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能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引发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地掌握技能。所以说预习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
一、预习的重要意义
1.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内容,而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重点关注的部分。
2.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不光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预习时,会认真思考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同时也可以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克服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
3.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从而逐渐失去信心。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难学,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预习的实施方案
通常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如: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识字量特别大,课文篇幅有的比较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课堂上进度太慢。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我把这种方法称作“六步预习法”: 1.课文;2.标段落;3.认生字;4.圈生字;5.组出词;6.记疑难。这种六步预习法,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注意力,加强了其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训练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而且通过六步预习法,在语文书上留下了预习的痕迹。
“六步预习法”的指导非常简单:1.教师先把方法写在黑板上,最好让小学生抄在课本的反面;2.要求学生明确预习的好处,讲透“六步预习法”的意思;3.让学生把“六步预习法”背诵下来;4.以一篇课文为例指导预习。由于严格要求,不到一周的时间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六步预习法”,最多一个月学生就基本养成按“六步预习法”预习课文的习惯。
另外,考查必须认真。 既然布置了预习的任务,教师第二天课前就要检查、提问,要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加强辅导。一年级必须在课内进行,二年级可半扶半放,到中年级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前预习。不过,教师“考查必须认真”。
这里还要补充的是,在学习预习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目的和内容各异,学生的情况又有不同,“六步预习法”还可有七步、八步等许多“变式”。然而,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当是简易实用的,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更应当顺应小学生爱动的天性,让学生的眼动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在“动”中求知,“动”中求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收到预习实效。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总之,预习是课堂的延伸,它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预习的重要意义
1.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内容,而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重点关注的部分。
2.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不光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预习时,会认真思考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同时也可以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克服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
3.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从而逐渐失去信心。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难学,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预习的实施方案
通常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如: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识字量特别大,课文篇幅有的比较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课堂上进度太慢。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我把这种方法称作“六步预习法”: 1.课文;2.标段落;3.认生字;4.圈生字;5.组出词;6.记疑难。这种六步预习法,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注意力,加强了其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训练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而且通过六步预习法,在语文书上留下了预习的痕迹。
“六步预习法”的指导非常简单:1.教师先把方法写在黑板上,最好让小学生抄在课本的反面;2.要求学生明确预习的好处,讲透“六步预习法”的意思;3.让学生把“六步预习法”背诵下来;4.以一篇课文为例指导预习。由于严格要求,不到一周的时间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六步预习法”,最多一个月学生就基本养成按“六步预习法”预习课文的习惯。
另外,考查必须认真。 既然布置了预习的任务,教师第二天课前就要检查、提问,要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加强辅导。一年级必须在课内进行,二年级可半扶半放,到中年级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前预习。不过,教师“考查必须认真”。
这里还要补充的是,在学习预习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目的和内容各异,学生的情况又有不同,“六步预习法”还可有七步、八步等许多“变式”。然而,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当是简易实用的,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更应当顺应小学生爱动的天性,让学生的眼动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在“动”中求知,“动”中求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收到预习实效。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总之,预习是课堂的延伸,它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