首先根据市场的要求,调整文化商品的内容,从心理上增强各个阶层民众的获取能力;其次,降低产品的价格,使公众在经济上有条件消费。”体育文化也有迎合大众需求、降低产品价格的商品性。体育文化面对的受众十分普及,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学步幼儿都有健身娱乐和竞赛观赏等文化消费需求,我国体育人口的总比率接近20%,总体人口规模巨大。体育文化产品的价格与一般的文化商品大致相同,观看体育传播内容、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和购买体育用品的消费随着体育产业的壮大而实现规模效应,价格更加亲民。   (2)通俗平民化: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一位美国学者曾指出:“大众文化不是整个历史中一个阶级或集团的文化。它今天几乎是所有人的文化,昨天几乎是无人的文化;由于生产,市场和社会变化,它完全是一种新的现象,不能归结为量的变化或与永久性范畴等同。”体育消费的文化门槛低,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和理论,人类通过肢体的活动而实现文化的共通。体育文化的通俗性让体育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奥运会成为国际盛会,奥委会成员国比联合国成员国还要多,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在全球的流行都是体育文化通俗性的有力注解。
  (3)娱乐流行化:大众文化追求所有人同时的快感,是娱乐至上的始作俑者。作为时尚文化,难免有忽起忽落的变化。大众文化的英文“Popular Culture”从字面理解就是流行的或民众的文化。威廉斯在《出版业和大众文化》中指出大众一词有三层意义:第一是“为民众”;第二是反抗权威的大众欣赏趣味:犯罪、丑闻、罗曼史和体育。第三是依赖市场。大众文化是民有、民享,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文化内容丰富、项目众多,随着重大赛事和体育明星的兴衰交替而波澜起伏。因为现代体育文化的兴起,各种有影响力的赛事接连不断,足球世界杯与奥运会之间相隔两年,洲际比赛、国家比赛年年不断,单项比赛的联赛赛程紧凑,体育文化的流行性保持时间较长,体育文化始终保持着焦点的地位。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快感总是意味着一无所思,意味着忘却痛苦,即便是身在痛苦之中。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筹莫展的。它是逃脱。但并非人所说的,它是逃脱苦难的现实,而是逃脱最后留存的一点反抗思想。娱乐许诺给人的自由,就是逃脱思想和否定。”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满足人们的快感,而精英文化的特质是满足人们的美感。大众文化削平了审美空间,把审美变成单纯的消费,将复杂的审美过程简化为感官的刺激反应。美国精神医学家E.D.格林在《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中认为,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许多美国人退化到了只会“边看电视边吮手指”的地步。
  体育文化在娱乐化和世俗化的驱动下,也表现出了骚动不安的喧嚣与扭曲。为了追求娱乐效果,体育文化在体育新闻传播中也动用了博取大众欢心的各种手段,体育文化的娱乐性表现为色情化、暴力化、假新闻,以及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肆意炒作和广告泛滥等几大类。尽管对体育文化的娱乐化饱有诟病,但总体来说,体育文化的娱乐性主要以休闲放松、健康文明为主调。
  (4)媒介依赖化: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阿多诺把大众文化称为文化工业,就是将文化看做商品的工业化生产。文化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再生产环节中,媒介和媒介人员的参与贯穿始终,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机械化复制离不开传媒的参与。从各种媒体中大时段、大篇幅、大容量的体育内容可见体育和传媒的深度合作。现代体育的崛起更是伴随着信息传播的技术革新,奥运会能成为举世瞩目的盛典,有赖于电视卫星转播技术的成熟。可以说,没有大众传播媒介,就不会有影响力巨大的世界性的体育赛事,更不会有席卷全球的体育文化。因之,体育文化是大众文化。
  4、体育文化定位: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共享的正能量
  体育文化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是二者共享的正能量。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明显提升,民族崛起指日可待。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复兴,也包括文化复兴、精神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确的精神理念,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而体育是主流与大众共享的文化正能量。
  4.1 内容正规
  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共享体育的健康文明,体育在各个文化形态中持有健康向上的形象,作为文化传播的内容是正轨、正当的。体育文化有一定的规则、制度、裁决,因为体育的规范性、标准性,现代体育世界共有、共享,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遵循体育固有的规律和章法。
  4.2 精神正道
  体育雅俗共赏,是民众的精神食粮之一。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精神理念,可以引领民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体育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凝聚国家民族力量,在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彰显精神正道。
  4.3 收益正数
  体育的经济效益日益明显,体育的社会正效益显而易见,经济、社会收益为正数,国家、民族、家庭、个人收益为正数。在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中积极充实、优化、整合体育文化,是民众受惠、社会收益的利国利民的好事。
  4.4 明星正面
  实现文化强国梦,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体育领域的英模人物责任重大,为国家、民族而拼搏进取的体育明星、金牌运动员和体育界优秀人物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阳光正面,有良好的形象、健康的身体和顽强的意志,是青少年和大众效仿的榜样。
  鲁迅《文化偏至论》中倡导中国文化发展应“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使“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而体育正是外可与世界同轨、内可凝聚民族精神,使国人自觉自强,个性发张的文化形式。这样的正能量让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都动力强劲、扬帆远航。
其他文献
摘要:排球项目在陕西省中学体育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提高排球教学也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学生排球垫球技术,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和结合他人的研究,以提高学生技术为突破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宽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气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为传统的排球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学生的排球技术。  关键词:排球垫
期刊
摘要: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是高校评估指标之一,针对新入校学生未达标群体的研究分析,揭示其体质差的原因,遏制不达标学生体质健康继续下滑,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高校 体质健康 未达标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062—03  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以来,始终
期刊
摘 要:通过访谈和文献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体育竞赛“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裁判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建立裁判员资格考核制度,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裁判队伍整体水平,保证“执法”过程的严肃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裁判员;体育竞赛;综合素质;资格考核  中图分类号:G81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4)05—0610—02
期刊
摘 要:高住低训是英文Living high—training low(HiLo)的缩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耐力训练方法。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目前传统的高原训练的许多不足之处,如肌肉萎缩,训练强度降低,以及过度训练的易发生等。本文采用文献法,综述了高住低训训练法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运动员生理生化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影响,希望能为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HiLo训练法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通过2003年度我国甲A篮球联赛14支强旅常规赛26轮战绩技术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运用统计学离差法、RSR综合评价法,从量化评价指标中对北京首钢男篮在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进行分析,为改进和提高训练与竞赛水下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2003年甲A联赛;北京首钢男篮;比赛能力;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4)05—0697
期刊
摘 要:中国男子竞技体操是我国奥运战略的重点夺金项目。为使中国男子体操队更好地备战雅典奥运会,以第3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赛况为主要依据,分析各国男子体操的竞技实力,并前瞻雅典奥运会男子体操可能出现的竞争格局,为中国男子体操队有效地备战奥运提供参考。  关键词:奥运会;男子竞技体操;竞争格局;备战  中图分类号:C832.711/20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4
期刊
摘 要:运用三维运动学法对中国体操女子集训队员——杨亚红和王湉湉的跳马前手翻直体前空翻转体540°的动作进行了对比性技术分析,并针对二人动作完成的情况进行了技术性诊断。以期对我国跳马前手翻直体前空翻转体540°动作的训练和技术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竞技体操;跳马;运动学;三维分析  中图分类号:G83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4)05—0714—
期刊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中老年妇女参加广场舞活动的中老年妇女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真实信息,了解广场舞在山西省中老年妇女这个群体中发展的具体情况与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与解决方法。从而改善其活动的环境条件、宣传广场舞文化知识,促进山西省中老年妇女广场舞更好更快的发展,提高中老年妇女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和谐社会的
期刊
摘要:随着这几年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体育运动也出现多元化发展。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大众体育为平台,竞技体育上台阶的体育发展链已形成,而社区体育就是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单体体育运动群体结构。但在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始终是平行发展,虽然有一些交集,但之后又各自发展,如何使二者之间能相辅相成,互动发展是当今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文章就江西吉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及融合的现状进行研究,
期刊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在调查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社团的组织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传统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与以体育社团模式组织与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区别。进而提出:打破原有大学生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模式,以体育社团模式组织与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以体育社团为媒介,带动、创造、形成一个具有活力、鲜明的校园体育氛围。旨在为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提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