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背后的……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走出教室,我有些郁闷。学生小纯困惑的神情,周围孩子嘈杂不息的议论声,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虽说课已结束,但“课未了”的感觉冲袭着我,逼迫我回首课堂的情景。
  起先,课堂一直按照预设顺利进行。在“一读”环节中,孩子们能读通、读对《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略读课文。通过“二读”环节,孩子们了解了故事大意,且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感悟。在“三读”阶段中,我与孩子们交流,体验各自收获。
  我请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再次阅读故事并思考问题:“故事让你有什么想法,然后与大家一同分享。”话音刚落,孩子们朗声阅读,神情专注。在教学中,我极注重孩子们交流的环节,精彩的回答可博取大家的掌声,并获得 “小鹦鹉”奖章(代表着“能说会道”)。
  我先请一位手举得高高的男生回答问题。他的声音响亮,表述清晰。他说:“我为三徒弟骄傲,因为他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与众不同,值得佩服!”我说:“三徒弟善于思考,不光是你,我们所有人都会敬佩他,对吗?”孩子们纷纷点头称是。
  接下来,回答我问题的学生见解很独到。他说:“在这个故事中,我发现了两个意思比较接近的新词——连绵不断、连绵起伏,它们都可以用来形容山峰,而且有很多的意思。”这个孩子是从语言现象中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夸赞他细心、聪明!
  就这样,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越,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于是,我鼓励大家发出不同的声音。此时,学生小纯拼命地举高自己的手。我的心中一楞,猜测她有非说不可的想法,于是请她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纯起立后,有些急迫地说:“老师,为什么这种故事当中,总是说最小的最好?”
  我纳闷了,不明白小纯的意思,于是追问道:“你是什么意思?”
  小纯继续说:“我看过很多这样的故事,编书的叔叔阿姨总是把好的结果给最小的。例如,故事书《三只小猪》中就是夸奖老三很勤劳,在山上造了结实的石头房子,而老大和老二都很懒,他们造的草房和木房都不结实……”
  小纯还没说完,马上有学生附和:“对,好像是”“是的,这种故事很多的”“唉,说起来还真的是”……
  这个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似乎并不相关,而且我自己也没有确凿的答案。看着附和的孩子们,听着刚响起的下课铃声,我“速战速决”道:“这也许是一种巧合吧!”小纯面露失望,不情愿地坐下了。
  二
  回想课上的场景,我思考我的关于 “巧合”的回答。我说“巧合”,那明显是一种搪塞,并未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实,“巧合”应属于课堂生成的一种即时评价,随意抛给孩子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既未延续他们的探究心理,也未鼓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导致孩子“失色”,课堂也“失色”了。
  继续回想,我赏识小纯的博览群书了吗?赏识她对知识的建构了吗?赏识她振振有词的深度思考了吗……没有!我的神情,我的动作,我的语言,没有一丝赞赏的意味,用的只是一个轻率的、自以为是的“巧合”,失去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使本应绽放的灿烂笑容无影无踪。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不是传授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激发、启迪和活跃。”课堂教学评价应具有激发、启迪和活跃孩子思维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照这一理念,我自觉惭愧。是啊,当时我为什么要“一锤定音”?我完全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开发这生成性的资源;我可以激发孩子们动脑思考和畅所欲言,我还可以拓展讨论途径,让孩子们求同存异,最终水到渠成。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波澜起伏,精彩纷呈。
  课堂评价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新的课堂评价,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学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于一身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应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睿智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大凡语文教育名家都能不断开阔文化视野,主动而积极地丰富文化知识,以利于发展孩子们的言语和思维,并用真挚的情感、博大的情怀与高尚的情操滋养孩子们的心灵。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师只有凭着自己睿智的头脑,敏锐捕捉并牢牢把握每个适当的教学契机,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课堂才会百花齐放,绚丽多彩,春意盎然。
  三
  通过反思,我决定重拾小纯的问题。第二天,我踏进课堂,单独找到小纯,亲切地对她说:“小纯,昨天课上你提的问题,仔细想想很值得研究……”还没等我说完,小纯插话了:“是呀,我一直在想真的有这么巧吗?”我趁机说:“咱们应该和大家一起讨论?”她欣然答应。
  上课了,我在全班孩子面前夸赞了小纯博览群书,善于思考,懂得发现。此时,小纯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告诉学生们:“你们可以查资料,可以和同学、父母、亲戚、朋友一起探究。明天,我们一起交流。”当天,我也就此话题与同事们展开讨论。
  第二天,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们带着想法各抒己见。其间,我们有了两点共识。一是作者写作总会按一定顺序安排材料,总会把结果在最后表明。因此安排情节时可能按照通常的顺序进行表达。二是在传统的观念中,总是“大为强,小为弱”,作者这样的安排或许是对弱小的关爱,对传统的挑战。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探究,的确找到一些答案。我相信,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大胆地探究知识,更为积极地对待疑问。我觉得,这才是这次“巧合”中最珍贵的收获!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莫愁小学)
  (责任编辑:万驰 梁金)
其他文献
英语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初中英语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对学生的成
期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一般现在时的句型主要是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肯定句如“I often do my homework on weekends.”否定句如“I do not always play the
期刊
人是最富有感情的,而情感又是最容易交流和传递的,实践证明,学习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以师生的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学生感到教师亲切,才敢
提到促使学生充满学习动力的因素,有三方面不得不说。它们是: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关心和家长的督促。  一、学生的兴趣  要让一个学生有学习动力,就必须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班有个男生,只要上英语课就趴在桌子上睡觉。为此,我找他谈了一次话。  师:为什么总是上英语课睡觉?  生:老师,我困得不行。  师:晚上没休息好吗?  生:还可以。  师:那是为什么?  生:老师,我一听到英语单词就心烦!  
期刊
在当代,社会赋予教师更多责任,需要教师既充满智慧又非常科学地应对当前的教育工作。所以,教师应懂得用爱心承担责任。为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至少应做到三点:宽容学生,向学生学习,学会欣赏。  一、宽容学生  我班学生小王非常调皮: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秩序,经常顶撞老师。一开始,我非常气愤,但我知道自己的责任,所以没有放弃。一次课上,小王又不配合我的教学。课下,我主动找他,问他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如
期刊
“be supposed to do sth.”句型是高中英语阶段一个重要的句型.如何有效地展示该句型,并在展示过程中紧紧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师们应该思考
期刊
  2 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 ,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学校基础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
从当年的“馒头血案”开始,视频网站在中国就按照Youtube这种模式在进行发展.早期我们都是以分享式的社区为主体,而且一开始都非常的边缘,大多数的主流网站都还不怎么把视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根据社会需求,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多规格、多元化“国际石油合作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辟了一条以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平台,学校、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目前,英语教学却呈现出“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调的状况,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