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自觉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陶冶和他的“陶身体剧场”,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圈里,是独特的存在。2008年,23岁的陶冶从北京现代舞蹈团出走,成立了“陶身体剧场”。此后的7年,“陶身体剧场”共创作演出了7部作品,在国际市场赢得了傲人的赞誉。他们是美国林肯艺术节、美国舞蹈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座上宾,和各国一流的艺术机构合作,巡演的脚步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亦曾四次登上《纽约时报》。在国内,他们拥有一支数目不太大但具有极高艺术鉴赏力的忠实观众,这其中包括雕塑家向京、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等。
  面对种种赞誉,“陶身体剧场”始终坚持着不媚俗、不迎合的独立姿态,从未针对大众传媒做出任何娱乐化的投机。延续创始人陶冶一以贯之的气息,“陶身体剧场”专注而认真,始终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姿态践行自己的艺术思考,并对待演出细节持有明察秋毫的严苛——这意味着,他们走得并不容易,但却走得很踏实。
  2015年10月23日,陶身体剧场新作——现代舞《8》世界首演专场在上海华山路的上戏剧院举行。这是陶身体剧场第一次把首演放在国内,而不是国外。显然,这是颇具冒险和挑战意味的。7点半,《8》开演了。全无装饰的舞台、纯白色的地面、略显冰冷的白光照射下,8名身着灰衣的舞者并排躺成一条直线。舞者肢体全部被限制在地面上,只有脊椎做出绵延不断的运动,连成了如同移动雕塑一般丘峦起伏的流畅舞动。配乐来自“鬼才音乐家”小河,风格亦克制、冷静而略显诡谲。整场演出并没有任何“情节”和“意象”,观众席因此略感焦躁,席间不断传来婴儿的哭闹声、疑惑的窃窃私语,间或有人中途离席。
  演出结束,陶冶和演出策划人方美昂走上舞台举行“演后谈”。一位中年男性观众站起来,愤怒地质问陶冶:“为什么你的作品和观众完全没有交流,为什么不给予观众一些情节和内容?你这样的演出不负责任。”随后,观众们抛出了更多尖锐的问题:“为什么只有演后谈,没有演前谈?”“演出这样的形式,演员很辛苦,但又没有丝毫情绪的抒发,你这样对他们公平吗?”
  “情节”“情绪”“内容”“故事”“高潮”,这些名词是观众在问题中反复提到和要求的,陶冶不厌其烦地解释:他很清楚如何设计一场有起承转合、感官刺激强烈的演出,操控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在该哭的地方哭,该笑的地方笑——但他就是不想这样做。
  陶冶认为现代舞的“现代性”恰恰在于它的“批判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莎多拉·邓肯以浪漫和感性的表达挣脱了传统芭蕾的桎梏;20世纪后四分之一,皮娜·鲍什拒绝一切粉饰,以残酷而极具真实表现力的舞蹈展现人的恐惧、抗拒、伤害。一切挣脱都伴随着挣扎和伤痛,所以姿态都不会是“友好的”。
  但身处被移动互联网“点赞社交”大潮席卷的中国,这样的“批判性”并不太容易被大众接受——对于“陶身体剧场”来说,这可能是“最坏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好的时代”。


  用“身体”诠释“当代”
  在中国 “当代艺术”的大脉络里,“现代舞”是声量很小的一个分支,对比美术、戏剧,略显弱势。追溯历史,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行健、孟京辉等人引领了中国实验戏剧的潮流,“85美术新潮”“星星美展”及肖鲁、何成瑶等人的行为艺术实践冲破了苏联模式的桎梏。以上种种,共同建构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语境,但“现代舞”在其中的身份和面目尚属模糊。这或是因为,舞蹈以舞者的身体为材料,而中国人的“身体”在整个20世纪深受战争、政治运动的影响,留下了太多难以磨灭的“身体记忆”。
  改革开放后,舞蹈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慰问军队的现场演出、电视文艺晚会、选秀节目。在商业和政治的裹挟下,舞蹈不可避免地桎梏于华丽的服饰、“民粹”的立场和戏剧化的情感表达,这也同样影响了舞者的教育和职业状态。
  出生于重庆的陶冶从小进入舞蹈学校,却一直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心存怀疑:为什么要扮演别人的角色?为什么跳民族舞要摆出那种很假的笑容?他始终无法对传统的舞蹈教育和演出方式产生认同感,直到现代舞为他打开一扇窗户。
  “不再拘泥于身份符号模式化的禁锢,要找到自己的内容。你动,为何而动?这个行动决定了你作为个体是谁。‘身体’就是对‘当代’这个概念最具意义的解读。‘我’的行动,就是动作本身。”
  在反复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陶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专注于身体自然次序的重复仪式。通过重复,动作的变化被删减,尽可能在形式上达到极简的纯化状态。因为在叠加动作中所产生的惯性和重力,影响和消耗着舞者的体力;而要保持动作的一致性,也持续考验着舞者的意志力;重复循环的节奏,挑战着观看者的专注力。
  舞蹈像戏剧一样,作为时空艺术,势必在特定空间(剧场)内发生观演关系,而观演关系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陶身体剧场”的观演要义在于,“在这个(观演)过程中,动作所承受与传达的重量在不断地增加”。于是,身处现场,很多观众会感到“兴奋”,感到“自己的骨骼起了化学反应”,想要和舞者一起运动,但也有一些观众感到烦躁、无聊,想要起身离开。
  在传统的戏剧观演关系里,“第四堵墙”限制了观众的地位——被动、安静地接受舞台上发生的故事。20世纪,戏剧实践者们开始努力“打破第四堵墙。20世纪50年代,“教育戏剧”在西方诞生,将戏剧作为教育手段,在戏剧中塑造参与者的角色模式,把戏剧作为一种“身体力行”改造社会的手段,开发它的教育和治愈功能。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诞生了“身体剧场”的概念,认为身体作为生活/舞蹈最基本的手段或载体,它本身就可以是一个“剧场”。“身体剧场” 将艺术家的目光带到身体躯干,令他们发现,美,不单只在四肢的动作出现或文本的诠释,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进行艺术表述与普适沟通。
  在尼采与巴赫之间
其他文献
今年1月1日,追光的第一部影片《小门神》在孕育了三年之后,终于要和观众见面了。追光动画是2013年成立的,创始人王微是前土豆网创始人,土豆也曾是中国第一个视频网站。2011年8月,土豆网在NASDAQ上市,2012年,王微就张罗着把土豆网和优酷合并了。  一年以后追光动画就问世了。 三年以后,《小门神》诞生了。  做媒体的人经常说,干电视最累,说在这个行业中,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而干互联网
期刊
有很多词是我们每天在生活中听到,跟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会用到,但细细推敲,却发现词义语焉不详的。与我所处的设计媒体行业,这十年来发生亲密关系最多,同时也是最能往上依附、攀会的一个词叫新中式。  “新”的对立面是“旧”,这个“旧”是陈旧保守,是已无法在现代生活中延续的风貌;“新”的理想状态是崭新的、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所有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没有明显断层的五千年历史奇迹。“中式”所代
期刊
2015年12月3日,艺术家梁绍基个展《丝梦》在上海爱马仕之家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囊括了梁绍基先生的十件作品,也凝聚了他二十余年以蚕和蚕丝为媒介的创作—将自然生命的全过程融入作品,形成人与自然、艺术与生命的对话。  写梁绍基先生的作品不太容易。一个老者和你谈及生命的时候,好像形式并不那么重要了。  这多少是梁绍基作品的一个副作用悖论。以蚕和蚕丝为创作的最主要媒介,通过养蚕,让蚕在特定的物件或装置上吐
期刊
时尚无须借用艺术,而依靠自身就能成为时尚,那么时尚是什么呢?时尚实际上是一系列变幻莫测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艺术隐身于其中,时装也隐身于其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是时装,时装是艺术,而这二者都是时尚。  从“时尚化”角度看来,时装和艺术之间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限。时尚元素在艺术语境中的运用和表达,也反映了时装、时尚和艺术的互动融合。当时装通过对艺术的认同获得自身独立性和高贵性的同时,艺术也在坚守自
期刊
在中国当代作家里,毕飞宇可能是把女性心理描写得最丝丝入扣的作家。出生于1964年的江苏兴化小城,经历特殊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巨变,毕飞宇看待女性的视角是晦暗、丰富而细微的。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对女性角色惯用的“大地母亲”脸谱化处理,毕飞宇并不试图歌颂农耕文明背景下女性的原始冲动,也不试图把女性的身体作为男性寻获救赎的图腾。  如若给毕飞宇笔下的女性角色一个概括,她们应该都是追寻极致生命体
期刊
《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都带有迷人的特质,包括美食、服饰这样的细节。小说中每每提到人物的穿扮,但或虚或实,需要读者根据文献资料的参考,自行加以分辨。  曹公笔下,一些穿扮属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化处理,典型如宝玉外出时“头上戴着束发嵌宝冠”,便是采用了前朝——明代的王侯服制,但说这宝冠上还树立着“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 一只红绒球,就正如邓云乡先生所言,是搬入了戏曲服装的因素了。但是,也有完全
期刊
“手艺一直都在,味道也一直留在人的记忆里,唯一失传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把它再重新办起来。现在缺的就是这个。”  一盘爆肚,一百年  冯梦涛,金生隆爆肚第四代传人。从1998年开始,他从叔叔手里接过自家的店之后,将近20年的时间,坚持用从祖辈传下来的做法料理一盘爆肚。他说,现在很多老字号都没有了,并不是手艺失传了。“手艺一直都在,味道也一直留在人的记忆里,唯一失传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把它再重
期刊
Timothy d’Offay是和艺术长大的,父亲的画廊曾是英国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个老牌画廊的少东家接手父业后,却卖掉了安迪·沃霍给自己画的生日画像,改弦更张卖起了茶叶和陶瓷。年轻时在东亚的游历让缇姆着迷于茶文化,创立自己的茶叶品牌Postcard Teas,缇姆也通过一系列大胆的举动,挑战国际茶市场体制,建立自己的新秩序。  无论卖的是艺术还是茶,缇姆与他的父亲都不满足于获取表面的利
期刊
TRB Bites是一家不需要用地图搜索也可以轻易找到的秘密餐厅。从故宫博物院东华出发,向南池子大街方向步行20米,也就是刚走过那条护城河,你的左手边会有一丛竹林。竹林里闪烁着一个灯箱,一面是“Love Bites Here”,另一面是别致的中文翻译“邀、摇、咬、要”,汉字给人的想象力比“喜欢小口吃”要丰富多了,你可以从字面读出来,这里可能是一个适合邀请朋友、尽情摇摆、咬出美味、还要再来的地方。 
期刊
在古老的日本京都,一个热爱欧美文化的潇洒公子哥回到百年家族作坊,传承技艺的同时寻求变革,带领传统手工艺与世界对话,为老店的下一个百年增添更多新意。伦敦深秋的午后,我与开化堂第六代传人八木隆裕先生相约在闹中取静的Postcard Teas进行采访。推开店铺的黑色木门,他已等候在此,招牌式的笑容和恰到好处的寒暄打破了初见时的陌生。眼前的八木隆裕身着最新一季Margaret Howell男装,一口流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