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腹腔分流管胸腔移位致朐水、肺部感染一例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old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儿,男性,5岁,1年前因脑积水在本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凤凰中压分流管),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后定期随访,1个月前,患儿出现发热,气急,咳嗽,有间歇性加剧,外院摄胸片显示胸腔积液,以肺炎,胸腔积液收入院治疗,20d后病情稍好转出院。

其他文献
骨骼系统源自轴旁中胚层、侧板中胚层(壁层)和神经嵴.胚胎发育第3周初期,轴旁巾胚层形成体节段,头部体节段间充质细胞参与形成腮弓和眼周、面部、颈部的间充质[1].枕部以下,体节段聚集形成体节[2-5].第4周初体节腹内侧间充质细胞增牛活跃,移向并包绕脊索和神经管,其中包绕脊索的细胞称为脊索周围鞘,包绕神经管的细胞称为生骨节[2-4].在头部,神经嵴细胞分化成间充质和参与形成脑颅骨和面颅骨,部分脑颅骨
期刊
原发颅内性未成熟畸胎瘤(intrcranial primary immataure teratoma,IPIT)是少见的肿瘤,位于基底节区的更为罕见.笔者发现2例,结合文献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病例1男,13岁.因头晕、头痛,左侧肢体乏力5个月于2002年6月18日入院.4个月前在外院行开颅右基底节区肿瘤部分切除术.病理结果:畸胎瘤.体查:神志清楚,偏瘫步态,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射灵敏,双侧视
期刊
目的 评估不同人工材料鞍底重建技术在单鼻孔经蝶窦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03年1月全2006年12月应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安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和鞍Ⅸ病变86例,切除病变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封闭鞍底.结果 本组86例中35例(41%)选用不同材料重建鞍底.术后3例脑脊液漏,经腰池引流脑脊液治愈,无颅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牛.结论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病变后如发生腑脊液漏和(或)骨质广泛破坏
患者 女,66岁.因发现右侧顶部包块10年,增长快速伴头晕6个月入院.自10年前发现右侧顶部生长一黄豆大小包块,未见增长,近半年来包块迅速增大.体检:右侧顶枕部近耳后见一半球形包块呈蕈样突出,无压痛,包块大小约14 cm×10 cm×6 cm,触之表面光滑,有囊性感,基底部无移动,颅骨未及缺损。
期刊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重度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0~54岁,中位年龄34岁。
期刊
一、应用材料与制作方法  双极电凝镊一把,一次性输液器一具.取输液器,去除流质针头,距游离端0.3cm处,在头皮针管上横行剪一小切口,并在横切口中部头皮针管上向头端剪一小纵口,将此套在双极电凝镊的一支上,丝线固定输液器前端于双极电凝镊上,输液器接无菌生理盐水瓶。
期刊
由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婴儿颅内出血并非少见,作者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共收治15例患儿,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共15例均符合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合并颅内出血的诊断标准[1,2].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均为母乳喂养,年龄4周~4个月,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2-72 h。
期刊
例1 男性,29岁.因"左侧肢体乏力1年半,伴间断性四肢抽搐4次"入院.患者于2004年5月初突发肢体抽搐,当时即昏迷,口吐白沫,四肢呈痉挛性抽搐,持续约5min后缓解。
期刊
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与痛觉传导有关,并开始探讨将其作为疼痛手术治疗的靶点.1979年,Nashold和Ostdahl[1]首先报道了用DREZ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后,又有数例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患者接受了该手术,包括幻肢痛和脊髓损伤后疼痛。
期刊
患者男,43岁.因胸闷、气短、咳嗽1个月入院,近10d上述症状加重.查体:胸部未见异常,无脑脊神经定位性体征.胸部正位片于右心隔区见5cm×6cm大小的椭圆形致密阴影,密度均匀,边界尚清,内缘与心包相连,下界位于肠上方,未见钙化.提示右下纵隔占位性病变,畸胎瘤可能性大.胸部CT平扫:右前下纵隔角部可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CT值39.9Hu,于病灶中央部可见小斑点状高密度影,CT值73.6Hu~83
期刊