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水的源头,而不是水本身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396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你从事摄影的初衷?
  A: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学习的是版画专业,毕业后还画了很多年油画。我觉得我比较幸运,我的老师是英若识先生,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看似与艺术无关的课程,摄影课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这个课程只有短短的半个学期,却让我迷恋上了相机与照片。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以后要做摄影,而这对于我日后的摄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Q:为什么后来选择放弃绘画来做摄影呢?
  A:画了多年的画之后,我发现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我想要说的东西,有一些障碍。绘画的技术性、制作性过于专业。对于艺术家和欣赏者都有要求,要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作品才能产生共鸣。但照片完全不同,它最简单、最大众化,每个人都可以做,谁都能看懂,没有阅读的障碍,更重要的是:摄影这种表现方式适合于我要表达的主题,这是我做摄影的主要的原因。我希望作品简单、质朴、环保、一目了然。
  Q:通常你在构思一个系列作品的时候,是怎么产生想法的,工作怎么进行?
  A:最主要是依靠一种工作的惯性。我学油画的时候,看塔匹艾斯的传记,他的工作方式就是:你不要考虑太多,就像盖一座房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第一步先把砖找来,第一层先砌起来,第二层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工作下去。”我觉得他的方式适合很多艺术家,也适合于我。就是说你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中,灵感就会源源不断,想法也会慢慢地丰富。
  Q:可否以你最新创作的一两个作品为例来更清晰地说明你的创作过程?
  A:比如说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和“长江图”的电影剧组去到长江拍摄,我当时并没有拍照的想法,因为我对南方不了解,纯粹就是跟着玩儿。但当剧组从船上下来到陆地拍戏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直想要拍照片的地方,在湖北荆州附近拍下了那幅观音阁的照片。我之前一直想拍一个孤零零的岛,一些人在这上面寻找什么,几年时间我一直在想象这个地方,甚至还拍过几次,找过一些朋友和模特来做这件作品,但几次都拍得不理想。这次和剧组一起发现这个地方,比我想象得还好,我大概用了三天的时间把作品拍出来了。这样一张简单的照片,如果以时间来计算的话,它在我的想象里已经很多年了。
  Q:“时间”是不是你作品的主线?
  A:表面看起来是这样。不过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可能和每个人性格有关,我自己不太关心观念艺术,甚至不太关心艺术本身。我潜意识里可能更关注的是:比如这一个小时里我们的活动,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气息,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对我来说更重要。就是说,时间的感受对我来说更重要,而不是一个艺术观念或者是一件艺术作品。
  Q: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A: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伟大的艺术概念都显得空洞,我关心构成一件艺术作品的细节。当然,一件作品太具有艺术特征也显得过于矫揉造作。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挂在博物馆里,画廊里、酒吧里、客厅里、厨房里,它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身体的一部分。
  Q:你拍摄的敬老院的那组作品深刻反映出老人们孤独而落寞的生活状态。你之前拍过很多处于不同状态的老人,而且基本上都是男性。
  A: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喜欢拍男人是因为男人更具有野心,更具有掠夺性,包括我们自己,都有那种天生的表现欲和占有欲。我想表达的是,其实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归宿和终结都是灰尘。不管是一代豪杰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我们在时间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Q:黑色是你的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色调,所以你的大部分作品看起来都给人一种悲怆而深沉的感觉。
  A:这可能和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有关。我没那么乐观,我到现在也不清楚很多人为什么那么乐观。但我的悲观并不是说我整天生活在唉声叹气之中,可能我悲观的原因还是因为我热爱生活。
  Q:你曾提到过,一个艺术家重不重要,在于他是否创造了一个新的源头。这个想法从何而来?
  A:这只是我个人的比喻而已。就是说我关注水的源头、而不是水本身。再大的水库也有干枯的可能,而从唐古拉山脉流出的小溪却铸就了长江。我们每个艺术家可能都是不同的河流,时间和容积体现了我们的价值。
  Q:这么多年的摄影经历,你想透过自己的摄影作品表达些什么?
  A: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带给我的感触,这是我艺术创作最本质的动力。比如说一场尽兴完美的酒局,一个有雾但又没有人的早晨。
  Q:你如何看数码时代来临之后对摄影师的影响?
  A:数码时代的来临,使每个人的手中不止一部相机,这对摄影艺术表面看起来确实是有所冲击的。但我认为:每个人的人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高尚的、卑微的、伟大的、渺小的、美好的、丑恶的,这些才是决定作品品质的关键。
  Q:你的性格是追求简单,所以你愿意将事务全权交给画廊来处理。但像国内一些有名的艺术家,他们采取的往往是与多个画廊合作的方式,甚至有些艺术家自己做自己的经纪人。
  A:每个人的性格、行为方式是不一样,我喜欢简单,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我最关注的是:能有一个好的状态,永无止境的工作,这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也最幸福。
  Q:你比较欣赏哪些摄影师和艺术家?
  A:我喜欢AndreasGursky和EdwardBurtynsky的作品。他们拍摄的超市、耐克鞋的展览柜,还有拍摄广东那些工厂的照片。我觉得他们特别准确地表达了这个时代,机械、人工、繁华。同样的大楼、一样的窗户、安装的空调也是一样的。他们用这种机械和华丽、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冷酷、同时他们的照片拍得又大又漂亮,与我们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又和艺术史一脉相承。
  Q:我发现你拍的城市系列作品很少,什么原因?
  A:这个可能和我的生活经历与年龄有关吧,我对纽约的大楼、北京国贸大厦有陌生感,我不太适应这种现代的生活方式,这和我想象的生活有距离。我现在住在宋庄,我家门前有一个水坑,还有野草,我们现在说话还能听见蛐蛐的叫声,这让我觉得舒服。
  Q:在拍摄时,你和被拍摄的人物通常会有沟通吗?你在拍摄照片通常是经过设计的还是一种即兴的捕捉?
  A:不仅是沟通,是长时间的相处,直到他们对照相机已经毫无知觉,这才是拍照片的最好时机,我抓拍得多,经过设计的比较少。我喜欢意外,没有意外的是复制,设计好的东西我没有兴趣。没有意外,我就没有热情。
  Q:你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摄影的收藏现状?
  A: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还没有开始收藏当代摄影,但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大家主要收藏的还是所谓的不可复制的油画。像照片这种大众化的东西,大家认为只要有底片,你可以无数次的复制,所以这给收藏带来了质疑或者困惑。这可能也与艺术家创作的态度,画廊机制的不健全都有关系。包括没有一个专业的艺术品保护法等等,可能都有关系。但我相信以后会逐渐好起来,尤其是新一代收藏家的崛起,社会的进步,我想这不是问题。
  Q:你对自己的未来,尤其是创作上还有什么期待?
  A: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我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进程表。我只有自己的工作习惯。只要你在工作之中,你就永远有惊喜、有期待。幸福的工作状态最重要。
其他文献
海杰:你之前有一次在国外的驻留计划?  蔡东东:那是2011年在意大利都灵的UNIDEE艺术基金会的驻留项目,在那里生活了四个月。那个基金会是贫穷艺术的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托创办的。老头已经70多岁,依然创作力旺盛,经常和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驻留艺术家)待在一起。老头最近的一件作品是写了一本《第三天堂》的书,他说人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海杰:对你的认识影响大吗?  蔡东东:有影响。这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中国的政治大事,也是对媒体记者的一个挑战,特别对参加报道的摄影记者,更是一场新闻摄影大赛。很多摄影记者参加“两会”报道几乎成了每年工作中的规定动作,在历届“两会”报道中,曾出现了不少精彩的新闻摄影作品,同时,每年“两会”的场所、会议程序都是相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出新,是给每位摄影记者出的一道难题。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共有8000名记者采访2015年“两会”,这其中
期刊
最初,一些影像进入了我的内心,经由视网膜一大脑一手指一系列生物反应,照片诞生了,如同摄影最原初的本职。  在这些照片中,事物皆缺乏指向性,司空见惯,或者意义未明。水体、植物、光、人迹、虚拟的画面、某片风景、某个事件、某张照片的局部、某个电视荧屏中的场景。没有“人的情感”,缺乏惯常意义上的“关怀”。 对这些影像的选择是无知觉的。但既然它们出现了,就必然与我心灵的某些形迹相合相生。且在某个极微的点或者
期刊
所谓“镜头的语言”大致说的是两个方面的事情:其一是说镜头的视角、光圈以及镜头特质所形成的影像效果,其二是拍摄者运用镜头的特质所体现出来影像风格。这一回咱们说一说这“其一”的事情。  视频镜头的理念  在135相机体系内,35mmf/1.4规格的镜头一直是一个高级的品种。我用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多个不同品牌的35mm f/1.4镜头,因为都是天价,只是从朋友那里借来感受一下子而已,直到去年的某一天
期刊
我使用“天空与梦想”、“最后的太阳”和“宇宙结构学”等题目,持续拍摄关于20世纪末的照片。对于已经过去的那个世纪的人们,我有一种瞬间的同感能力,那些人们滋养着关于苍天的梦想和怀旧情绪。  ——川田喜久治  相比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杉本博司等等,同为日本摄影家的川田喜久治(KikujiKawada)的名字并不为我们所熟知。在过去的2014年里,川田喜久治的作品却在世界范围里再次广泛引起关注。2014
期刊
塔楼,作为青岛老城的一道风景,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沧桑。徐崇德《水中的塔楼》,带给我们的是一道关于塔楼的别样的风景。  其实徐崇德借助独特的视觉元素所解读的,不仅仅是塔楼作为一种美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他以整体组照的系列空间,引起了人们对塔楼的关注,从而让影像的魅力,延伸到了哲学的、社会学的层面,带来了有意味的结构形态。  回顾整个摄影史的影像历程,其中也不乏借助水中的倒影展开现实世界的纷繁世像,尤其是
期刊
受访嘉宾  佳能ICP事业本部长、专务董事:真荣田雅也  佳能ICP副事业本部长、ICP第一事业部(EF镜头)事业部长、执行董事:冈田正人  佳能ICP第二事业部(数码单反相机)事业部长:户仓刚  佳能第三事业部(消费类数码相机)事业部长:溝口芳之  佳能ICP副事业本部长、ICP第四事业部(数码摄像机)事业部长:枝窪弘雄  佳能ICP战略企划中心所长:吉冈达生  Q:佳能未来是否会制造智能相机,
期刊
索尼α7Ⅱ是索尼全画幅微单α7的换代产品,新款相机的最大变化是增加了机身防抖功能并改进了自动调焦系统。  有效像素:2430万  感光元件尺寸:35.8×23.9mm  快门范围:30-1/8000秒  连拍速度:5幅/秒  调焦系统:增强型混合调焦系统  感光度范围:IS0 100-51200  视频标准:1920×1080/50p  取景器:100%视野率电子取景器  液晶屏:3英寸、123万
期刊
1990年代纪实摄影在国内风头正兴,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的作品曾被国内众多有志于纪实的年轻摄影人奉为标杆,他的经历也被津津乐道。直到最近,还有一些国内的展览机构正在联系引进萨尔加多的作品作为摄影活动的压轴大戏。20余年过去了,在世界范围内,摄影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纪实以及报道摄影的生存环境也不复往日,而在国际上,被许多人视为大师的他却日渐引起两极分化的争议,本刊特约评论家江融结合去年纽约国际摄
期刊
1962年生于南京的马康,早年学习油画并酷爱现代艺术,1993年开始摄影创作。马康在创作上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另类”与独行,对他来说,用照片反映时代境况,玩味这种“视觉的方式”,似乎很能满足自己的表达和激情。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次政治运动和现代化建设摧枯拉朽的潮流中遭遇厄运,并承受着复杂与矛盾的堆砌、自然与被迫的适应。马康的系列作品“不确定时代”最早创作于2005年,作为一种“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