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策略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是幼儿自身的内在特性,是幼儿根据兴趣需要和自身发展水平支配自己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内在需求。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有以下几种策略。
  尊重幼儿主体性意识。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发现幼儿表現出自主性意识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加以正确地引导,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在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幼儿主动创作,不能限制幼儿的想象力。
  如,在语言领域活动《白雪公主》的角色扮演中,教师要求幼儿分别扮演白雪公主、7个小矮人、猎人、王子和王后。大部分幼儿选到了自己喜欢的头饰并戴好,只有云云嘟着嘴站在那里,显现出不高兴的样子。教师发现,桌子上还剩下王后的头饰没人戴。原来云云觉得王后太坏了,不想演王后。她把手伸到琪琪的头上,想把琪琪的白雪公主头饰拽下来。琪琪不愿意,两名幼儿便争吵起来。教师制止了她们,让她们自己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协商,她们决定这次先由琪琪来扮演白雪公主,下次再由云云来扮演白雪公主。
  在处理矛盾冲突时,教师让幼儿自主协商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自主处理事情的能力。
  关注幼儿主体性情感变化。幼儿的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教师要了解幼儿情绪和情感特点,及时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找准原因,帮助幼儿消除、分散情感变化中的不良因素。
  小班语言领域《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的教育活动目标是学习理解儿歌,感受亲情的温暖。活动过程中,教师请幼儿相互欣赏自己带来的全家合影照,并介绍自己的家人。教师发现楠楠情绪低落,便来到她身边,问她怎么了。楠楠哭着说:“我已经很久没看到妈妈了,我要妈妈。”教师连忙抱起楠楠,用关爱的语气说:“楠楠不哭了,老师希望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妈妈,可以吗?”于是楠楠不哭了,拿着照片,津津乐道地说起了自己的妈妈。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关心和引导下,转变了情绪,积极地与大家交流,使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激发幼儿自主性探究。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努力为幼儿创设轻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究。
  例如,在科学领域《有趣的泡泡》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主体验用不同形状的模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什么形状。活动开始前,教师拿出一个吹泡泡的模具引发幼儿思考:“这是个方形的泡泡模具,猜猜这个模具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兴趣,思考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会吹出方形泡泡,有的说会吹出圆形泡泡。接着,教师让幼儿猜想其他形状的模具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然后,教师让幼儿亲自动手,用各种形状的模具吹一吹,并仔细观察吹出的泡泡分别是什么形状,以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所有幼儿都迫不及待地拿起自己面前的各种模具蘸肥皂水,吹起了泡泡。活动结束了,幼儿兴奋地同教师交流了刚才的探索和发现,原来无论什么形状的模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这个活动,教师让幼儿通过自主体验与探索获得了科学知识,培养了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愿望,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作者单位:黄冈市黄州区幼儿园)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中阅读要占了大部分的时间学习,能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是能不能学好语文的关键,小学语文课本的组成有课文,古诗和写作等部分,要想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得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语文的魅力,激起学习的兴趣,发现文字的美,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学生一但对语文产生的兴趣,那么在学习上就会自动在自觉的学习。下面针对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简单的建议。
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对课堂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先就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为重点知识的教学做好环境铺垫。之后,教师在课堂内要讲解重点知识内容。教师要了解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不同要求,同时还有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能力,通过分析、探索、尝试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的学科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需要学生辅助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基于主题学习的群文阅读,作为逐步兴起的阅读教学模式正受到教师越来越多的欢迎。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题学习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作用,是值得教师进行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主题学习中更好地提高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群文阅读中拓展个人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各学年的教育体系逐渐改进和完善,陆续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维。尤其对于数学科目来讲,作为基础学科,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以培养素质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当下,做好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和创新就更加必要。基于此,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来引出具体改革创新策略。
本文主要以探究历史故事,建立课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怀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国家情况以及初中学生历史教学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家国情怀教育是现在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向上的影响,利用历史事实和故事来培养和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德行优秀、学习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教育任务的总目标,所以我们在注重学生成绩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提升德育教育的教学力度。本文就重点分析高中阶段该如何展开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工作。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以及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推动人的发展,坏的习惯会使人走向深渊。可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巨大的潜力,对我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作为小学从教者来说,必须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那应该如何才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本文展开了详细论述。
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健康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健康不仅仅包括没有疾病,同时还指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要有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以及道德健康。这句话也同时意味着我国的中职院校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过程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技能,与此同时还应当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等。因此我国的中职院校在展开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把增强学生体质为教学的第一步,要重视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任务。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非正式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作为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的学生,而是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并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措施提供依据。教师在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丰富评价内容。英语学科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通过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读写结合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具体的写作方法,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