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动生命感召力的下城教育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作为杭州市经济、商业、金融、文化、体育、新闻中心的下城区,从省会中心城区这个特定优势出发,坚持“人才强教”“质量立教”“服务兴教”,坚持德育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强化学校德育主阵地、主课堂建设,德育工作洋溢着生命气息,将学校打造成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德育理想:立足高远
  生命之所以灿烂,是因为它千姿百态。为使生命绽放精彩,下城德育匠心独运。下城教育人有一个共识:学生,不只是认知体,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作为生命体的学生,有自身的情绪、情感、态度和个性等。那么,德育就应该对每一个生命都心存敬畏和尊重,并为学生这种独特的生命成长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因此,下城区的德育工作也蕴含着新的内涵:
  —从德育工作的视角而言,更关注学生、教师、家长等教育主体的个体性,把每个主体都当作无可替代的生命存在,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断激发生命的潜能。
  —从德育工作的过程而言,更关注学生、教师、家长等主体的教育能动性,强调发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育内外环境及系统各要素的优化,使其有利于教育主体的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
  —从德育工作的目标而言,更关注学生、教师、家长等教育主体的和谐性,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公平发展、个性发展、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强调主体与环境的高度一致和协调平衡,不断提升生命的境界。
  德育实践:脚踏实地
  区域推进德育工作要脚踏实地,必须要有组织保障。中小学德育要将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有机协调起来,形成新时期“三位一体”的“同心”育人体系。学校、家庭、社区围绕“促进人的发展”的共同目标,彼此关联、互相促进。为此,下城区成立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指导机构,将这三个层面的教育凝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其共同的核心即“人的发展”。
  —学校德育指导机构。下城区教育局于2004年4月率先成立德育研究室,聘请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德育专家王健敏博士为首席顾问,总体规划区域德育工作,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搭建成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德育研讨会、德育论坛和读书会,定期编印《德育资讯》。目前,区德育研究室在编人员3人,德育研究课题立项数目和成果获奖数目均名列杭州市前茅。
  —家庭教育指导机构。2004年,下城区教育局成立了家长学校,并在所有校园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和指导活动。有了组织保障后,下城区每年召开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年会,并有计划地开展星级家庭教育指导站以及优秀家长的评选工作。区教育局自主开发的家庭教育专题读本一套6册已正式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下城区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社区教育指导机构。下城区教育局于2003年成立社区教育中心,整合了原有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体校、学前指导中心、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等校外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还强化了街道、社区少先队和团组织的职能,有力地保障了青少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此外,新成立的社区教育中心还通过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体制,组织开展市民大课堂、亲子和亲职教育、志愿者等社区教育活动,在社区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推行“一把手德育工程”
  长期以来,由于对生命意义的忽视,往往是就德育谈德育,从而束缚了德育的思路和视野。基于生命的视角,下城区教育局将德育放在文化的大系统中来实施,赋予德育新的文化内涵,以文化的魅力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下城区教育局将德育理解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将德育体系建构理解为一种文化建构。以“一把手德育工程”为抓手,促使学校“一把手”成为“全员德育”的首席负责人,“大视野、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和整体规划德育工作,进而将德育工作提升为统领学校工作的“灵魂”。
  在实施“一把手德育工程”过程中,一方面,教育局通过“教育文化年”活动,定期召开校园长读书会、沙龙、论坛、培训班,组织校(园)长学习交流、外出参观考察,撰写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规划,编印了《四十一位校园长谈德育》一书。此外,还搭建起学校德育工作的展示平台,组织每月一次的“展特色、树品牌”德育展示活动,由“一把手”向前来参加活动的领导、专家、同行介绍学校文化建设以及德育工作。另一方面,教育局德育研究室牵头组织有关力量,深入到全区4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包括总体思路、重要载体、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进行调研,及时发掘亮点,总结提炼,着力推动学校德育品牌的打造和高品质学校文化的培育。
  育人队伍:设立“班主任成长节”
  班主任是育人队伍的主力军。班主任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孩子的未来。班主任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则会影响到学校和区域教育的发展。2008年,下城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对全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班主任工作存在着“不好做、不愿做、不长做”的突出问题。为切实推进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工作,引导班主任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育人方式、进而提升职业幸福感,下城区专门设立了区域“班主任成长节”。
  “班主任成长节”的主题确定为“爱心铸就师魂,责任凝练价值”。“班主任成长节”的开幕时间定在5月20日,取其谐音“我爱您”。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赢得孩子的爱是班主任工作成功与幸福的体现。“班主任成长节”徽标图案只有寥寥三笔,采用红、黄、绿三个标准色,显得简洁、明快、灵动。徽标整个图案似一个字母“b”,取自班主任的“班”字拼音的开头字母,以此代表“班主任成长节”;左侧是一片绿色的叶子,班主任工作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班主任老师则似这片绿叶,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同时,班主任老师自身也似绿叶需要不断成长;下方的爱心图案,红色的一半象征着“班主任”,黄色的一半象征着“学生”,共同组成的爱心,寓意师生相互依存,共生共长;爱心上端交叉,寓意师生心手相连。整个图案从远处看,还酷似竖着大拇指的手,象征着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对学生多赏识,多肯定。
其他文献
五老村小学的利用电影资源进行德育有如下特点:一是课题引领。五老村小学1997年就参加了江苏省电教馆《为小学生开设电影课》的课题研究,2001年参加全国“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課题研究,2003年主持《优秀电影促进学生感知世界的研究》并成为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利用电影资源进行德育成为五老村小学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实施、有检查、有评价
在郑州市二七区,有这么一群“志存高远、知責奋进、锐意创新、勇争第一”的教育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即构建美丽的“多彩教育”。  “多彩教育”倡导的是各元素、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原生原创,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发展方案,创出特色,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他们追逐“多彩教育”之梦,呵护心灵,用爱浇灌生命之花;  他们努力构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教育生态环境,着力促进区域教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财经素养评估报告结果显示,澳大利亚15歲学生中,约五分之一不具备基本的财经素养。澳大利亚政府对此采取了相应措施,并投入1,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帮助孩子了解金融”政策(Helping our Children Understand Finance),除此之外,联邦银
校长的理念、行为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的生态和走向,影响着两亿多名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和成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通过“影子校长”计划,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中小学校长开展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真实了解中小学校长的关切和生存状态。  在调研和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教师”,是多个问题首选。89.86%的校长认为“最重要的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84.54%的校长“最关心”教师的发展,66.
底线伦理为当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学校道德教育长期受传统德育致力于追求道德高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学生最基本道德底线的培养这一基本诉求,从而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底线伦理提示我们,当底线不断被僭越时,恶就开始蔓延,善的普及需要重建,以维护底线伦理。我们要追求善抵制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底线伦理的终极向度。底线伦理主张中小学道德教育要追求实际,远离好高骛远,拒绝笼统抽象
自人类诞生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了人类不同的文化、宗教等体系框架,也因此决定了德育核心内容的不同。在农业社会时期,我国基本是臣民教育,而人类步入工业社会以后,逐渐产生了系统的公民教育。两种教育,代表着两个时代。臣民教育中的“臣”字较大程度上与奴隶相通,即臣必须跪服于君,但在公民教育时期,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公民是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真正主
有研究分析了道德认同和道德包容之间的关系。道德认同是以个人的道德面貌为中心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个机制为个人行为设定界限,并激发特定的道德行为;道德包容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上的“他者”或“他性”所持的一种包容态度。以往的研究强调,道德认同感越高,道德包容度也越高。然而,最近的研究已经观察到,一个道德认同感较高的人,会不自觉地接受与之亲近的人,但可能会无法包容与之疏远的人。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偏见、种族差异
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话,其更深层次的真相则在于学生与伟大心灵之间的对话。因为在教材中,蕴藏着那些历史上曾经光耀世界的伟大心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涵括情感、态度在内的、道德层面的课程目标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充分利用包括理科教材在内的诸科教材以服务于德育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理科教材是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倘若我们不能对理科教材的德育价值实现路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师生关系体现着教育的本质,和谐师生关系更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把钥匙。为此,应该沐浴尊师重道的传统,坚守新时代的教育规章制度,融入人性化的沟通方式。注重民主平等,在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温馨通畅的彩虹之桥;增加情感投入,让日复一日单调汲取知识的过程,披上柔软的情感外衣。
《个人理财》教材在内容上,着重体现财商教育的三个理念:一是希望年幼的孩子学会区分作为民生必需品的“需要”和非民生必需品的“想要”之间的不同。二是养成消费习惯,规范消费行为。三是了解借钱和还钱对个人信用的影响,懂得信用的可贵。  财商,是指人们认识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及驾驭和应用财富的能力,涉及储蓄和消费、信用和借贷、工作和收入、风险和保险、投资和财务决策等六个部分。理财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财商教育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